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20年3月7日,由更新學堂和高山大學聯合出品的《科學公益直播》012期。
分享嘉賓:周海宏,前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音樂美學家、音樂心理學、教育學家。
備注:筆記俠作為出品方,經講者審閱授權發布。
高級筆記達人 | 柯洲 田晴 杜躍
責任編輯 | 姚蘭
第 4605 篇深度好文:10533字 | 18分鐘閱讀
《科學公益直播》12期
高山大學.筆記俠.更新學堂聯合出品
筆記俠CEO柯洲推薦:
俠友,你好。我們都受困在一個空間里,讓人格外地渴望自由。
為了給精神減壓,我們有幸請到前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辦了一場打破常規的耳朵與心靈盛宴:線上音樂會。
當晚全網100萬以上人次聆聽。
那晚是愉悅的一晚,不孤獨,不寂寞。有家人帶著孩子,隨音樂起舞了。
不信,你聽……
(友情提示:歡迎打開音量或戴上耳機,走進音樂的世界。以下為直播內容整理,請享用。)
記得一個中學老師跟我講,給小孩放《野蜂飛舞》,孩子們說什么的都有——警察抓小偷、自行車、追逐賽、賽馬……老師卻說“全錯”!必須答野蜂飛舞。這樣的一種教育,其實是背離了音樂最基本的美學品質。
第一個口號:“音樂何須懂”。我這個口號已經被很多人知道了。這個口號背后的學理考量是非常深的,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請大家看我的博士論文《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本篇論文曾獲“全國百篇優博獎”)。 第二個口號:“音樂理解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在連接的作用下,自由地展開自己的聯想。音樂是想象的藝術。我博士論文研究的是一種心理學的現象,叫聯覺。聯覺是一個感覺器官受到刺激發生反應的現象。我在做實驗的時候選了音樂成人、非音樂成人、音樂兒童和非音樂兒童4組做聯覺實驗,最后沒有差異。
第一是自由的天性; 第二是多元感性經驗,大量感性經驗的積累。
有的人說,你在什么狀態聽什么音樂,比如說你得了什么病,聽什么音樂,這是非常不科學的。音樂通過影響人的情緒影響人的行為,通過影響人的情緒影響健康,但音樂不能直接作用于任何具體的疾病。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音樂能夠讓生活更美好,不能享受音樂的人生是遺憾的人生。培養熱愛藝術的國民,我們共同努力掃除陰霾。
我致力于音樂教育,特別開始致力于幼兒音樂教育,我給家長朋友一些具體建議。
第一,每個孩子一生至少要學一件樂器。
英國父母鼓勵孩子會兩件樂器。不接受音樂教育是人生的遺憾。我們家長現在讓孩子要學習樂器,但出現的情況是,很多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這個太遺憾了。
我花了9年時間做了一套書《琴童家長必修課》,談了學琴的方方面面的問題,當當網有賣。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我建議你從第5集開始。如果還沒有學習,你可以從第1集開始讀。這個書非常厚,但是很容易讀。它能夠讓孩子真正實現我們音樂教育的目標。
因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學習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學習熱愛音樂,通過音樂,越熱愛藝術,凡是偏離了路線圖的,都是錯的。
第二,每個人都應該學習識五線譜。
不識字就是沒文化,不識五線譜就是音盲。
第三,每個家庭每季度至少聽一次現場的音樂會。
前段時間我見到一個企業家,夫妻都是金融投資成功人士,父母都是211、985名校畢業,一家6口人,過去5年來沒有聽過一次音樂會,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中國的精英階層、高端人士不熱愛藝術。
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文化藝術修養和社會地位、經濟收入不匹配,這是很罕見的。
第四,應該把文化藝術消費列入日常常規支出,培養孩子的音樂審美的價值觀。
文廚(高山大學校長):有一個網友問您,應該如何去欣賞流行音樂?
