定義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周期異常的月經病,臨床以月經先期或月經后期或月經先后不定期,常伴有經量、經質、經色的異常為特征,為婦科常見病證之一。
廣義----泛指一切月經病。
狹義----指月經的周期、經色、經量、經質出現異常改變,并伴有其他癥狀。
現代醫學的部分功能性子宮出血,以及生殖器炎癥或腫瘤引起的陰道異常出血等疾病,可參照本節辨證施治。
月經不調病因復雜,診斷時應作婦科檢查,以明確是功能性病變還是生殖系統病變所致。
分類
正常月經周期:28±7天或21-35天,平均28天。
初潮:14歲(11-16歲)
絕經:49.5歲(45-55歲)
分類
月經先期(經早)
月經后期(經遲)
月經先后無定期(經亂)
特殊月經現象
并月(2月一至)
居經或季經(3月一至)
避年(1年一至)
暗經:終身不行經而能受孕。
激經:受孕之初,按月行經而無損于胎兒的。
生理性停經:妊娠期、哺乳期。
西醫學認識
月經受垂體前葉和卵巢分泌之激素的調節,而呈現周期性之子宮腔流血。
丘腦下部-垂體-卵巢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失于平衡——月經不調。
月經生理(中醫)
腎氣旺盛 、肝脾調和 、 沖任脈盛(月經按時而下)
相關因素
①臟腑:肝、脾、腎、胞宮
②經絡:沖、任
③氣血
病因病機
月經先期:熱(實/虛)、氣虛
血熱旺行:
素體陽盛,過食辛辣
情志急躁或抑郁,肝郁化火
久病陰虧,虛熱擾動沖任
脾虛統攝無權
飲食不節
勞倦過
思慮傷脾
月經后期:寒(實/虛)、瘀、氣血不足
1.寒主凝滯
外感寒邪,寒凝血
久病傷陽,運血無力
2.氣滯血瘀
3.化生不足
久病體虛,陰血虧虛
飲食勞倦傷脾
月經先后不定期:肝郁、腎虛
相關臟腑經絡:腎、肝、脾,沖任
實
后期——情志抑郁,疏泄不及
先期——氣郁化火,擾動沖任
虛
后期
稟賦素弱,重病久病
腎氣不足,行血無力
精血足,血海空虛
先期
腎陰虧虛,虛火內擾
辨證
月經先期
①主癥: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
②分型: 實熱證、 虛熱證、氣虛證。
月經后期
①主癥:月經周期推遲7天以上,甚至40~50余天一行。
②分型:實寒證(血瘀)、虛寒證(血虛)。
月經先后無定期
①主癥:月經或提前或錯后,連續2個月經周期以上,經量或多或少。
②分型:肝郁證、腎虛證。
基本治療
治則:調理沖任--基本大法
虛(氣、血、腎):益氣養血、補腎調經 ,針灸并用,補法。
血寒:溫經散寒、調理沖任,針灸并用,平補平瀉。
氣郁、血熱:疏肝理氣、清熱調經,只針不灸,瀉法。
經早
治法:清熱調經。以任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關元、三陰交、血海。
操作:關元、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血海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氣虛者針后加灸或用溫針灸。
方義:關元—任脈穴,為調理沖任的要穴; 三陰交—調理肝脾腎,調經之要穴; 血?!鍨a血分之熱而調經。
經遲
治法:溫經散寒,和血調經。以任脈及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氣海、三陰交、合谷。
操作:氣海、三陰交用毫針補法,可用灸法。合谷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溫針灸。
經亂
治法:疏肝益腎,調理沖任。以任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關元、三陰交、肝俞。
操作:肝俞用毫針瀉法,其余主穴用補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關元—補腎培元,通調沖任。
三陰交—補脾胃、益肝腎、調氣血。
肝俞—肝之背俞穴,疏肝理氣。
氣海—任脈穴,益氣溫陽,調一身之陽氣,溫灸更可溫經散寒。
三陰交—調理肝脾腎,調補三經之經氣。
合谷—陽明經穴,行氣和血。
配穴加減:
氣虛—足三里、脾俞
血虛—脾俞、膈俞
腎虛—腎俞、太溪
氣郁— 太沖、期門
血熱—行間、地機
血寒—灸歸來、命門
月經過多---隱白
心煩---神門
胸脅脹痛---支溝、內關、陽陵泉
腰骶痛---腎俞、次
操作:
少腹部穴,針前排尿。
毫針刺:補虛瀉實。
氣虛或血寒:針后加灸、溫針。
其他療法
①耳針法
主穴:皮質下、內分泌、子宮、腎、肝、脾。操作:每次選2-4穴,毫針中等刺激,或用耳穴貼壓法。
②皮膚針法
選背腰骶部夾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脈、腎經、脾胃經,下肢足三陰經。叩至局部皮膚潮紅,隔日一次。
③穴位注射法
選穴:關元、三陰交、氣海、血海、肝俞、脾俞、腎俞。每次選2-3穴,辨證選用注射液,每穴注入藥液0.5毫升,隔日一次。
按語
1.注意鑒別診斷:月經先期與經間期出血;月經后期與閉經、早孕、宮外孕;月經先后不定期與絕經前后諸證。
2.針灸對月經不調有很好的療效,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月經不調,應及早作適當處理,以免延誤病情。
3.注意經期衛生,少進生冷及刺激性飲食;調攝情志,避免精神刺激;適當減輕體力勞動強度。
4.治療時機:一般多在經前5-7天開始治療,行經期間停針。若經行時間不能掌握,可于月經凈止之日起針灸 ,隔日1次,直到月經來潮時為止。連續治療3-5個月經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