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原稿)
卷上
序言..《西升經》,作者不詳,全稱《老子西升經》 。 晉葛洪《神仙傳》中提到此 經,故該經約成書于魏晉之間。書中講老子西升,開道竺干,號古先生,善入無 為,不始不終,綿綿永存。該經對宇宙本體問題和形神問題亦有論述 ,幷繼承老 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為樓觀道士所重 ?!墩y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收宋陳景元《西升經集注》六卷,洞神部本文類收宋徽宗御注《西升經》三卷;經文均為三十九章,但文字不完全相同。
《西升經》是老子傳道關尹子記事弘道之作,此經內載,純系修真心法,凡超凡入圣之法訣,均指授無遺,平實簡要,毫無其他丹經術語,將大道輪廓及內蘊精華,一一和盤托出,可作升仙入圣之寶藏。
本經的全文語譯,主要是依據合陽子馬炳文道長所著的《西升經淺釋》一書,原書長約兩百余頁,語譯本濃縮精華,僅六十多頁。《西升經》可視作是《道德經》姐妹篇或中本的《道德經》,故也在2007年5月26日開始,每逢星期六晚間講解一章,每講約半小時。有志學習《道德經》者,應參照此經,以明道法深義之所在。
2007年6月2日
卷 上
西升章第一
原文:老君西升,開道竺干;號古先生,善入無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
語譯:太上道祖從中華東去,西出函谷關,打算到天竺國去弘道利生;以古先生為號,善于晉入自然無為之境;道祖與道同體,無有終結和開始,無盡期無止盡的永恒存在,綿綿不絕。
原文:是以升,就道經歷關。關令尹喜見氣,齋待遇賓,為說道德,列以二篇。
語譯:太上道祖移動法駕往西順道而去,將至函谷關,關主尹喜早幾天就看到紫氣東來,知悉有大圣人將度關前來,于是尹喜齋戒沐浴,誠心等待貴賓的到來,果然得遇道祖。于是,尹喜請道祖入關,請求開始大道真諦,道祖有感必應,在關中寫下《道德經》,也完成了《西升經》這部道祖在關中的第二本著作。
原文:告以道要,云道自然;行者能得,聞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聞;是故談,以言相然。
語譯:道祖借著這部寶典,告訴尹喜修道的根本,在于“道法自然”。若能認真修行,皆能得道成真;有機緣得聞大道者,也能明理宣化。真正明道者,對大道不妄加描述;對大道夸大其詞者反而對大道一無所知;所以說談話者,是借著音聲來互相傳達的;也就是意味著談論,是借著言語來讓彼此理解的。
原文:不知道者,以言相煩;不聞不言,不知所由然。
語譯:不知尋根探源的人,往往以言語互相比個高低,而令人厭煩不已。如果先進入道者不立言使后進聞道,那后進又怎能明白真假。
原文:譬如知音者,識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語譯:這好比樂師用弦音發出聲音,使聽眾憑借弦音而能識別音色;樂音之妙,聽到怡情悅性處,其中奧妙,只能心領神會,而無法吐之于口;大道深廣而妙用無窮,因而修道之士在道果未成時,個中內修境界,不能對外說出。
原文:識音聲悲,抑音內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語譯:修道之士聽聞正道法音,回顧前塵,感慨良多,怎不失聲痛哭!因此,修道應返求諸己,使內心清靜祥和,與道合一。修道有成者,透過心口去講道度眾,言皆合理成章,無心之心,不言之言,真理自然寓乎其中。
道深章第二