▲ 左:文廚;右:魯白
周海宏教授:任何音樂都可以直接聽。如果是一般的聽一聽,不需要太多教育,因為流行音樂有非常鮮明的節奏,它的旋律相對不復雜,不需要太多指導。當然,流行音樂還有一些內部分類,我們現在聽的基本是港臺日韓流行音樂,還有歐美流行音樂。有人引導固然好,但是多聽是關鍵。
如果想深入了解流行音樂,要想聽到門道,還是需要找人講,要去學習一下。不過,即便像古典音樂,我有一套教育體系,我用兩次三個小時的講座,能讓大家很快開始欣賞復雜的音樂體系,講完了以后并不復雜,但是就像人的扛壓能力一樣,耐受力和敏感性是需要常年大量經驗積累的,和我們看畫、看書法是一樣的。看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東西了。
有人問銀行家,銀行員工是怎么區分真假幣的?銀行家說得特精彩,真錢看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假錢了。好藝術接觸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了。
因此,我在此特別再次提醒家長朋友們,孩子從小要聽經典音樂。為什么?兩個原因。
我從來不反對大家聽《小蘋果》,但是我擔心的是五六歲的孩子聽《小蘋果》。十五六歲的少年、三四十歲的成人、八十多歲的老人也聽《小蘋果》,這讓人想到什么?想到國民的審美心智好像沒有成長。
我的想法是完美的,人到四五十歲之前,所有的音樂都應該能夠享受,才不枉為人生一世。我們來到地球上就一次,應該看最好的東西。
有時候覺得很遺憾,表面上現在文化內容很多,但是篩選能力很重要,建議聽經典。
我不反對看宮斗戲、抗日神劇、都市言情劇,但是我更建議每周看一場電影,盯著戛納金熊獎、金棕櫚獎、奧斯卡外語片獎的電影,每周看一部電影,一年看50部、4年看200部,看完這種水平的電影,你的心智水平、對世界的認識、對人性的認識會完全不同。
我經常坐飛機,甚至在飛機的商務艙,很多商界人士在看智商水平很低的戲劇,表演非常假,舞臺非常艷俗,我覺得不是不行,但我覺得非常遺憾,這不是這個年齡段該干的事。
▲ 周海宏教授
魯白教授(高山大學校董、導師):我是本次直播的牽線人,今天對我來說,非常享受,我不知道網友在網上看的效果怎么樣?我坐在現場,盡管我們有好幾米的距離,但我深深被你的氣場、分享和配樂給感染了。
我想你是精心選過音樂的,是你想要傳遞的。音樂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不可或缺。我認為人生有4種生活,物質生活、情感生活、知識生活、精神知識。今天的分享,除了物質生活,其他三種生活全部感受到了,非常感謝今天的一頓大餐。
你說音樂有兩樣東西:音樂是自由的;音樂是多樣性的。因此,不要專聽一種音樂,要聽各種各樣的音樂。我們社會也同樣需要這兩樣東西,要有自由的思想空間,要有多樣性,要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讓我們感受,才會慢慢自己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你用了一個詞“審美心智”,其實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體驗,音樂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音樂是要讓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自由度,盡管因為疫情的關系,我們被困在一個空間里,但是我們的思想可以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來自由暢想,并且還要有各種各樣的多樣性。
我自己是研究腦科學的,我覺得音樂是為腦子服務的,讓我們的情緒感到放松也好,感到愉悅也好,感到緊張也好,感到興奮也好,從科學上來講,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講,我們是怎么感受音樂的?
周海宏教授:這個問題100%是你的專業領域的問題,這是需要你這個學科來研究的。我的專業是音樂心理學,我的專業背景是研究人的音樂審美的心理學規律,當中有幾件事情和你是有交集的。
第一,什么東西讓人產生節奏感?我具體概括為等距、等分、等比,就是在一個時間序列中,每隔一個相等的距離會有一個聲音事件發生。只要具備這個,我們就產生秩序感了,這是一個感性的的秩序,這和科學上的確定性是一樣的,當發現一個確定性可預期的時候,會有一種快感。
第二,等分距離中產生的一個事件,就開始等分了。因此,我們知道在等分點應該發生事件,這是一個確定性判斷,當確定性缺失的時候,就產生了復雜性,這時候,感覺到了一種秩序,但又有一種變化,這就是美的原理了。
什么是美?
