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星球要達到生物生存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然后生物再進化成人類這樣的文明,更是難上加難;或許地球上出現人類,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種巧合,我們恰好出現在這里而已。
自從人類有思想以來,就開始思考我們的來源問題,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了解了地球生命的演化歷程,也探索了許多地外行星的環境情況。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生物的生存和演化,需要極其苛刻的外部條件,有一步達不到要求,生命都會遭受滅頂之災。
一、合適大小的行星
首先一顆行星的質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將無法擁有大氣層,也就不能存在液態水;太大了就會成為一顆類木行星,表面條件非常惡劣。
二、合適的恒星
然后行星圍繞的恒星,必須處于穩定期,比如我們太陽年齡45.7億年,太陽主序星時期的壽命大約是110億年,目前太陽活動非常穩定,給地球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供給。
三、適居行星
在行星和恒星本身條件滿足后,兩者的相對距離必須在合適的范圍內,才能成為一顆宜居行星;距離太近和距離太遠,都將使液態水無法存在。
比如我們地球,所處位置就是最佳的適居地帶,雖然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溫度差異很大,但是地表平均溫度穩定在15℃左右,正好是液態水存在的溫度。
四、安全的空間環境
一顆星球在宇宙空間中是非常危險的,隨時都有小行星撞擊、近地超新星爆發等危險;然而地球所處的位置非常特殊,木星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地球除掉危險的小行星,月球一定程度上能幫地球過濾掉質量不大的隕石,所以極少有地外天體嚴重撞擊地球。
而在太陽系周圍數百光年內,也沒有危險的恒星存在,最近一顆在未來數百萬內有可能爆發超新星的是參宿四,距離地球640光年,即便發生超新星爆發,對地球的危害也不大。
五、其他條件
一顆行星滿足以上外在條件后,如果恰好行星上存在大量的液態水,就有可能演化出簡單的生命體;再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生命體就有可能演化出復雜的生命。
但是要進化出智慧文明并非易事,恐龍統治了地球上億年,也沒有演化出高等智慧,人類從普通的生物演化出高等智慧,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這個差異是非常大,極有可能人類的出現,就是一個巧合而已。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恒星,幾乎每顆恒星周圍都存在行星,宇宙中又有上萬億個星系,所以就算文明出現的概率非常小,在宇宙中的某個角落,一定會有智慧生命的出現,而我們地球,只是其中一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