原文:老君曰:道深甚奧,虛無之淵;子雖聞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書不盡言。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道化生先天一氣,奧妙難測,萬物皆從此而出,足見大道淵深。你(尹喜)雖然聽聞大道,但若只停留在聞道而不能與道契合,一切就于事無補了。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書中記載,不能盡善盡美的闡明大道細微之處。
原文:著經處文,學以相然;子當寶之,內念思惟;自然之道,不與子期。
語譯:把大道的行徑,寫成經文,是希望后學知大道根本,進而證道。你應當珍惜修道的可貴,仔細思量我對你說的講道內容。大道的運行,是不會停下來等待任何人的,你應當趕快學道,勿與自然大道脫節絕源。
原文:喜則稽首再拜:敢問學之奈何。
語譯:尹喜聽到老君淳淳善誘的開示,連忙叩頭拜謝,幷請問如何學道才算正當。
善為章第三
原文:老君曰:善為書術者,必綏其文;善論達其事者,必通其言。勉而勤之,得道矣。
語譯:太上道祖說:真正懂得著書方法的人,一定要先把文字弄妥,使文字沒有毛病。以文字言語表達某事的時候,說者要說得清清楚楚,聽者要確知他說的是什么而明白其中真意。勸勉勤學,有望得道。
原文:為正無處,正自歸之;不受于邪,邪氣自去;所謂無為,道自然助。
語譯:正宗大道的道體,不著于相,自然居于天下的正位。不受外邪的誘惑,道心堅定,邪氣自然消散離去。所以說,我心清靜無為,自然道氣來歸,助我修真。
原文:不善于祠,鬼神避之;不勞于神,受命無期;無進無退,誰與為謀;為是致是,非自然哉。
語譯:沒有好好的祭祀祠堂,鬼神會避而遠之。不胡思亂想,元神泰然安居,全身氣血和暢,永生之壽無有止期。修至還丹之妙,進無所進,退無所退,神合高真,不做古今第二人想了。修正道而福佑萬靈,道全德備,自然可獲正果,這完全是自然道律的定規。
原文:喜則稽首:今聞命矣。
語譯:尹喜聽聞道祖訓示,叩頭謝恩說:“弟子今日得聞正道而能性命雙修。”
慎行章第四
原文:老君曰:慎而行之,寶而懷之。吾將遠逝,不期自會。
語譯:道祖告訴尹喜說:“希望你能把握對你所說的大道真諦,慎重的行持,宛如珍寶的藏在內心深處,從此善自修煉,成就大道。我如今要到遙遠的地方去了,有機緣的話,自然有相會之期。”
原文:尹喜受言誠深,則于關稱疾棄位,獨處空閑之室,恬淡思道,歸志守一,極虛本無,剖析乙密;觀縷妙言,內意不出;誦文萬遍,精誠思徹;行真歸身,能通其玄;論無極之原,故能致神仙。
譯文:尹喜接受道祖訓示,內心加深警誡,待道祖出關西行后,便托詞養病辭去關令的職位,拋棄名位利祿,獨居在空房之內,修持真道。內心無欲清靜,凝聚精氣神,立志恒一不變,內心一塵不染。探求大道虛無的本體,剖析太上所開示的法訣,窮天地萬物之理去悟本尋源。窮究道祖所開示的大道微妙之言,揣摩神會于心,外想不入,內想不出,念不出總持門。誦讀《道德經》萬遍,反復參悟,精誠所至,思入風云,道通天地。關令修道通真,神與道合,通玄達妙,萬有還元,境智雙融。探究無極的本源,所以能得道成真。
道象章第五
原文:老君曰:道象無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種木未生,不見枝葉根;合會地水風火,四時氣往緣;氣為生者地,聚合凝稍堅;味異行不等,甘苦辛堿酸;氣行有多少,強弱果不均。同出異名色,各自生意因。