2000年前的古希臘沒研究透。宋瑾先生(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博士)一語中的,美是感性的有序與豐富性,既有趣又豐富,構成了美的本質。
更復雜的部分,是對音高的期待,太多的被預期了,覺得意料之中;太偏離了,情理之外。它一定是在一個既預期又偏離的位置,像剛才我唱歌的節奏,有一些點在你預期之內,有一些點在偏離你的預期,這時你會有一種有序與豐富性的感覺。
因此,這些行為和現象的原因,我已經研究出來了,至于這些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有待于你們科學家去研究。
魯白教授(高山大學校董、導師):音樂有幾個主要的要素,旋律、高低、節奏、反差,反差就是變化,音樂要是完全按照某一種模式,聽久了也會覺得不好聽,一定要有反差在里面,包括音高的差別。好的大作曲家會故意不給你期待的東西,在你期待的地方,突然給你停一下,或者音一下變了,或者產生伴音,產生一種短暫的不舒適,但在整個一個場景中又覺得非常和諧,在音樂上怎么理解這件事情?
周海宏教授:你剛才講的話中有兩個東西。一個叫求異心理,舉個例子,現在我們一桌的菜,他們都說我特別會點菜,但其實我是按照音樂的原則來點菜的,當你吃一口紅燒肉,吃一口醬肘子,吃一口糖醋魚,吃一口北京醬鴨,你就會想吃脆蘿卜是不是?小白菜是不是?為什么?當你有一種刺激以后,人們就需要一個變化,這屬于審美的對比性原則,我們有一種求異心理。
▲ 從左至右,分別為魯白(藍衣服)、周海宏教授(西服)與文廚(紅衣服)
但人還有一種慣性心理,當一個刺激下去以后,希望下一口還是牛肉,還想吃一口牛肉,吃三口以后才想吃白菜,也就是保持性原則。
那么還有一個原則,叫“快感的強度與期待的張力成正比”,“久別勝新婚”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我想讓你滿足,但是我要抖包袱、賣關子,讓你心理張力蓄積到一定程度以后,然后“啪”能量釋放,一釋放以后快感就來了。
我很慶幸研究了音樂,音樂正好去除了視覺、語義,能夠關注大腦神經純情緒狀態的動力的過程和規律。
文廚(高山大學校長):今天我們無意間發生了“科學遇見音樂”。我今天現場創新一下,我認為有三種生活方式:科學的生活方式、音樂的生活方式、其他生活方式。
周海宏教授:你的概括應該是對的,就是理性、感性以及還沒有在這里面的東西。魯白教授他是著名神經科學家,他可能比我還藝術、還感性,我對待藝術是非常理性的,因為它是我的研究對象,我對藝術是理性態度。
文廚(高山大學校長):網友說今天真是意外的驚喜,突然出現了一個科學家和一個音樂家的這種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精彩對話。你今天為什么選這些歌曲?你有什么樣的一些思考?
周海宏教授:這些是從我跟國家大劇院一起做的《走進音樂的世界》7張光盤中的代表性曲目,按照情緒功能選擇,滿足多樣性,覆蓋情緒類型。
文廚(高山大學校長):網友很關心一個問題,現在很多民族音樂在消失,我們應該怎么保護它?您作為音樂家,您怎么看?