語譯:大道是沒有形象和端倪的,必須萬念放下,神氣合一,然后漸漸會于玄關一竅中,進一步充沛于周身,再進一步與天地精神相互往來,最后能達致與道合真。好比尚未有形的萌芽發生于大地土壤之中,當樹木的種子埋藏在土壤之時,既無根苗,又無樹葉。當地水火風四大聚會,合成有機體的地球,而生育萬物,春夏秋冬的四時之氣運行,周而復始,此往彼來,生滅不已。道為萬有的出生根源,萬物初生,必由于柔弱,及其死亡,必由于剛強。有形之質,出自于無形之氣,此為生之本;及其形質堅大,不能返于柔弱再與道氣合一,乃為死之源。甘苦辛堿酸等五味由無行之氣化生,而五行的形神也因其稟賦不同而造成其質味的差異。萬物成形因其受氣有清濁的不同,因而由五行之氣所形成的果實也有強弱大小的千態萬狀,因而造物幷不均衡。萬物雖同出于先天一氣,但因其稟賦有錯綜復雜的不同,所以名色各有差異,而良善與邪惡也因意念殊生而化現。
原文:從是異性行,而有受形身;含養陰陽道,隨所依為親;生道非一類,一切人非人;本出于虛無,感激生精神。
譯文:因萬物受氣之初其性各異,而化作了千態萬狀不同形勢體態之身。萬物為陰陽之道所含養而得成形,因此成形之物,各依現有形體而認此形體為其可依可靠的至親。陰陽變通,化生類別不同的萬物,能全得五行之氣及性者的為人,不全的為物,因此萬物的內蘊及形成也因而分歧不一。萬物本源于虛無,陰陽相互動蕩而生育精神,精神散則為光為電,結合而成形成質。
原文:譬如起音者,掇弦手動傳;宮商角征羽,口氣呼吸元。身口意為本,道出上首元;本靜在虛靜,故曰道自然;五音所動搖,遂與樂色連。
譯文:萬物的生育,靜而生動,好比用手彈弦,五音因手指之動而發出美妙的樂音。宮商角征羽,是物種不同樂器所發出來的聲調,樂器的發音,由于手與口之用,所以手為聲本而口味音元。
原文:散陽以為明,布氣成六根;從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去本而就末,散樸以澆淳;道變示非常,欲使歸其真。
譯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與外界各種不同的事物與境界接觸,才有知見之明。此乃由于內蘊的陽和道氣,散布所致。由于道氣從六根向外散布,所以人類失掉了道體而有生有死,精華消失則死,重秉道氣又生。大道化生萬物,初散而化為仁義,再散而化為奸貪,因此世風日下,而失掉淳厚樸實之風。有生有死是大道渾厚的常態,人類應從生死無窮之苦,而悟真常的大道,以期與道合真。
生道章第六
原文:老君曰: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至于萬物生,情行相結連。
語譯:太上道祖說:讓我來告訴你,大道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其本體是無形無象而完整無缺的大自然。萬物從大道化生之后,個別成長,形成了相互依附而難分難解的情勢。
原文:如壞復成,如滅復生;以成五行,陰與陽幷;輾轉變化,遂為物精。
語譯:大道充塞與萬有之中,如果此處敗壞,別處重生;這里滅了,那邊又生。大道的太和之氣,一化而生陰陽,再化而生四象五行,五行在蛻變而化生萬物,五行之氣,不順不生,不克不成,生克出自陰陽的匹配、交幷、增減。萬物輾轉變化,千態萬狀,萬物的精華,皆從大道而生。
原文:吾思是道,本出窈冥;愚不別知,自謂適生;子無道眼,安知生靈。
語譯:我思慮大道的根源,原本是出自無象而不可測的太和元精。尚未明白修道重要的世人,不知大道是萬物的根本,忘其本而不知修身養身及晉而]合道,自溺于世間榮辱中,甘于沉淪,以為這樣才是適當的生活。你心中的道眼未開,未能明白天地的元化,以及生本靈根。
原文:天地人物,虛無囊盈;一從無生,同出異名;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誠;當與明議,勿與愚爭。
語譯:無邊無際的虛無,可以把天地萬物統統囊括起來。萬物皆從虛無太一的大道所產生,雖然形態名相各異,然而皆出于惟一不二的根源。是與非之間彼此對立,最重要的是視乎修道人是否能循乎正道而行。抱此“一”字的大道,不分不離,任憑世間千變萬化,而能巍巍不動不被是非拖入渾水中的人,乃是有智慧有操守的高士。應當多加親近明師良友,勿與愚癡邪頑之輩爭長論短。
原文:子取正教,勿信邪聽;何以知邪,子為物傾;何以知愚,不察言情;為道問道,為經問經;問不本末,知愚冥冥;但知求福,不知罪嬰;但知養身,不知戮形。
語譯:你應該返本還原,真心修習正道教法,不應聽信不知歸根復命的邪教諸端。要如何才能辨識流毒世間的邪說,即傾覆人身的物欲。那要如何知曉愚癡之輩,此即不明善惡是非,一味盲從,不察事理者。尚未明道者應該向過來人虛心問道,更應深入研讀丹經,以經印訣。學道問法者,若不知把本末向高明虛心問個明白,而竟然盲修瞎煉,乃是冥頑不靈的無知愚人。一般的愚人,只知追求世間榮華富貴之福,而不知勞心世事,已傷害天賦本有的嬰兒之性。有些人但知道美酒可以養生,卻不知道這些東西如吃得過多,則可耗傷人的身形而影響人的壽命。
原文:嬰兒之姿,貴養厚敦;忽無就形,知非常生;無履大白,可令永存。
語譯:嬰兒的形態,純善至真,在母胎中,接受天地純厚敦仁之氣的涵養所致。修道有成者,從虛無中化現諸般妙有形體,此絕非一般無德無修之輩所能辦到的。不要太過顯露自身的聰明和異能,守黑涵德,心存虛無,則能永久保持無上智慧與宏慈大仁。
原文:有何妙意,乃欲相傾;父子恩深,不足相聽,勿復噭慨,遠近笑人;掩惡揚善,君子所宗。
語譯:上述所說的不要太過聰明外露,有何微妙的含意?此因自恃聰明,將會被物欲所傾覆。試思:成道之人,就算是父子之間,也不敢私相傳授,更何況是不誠不堅不信不德的外人。修道之士不可喧囂逞強,更不應妄議幷譏笑別人的修行程度如何。稱贊別人的好,莫說他人的是非,這是盛德君子份內應做的事。
邪正章第七
原文:老君曰:邪教正言,悉應自然;故有兇吉,應行種根;如有如受,種核見分。
語譯:太上道祖說:教誨之言有邪有正,,一切皆是為之在己,成之于自然,所以有善惡的果報,修道之士應行正道而廣種善根。吾人受生之初,當其動念含精結氣成形之際,其中質量之分,有如不同的種子及核實埋入土中,而后所產生的苗類有所差異的道理相似。
原文:道別于是,言有偽真;偽道養形,真道養神;真神通道,能存能亡;神能飛形,幷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
語譯:無形無象的大道,大同而有別于眾異,本體真常,獨立周行,涵養無盡天地,化育無盡眾生。諸師所說之法,各執其言,學者應當以《道德經》五千言和本部《西升經》以辨真偽。虛偽的假道只能以外在的食物滋養肉體,而真實的正道才能長養元神,令之與道合真。元神能與大道相通,修至和光同塵之際,如使之存,能顯現而成就萬有,如使之亡,剎那間即可返虛入渾。元神與道相通,因而具有移山飛形的無上神通。形體是由物質所凝結而成,有生有滅,終歸化為灰土,屆時又如何辨別原有的形體呢!
原文: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為惱本,痛癢寒溫;意為形思,愁毒憂煩;吾拘于身,知為大患;觀古視今,誰能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
語譯:有了形體,便有耳以聽,有目以色,也成為招致罪過的處所。有鼻以嗅香,有口以嘗味,對于求之不得的美味和香氣,便會心生埋怨。此身終歸難脫由生而死化為灰土的結局,實是一切]煩惱的根本,饑渴寒溫,時刻均有需求。還有人的意念終日替形體設想,因而百憂苦其心,萬事勞其形。吾人的性靈,被困在形體這個無形監獄中,無法解脫,實為最大的禍患之本??v觀古往今來,誰能逃脫此身化為灰土的毀滅之數?我尚化現為白發蒼蒼的老人。吾人如不能內藏至寶,又何以延年不衰!