周海宏教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1988年,20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大學四年級學生,我寫過一篇文章,《危機中的抉擇》,談的就是保護民族音樂的問題。這是一個很悲劇的話題,中國古代音樂史是一個啞巴音樂史。
為什么是啞巴音樂史?我們現在了解古代的音樂,完全都是靠文獻的,因為我們過去沒有完整精確的記錄法,只能靠口傳心授一代代流傳下來。
但是中國古代社會特別動蕩,一次王朝更迭,就導致大量文化喪失,第二代人從頭開始。每一次王朝更迭的時候,老一輩人去世以后,音樂就失傳了,于是,一代一代的音樂在失傳。
到1905年,袁世凱登基大典,最后一次奏響了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門類“宮廷雅樂”。從此以后,這個重要的音樂門類就沒有了。
1927年5月,劉天華先生在北京成立了“國樂改進社”,他開始搜集散落在民間的樂工,希望能夠把他們記錄下來,當然因為無資金,這件事情不了了之。到20世紀80年代,文化部起草一個民間音樂集成,但是這個集成記錄的都是文字和樂譜,離實際差異非常大。
1986年我去四川的時候,我到四川一個鎮,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鎮上文化館的人告訴我,這里沒有民間音樂、沒有民歌,但是離開鎮一里地的地方(不是一公里),我們進到農民家里去,采錄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曲子,但是所有的樂工都已經六七十歲了,現在這個又沒有了。
實際上,保護中國傳統音樂,是一件當務之急的事情。我在此特別呼吁有能力的、有影響力的人,記住,保護純粹正宗的中國音樂是一個當務之急。
為什么要保護正宗的傳統音樂?因為現在進入了世界的大融合階段。從世界的多樣性角度來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一個話,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其他文化差異越大,它對世界的文化貢獻就越大。它強調的是文化多樣性對整個世界的創造力和豐富性的貢獻。
現在我們的中國音樂越來越像歐洲音樂,少數民族音樂越來越像漢族音樂,我們的歌手越來越喜歡歐美港臺,以至于我們已經失去了大量真正的地道的,而且豐富多彩、極端精彩的中國傳統音樂,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
為什么要保護傳統?因為它直接關乎到一個民族的藝術的豐富性,直接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關乎到孩子未來在什么樣的世界下生活。這是一個國家級、戰略級的大問題。
魯白教授(高山大學校董、導師):我們在保護的同時,有責任去發揚光大,但不是像文物一樣拿出來,而是我們要添加我們這個時代自己的文化元素進去,才能源遠流長,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再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上去。
周海宏教授:我那篇文章的口號是“保護保護、原樣保護,創造、創造、盡情創造”,保護和創造并行不悖。
每一個藝術,它有它自然的生態,它本身是一個好的藝術,當它生態變了以后,它活不下去了,比如哭喪歌、哭嫁歌、船工號子,它的生態沒有了,這樣的藝術肯定就會隨它消失了。
但是作為音樂藝術,它是一個非常好的藝術形式,沒有了很可惜,它的實用功能沒有的時候,它的感性的價值還在,這時候我們就得把它保護起來,這個邏輯的類比,就好比大熊貓,它的生態環境不行了,我們還是要把它保護起來。因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藝術也以此類比,凡是最后能生存下來的東西,往往都是好東西。不好的東西,在時間的流逝中,在當時就已經被淘汰了。像京劇,能存活幾百年是非常好的東西,如果中華民族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京劇,也沒有昆曲,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個民族有歷史、有故事感很重要。
我更喜歡歐洲,不太喜歡美國。美國的故事感比較差,沒有沉淀,有的時候,感性需求和理性需求不一樣的,理性需求是淘汰式的,新的生產力出來以后,舊的一定落后,一定被淘汰,但文化藝術應該是積累式的,新的創造出來以后,過去的東西也應該保留,當然不是保留沉渣或者糟粕,但是作為感性的藝術,其實是應該保護的