原文:吾本棄俗,厭離世間;抱元守一,過度神仙。
語譯:我原本厭棄世間的紛擾,忘形無心,融入己身于無形的大道中,永駐先天境界,而與渾雜紛亂的世間相遠離。把自己的元精元氣元神合而為一,進而與大自然的精氣神合真,便可由神仙而過度升入無形的大道中。
原文:子未能守,但坐榮官;子能不動,神靈得安;子能捐欲,舉事能全;子能無為,知子志堅。
語譯:太上道祖告誡關尹子說:你尚不知道去修習抱元守一的功夫,仍在世俗之列,不過只是得享虛榮的官吏而已。你如果能勘破有形的物質,做到內心不動,自然精華結而不散,而自身的神光靈性也可修至平安泰和。你如果進而能捐棄私欲,自然大害摒除而內心清靜,用此大公無私的清靜心,去處理萬事,自然不謀而合情合理,使萬事周全無缺。你如果真能做到人欲凈盡,順此流行的天理而全無為之功,可知你的道心大志已經是堅定無比的了。
原文:今為子說,露見敷陳;散析剖判,真偽別分;子當諦受,重道因勤。
語譯:我如今把學道方面事理的真實及虛偽之處顯示出來、說個明白、幫你把疑結解開、再進而把問題的癥結加以剖析決斷,如此則有助于你辨識真實和虛偽之道。你能明辨真偽是非后,應當對于大道信受尊重,殷切修習。
原文:道為明出,經為學先;授與能行,不擇富貧;教化與樂,非有疏親;取其能行,文與其人;學爾教爾,不失道真。
語譯:大道是萬有本源,修道之士應返本還原,順乎自然,明乎此理,便應依教奉行。至于已證圣成真的上仙,為后學留下的經典,內涵大道的輪廓及入道的途徑,應先研讀經典,再去問道修證。凡能修真行道者,上真必授與道法心要,此種傳道授訣,不以貧窮或富貴的身份來做抉擇。只要真心奉道、安分樂道之士,上真將樂施教化,毫無遠近親疏之分。無上道法及靈文丹經,上真必擇能知能行有弘忍大志,存心慈善的載道之器的人,才能接受真傳以了修行的大事。太上道祖告訴關尹子:因為你至誠學道,所以我才推心教導,希望你心誠不二,修道成真,不負天賜。
天地章第八
原文:老君曰:天地與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于太素,虛無之始端;仿佛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語譯:太上道祖說:天地人物,皆是大道的元始本體所化生,雖具有不同的形象,然其中皆潛藏先天的精華。這一切都是出自于白茫茫的無涯元氣(太素),還有其上的無色無物的元始祖神境界(無),更上的尚有清虛無比的元始至精境界(虛)。此三者的開始和肇端,皆源自于無形的大道。萬物秉道氣而成形,個體中均有先天的精華神光隱藏于內而各成其性命,精微玄妙而難以窺測。
原文:譬如萬里坑,下有淡流泉;視之甚濁微,徹見底沙難;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終逝者,不見其靈魂;淳陰共和合,陽不能顯分。
語譯:綿延甚長的萬里坑之中,下有流泉,從上面看起來,雖是一條渾濁的小水道,然而想看到水底之沙,卻是一件甚難之事!這種現象,無影無蹤,無跡可尋,好比亡者的靈魂,在其軀殼敗壞后,黯然而逝,不為人見的情況相似。陽動陰靜,靜陰之中,雖然可孕育正陽,但陰陽在混合未分的狀態中,尚無法分出何者是陽,何者是陰。
原文:過往與甫來,視譬以見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譬如喑啞者,不能傳人言;為聾彈宮商,其人豈能聞;才辯有其智,受教如語傳;自謂通其情,情衷不能丹;是故失生本,安能知道元。
語譯:已往和將來的事,一一擺在眼前,這等來去生滅之事,其中是個怎么樣的道理,如果還不能了然于胸,如果能懂得永恒長存而了生死的途徑呢?這好比不能說話的病人,自己身心一切的感受,只有內心知道,而無法告訴別人一樣。這又如同失聰的聾子,即使名音樂家為他演奏美妙的樂音,他也是完全聽不到半點聲音的。具有辯論才能者,有其急智及伶牙俐齒,以為所接受的教誨只不過是語言之間的傳授,自以為通曉修道的真情實意,殊不知不摒棄機心是無法修習金丹大道的。如此之故,而喪失長生之本,又怎么能知道先天大道的元始之源呢!
行道章第九
原文:老君曰:子若行吾道,當知上慧源;知亦不獨生,皆須對因緣;各有行宿本,命祿之所聞;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問學,今復與失鄰;是以故得失,不樂于道文。
語譯:太上道祖說:你如果能真心誠意修習我所傳授給你的要道,應具有無上的智慧,作為明道的本原,也須知慧智的啟發不是獨自生成,而是在于師徒之間的機緣而得以傳授修道心法的。一個人的富貴福祿,關系個人的宿命,道德涵養高的人,注重修為于前,上天自然予以充實其靈源,使其獲得應有之福。真正得道者,應做到我身即是道身,我心即是道心,與道不分不離;德配天地者,以其從大道所獲得的厚根之德,而能無所不含,無量慈悲,民胞物與。前生前世不知勤學好問,修習真道,所以今世又來人世間承受生老病死之苦。今生如依然故我,不知醒悟,誓將沉淪苦海,無法修成正果。因此,大道靈文對于不求修道悟證者,他必不樂于用心研究。
原文:貪欲利榮寵,受施念恩勤;更以財相厚,不哀下窶貧;必復多嗔恚,無所處定原;學不得明師,安能解疑難。
語譯:如果喪失清靜心,行為在于貪利獲寵,必然是注重于施恩求報,而且因過于看重財富而厚此薄彼,以致全無救濟窮苦的慈悲心。念念以利害為計較的人,必然多怒多疑,以致不能安定于心中原來的正位,終日內心不得安寧。修學真道倘若不得明師指引,又怎能解除修行上所面對的疑難呢!
原文:吾道如毫毛,誰當能明分;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勤;吾學無所學,乃能明自然。
語譯:我所說的大道,雖小則一毫之端,亦充滿無窮造化,有誰能明白個中的分際。以道為身的上真,無始以來,降世度人,所歷劫難,有如塵沙之多,在無數的變更中,均屹立于不變之原。大道開明,化生諸天,覆載之間,動態不息,生滅變異,修道者應善自思維,于浩劫苦難中辛勤修道。我所傳給你的修道要訣,在于學至無所學,才能窮理盡性以致于命歸到萬物兆端的本體大自然。
原文:華要歸其實,莖葉如本根;為歸道祖首,以知始元端;子當無相啟,勿以有相關。
語譯:修道的返本還原,如同滿樹花朵,歸于一粒種子,又好比莖和葉子,最終要歸本于樹木之根。修道者若能與道合真,便可作為萬有之祖,自然了知天地之始,萬物之元。明白了我之前所說的一切要道,你應該打開無相之門,而入道證圣,切莫被有形有相的事物關鎖,而不能逃出生死圈外。
卷 中
重告章第十
原文:老君曰:吾重告子,子當諦受;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禮以義為謙,施以恩為友;惠以利為先,信以效為首。
語譯:太上道祖說:我重新的告誡于你,你應當對我所說的修道之法信受奉行。大道以虛無為體而包含萬物的內外,萬物秉道氣而生,其中含有至德之性,和合陰陽而成為仁。禮節以義氣為謙守,布施以恩惠為良友;布惠以利益他人為前提,信用則以實踐為首要。
原文:偽世亦有之,雖有以相誘;是以知世薄,華飾以相拊;言出飛龍前,行在跛鱉后;仁義禮信廢,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財相輔;譬如鏡中影,可見不可?。谎匀珥懼袘?,風聲豈可聚;偽世教如此,如是迷來久。