現在我們開始做仿唐樂舞了,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應該是奏唐朝的樂舞,在唐朝,光打擊樂,有名的曲子4000多首,宋朝的音樂文化是非常發達的。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創造,一方面保護的任務相對來講更沉重。
魯白教授(高山大學校董、導師):怎么能夠讓我們這一代人,包括80后、90后、 00后能夠喜歡上你我都喜歡的京劇、昆曲,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周海宏教授:這件事不難,關鍵在于教育決策者。
▲ 周海宏教授(西服)與文廚(紅衣服)
熱愛傳統藝術,要從娃娃抓起。在演老戲的時候,你會發現兩撥人,一撥是老頭,一撥是8歲以下的小孩。孩子們只要覺得可愛,覺得美,他就喜歡。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中間這段的人。
這說明什么?孩子并不拒絕傳統藝術。我們的任務是什么?我們的任務是把教育做得更好一些。現在大量的藝術教育在扼殺孩子的藝術細胞,這是很大的問題,也就是我說的,好多孩子學琴,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學習走向了藝術教育的反面,在各個學科都有這個問題。藝術教育如何能做得更好,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文廚:今天我很榮幸成為你的五線譜的第一個掃盲對象,好多網友在問五線譜的事情,敬請期待您的五線譜教學視頻。
周海宏教授:我先扼要說一句話一個三歲的孩子是斷然學不會簡譜的,因為簡譜仰賴于數字概念的建立,而三歲孩子還建立不了數字概念,從數字變成音樂代號,這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是五線譜是直觀的視覺的刺激,見到這個圖形就干這件事,這是孩子的本能就能做到的刺激反應。
當然,還要經過一些教學實踐梳理出五線譜教學體系,能讓全國人民都學會五線譜。
為什么?學文化必須要學識字,學音樂一定要學樂器,說話人人都會,一個民族靠口傳心授也能傳好多歷史,但是有了文字,這個民族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希望通過我們未來的更深入的教育、規律的研究,能讓全國人民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學上樂器,讓中華民族重回音樂文化大國,我們必定成為曾經稱之為禮樂之邦的民族,我們應該共同努力,讓它成為一個音樂大國,謝謝大家。
掃碼收聽音樂直播回放??
高山大學(GASA),
用科學真理探索人類發展終極目標。
聚焦前沿研究,
生物基因、人工智能、材料、太空等
未來趨勢一網打盡。
【生命科學模塊】
覆蓋基因科學、腦科學等領域
包括生物制藥、基因工程等
教學領頭人:魯白
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 、高山大學校董
本期科學公益直播的主講人周海宏教授
就是魯白教授邀請的
更新學堂將線下學費68萬/人
的高山大學課程搬到線上
【230節視頻課 班主任全年督學
CEO社群 12月學籍】
全年課程1299元
用學科跨界打破思維定式!
曲單 1、《野蜂飛舞》,[俄]里姆斯基·科薩科夫 2、《蝴蝶》,[挪威]格里格 3、《紅色娘子軍》 4、《英雄生涯》,[德]理查·施特勞斯 5、《春天奏鳴曲》,[德]貝多芬 6、《葬禮進行曲》,[波蘭]肖邦 7、《莫斯科河上的黎明》,[俄]穆索爾斯基 8、《土耳其進行曲》,[美] L.克勞斯 9、《土耳其進行曲》,[加] G.古爾德 10、《命運交響曲》,[奧] H.卡拉揚 11、《命運交響曲》,[德] H. 克納帕爾茲布什 12、《浪漫小品》,[捷克]德沃夏克 13、《孤獨牧羊人》,[羅馬尼亞] 格奧爾基·贊菲爾 14、《Cha-Cha-Chá》,[古巴]Silvio Rodríguez 15、《Unterm sternenbannen》,[德] Heinrich Achleitner 16、《Siciliano》,[斯洛文尼亞] 葛拉芬洛爾/[德]馬利亞·格拉夫 17、《Mozart: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622》,[英]杰克·布萊梅爾 18、《Silver Bamboo》,[美] 狄恩·艾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