語譯:世風日下,人們往往假借真正之名而行虛假之事,為了達其需求,而使用禮義謙信來互誘互欺。如此緣故,知曉世人華其外衣,掩飾內容的非真,而形成了世態炎涼的刻薄現象。世人談到做善事,說的話比云龍飛天還快,做的事比跛足的鱉走的還慢。世上無知者,不知善加寶藏上天多賦予的道德本性,反而荒廢了對外應有的仁心、義氣、禮節、信用,而心身中通行無阻的道,淵深海量的德,也漸漸荒蕪腐化了,以致不能以道德相互交往,反而越趨于以貨財相為輔助。這好比鏡中所映現的影像,可見而不可??;又好比風中傳音,過耳即逝,可聞而不可緒??梢娛郎蟼味徽娴慕塘x,五光十色,使正道不彰,迷人亂世,由來已久。
原文:天下之人物,誰獨為常主;迷迷以相傳,輾轉相授與;邪偽來入真,虛無象如有;自偽不別真,為貪利往守;非常正復亡,癡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還復自燒腐。
語譯:真常大道所孕育的人物,本可長久永存,但卻因人物的多變善更,以致與大道脫節分離,迷失真道而沉淪于偽道,輾轉互相傳授與學習的皆非了生脫死的修真之道。邪道偽法足以阻礙真常大道的修習,當偽法滲入真道中,以假亂真,虛無的真道便落入形相之中了。以偽道自居為真而不辨真假,皆是貪利而往,因利而守。人之所行,如果違背天律正道,不但無法得到真正的利益,反而足以加速滅亡!此皆起因于不辨真偽,愚癡的盲修瞎練,以致自取其咎。這好比從木中所引發的火花,足以使此木因自身所發之火而燒成灰燼!
圣人之辭章第十一
原文:老君曰:圣人之辭云:道當以法觀,如有所生者,故曰為自然。眼見心為動,口則為心言;鼻為通風氣,鼻口風氣門;喘息為宅命,身壽立息端;譬如谷草木,四時氣往緣;氣別生者死,增減嬴病勤。
語譯:太上道祖說:圣人所說的真道,是從萬物的生滅中勘破色空境界而參悟不生不滅,到了色空了悟之后,寂其心中之法,返觀以合太冥,自然與無上道元交會為一,而果證真常。眼向外視,心機隨之而馳于外。開口可把心中之事表達而出。鼻的兩孔,外引新鮮空氣進入身內,再把身內之氣排泄體外,循環不息,以維持生命的存在。呼吸之氣的喘動,是身體生存的必須條件。一呼一吸為息,息動則生機勃勃,息住則命散化無,息散則此身不存。這好比植物中的谷類草木,是依賴四時之氣交替為用而得生成的機緣。一旦真氣散盡,生命便到了盡頭。身體的疾病是人身所需的氣引進及排出時過量或不足所致。
原文:以是生死有,不如無為安;無為無所行,何緣有咎愆;子不貪身形,不與有為怨。五行不相克,萬物悉可全;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昭然。
語譯:世人因呼吸的斷續而有生死,倒不如去修煉真息,步入無思無慮的無為之境,心境朗徹,得臻永恒的平安。修真者應以無為的清靜心,放下種種妄想,與大道合其符節,到了歸根返本,行無所行的階段,屆時萬法皆空,還有什么休咎罪愆可言呢!你不應貪戀外在的身形,而應一心學道,待道成之日,天上人間無別,試問還有什么恩怨呢!五行之間不相互克制,修至有生而無克,便能常清常靜,使萬物永披其澤,以沾道化,悉數得到周全了。修道之士,透視萬物無常的現象,長成之物也即將滅異,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本沒有黑暗和光明之別,天地無心而能和合自然而得大道之常。
觀諸章第十二
原文:老君曰:觀諸次為道,存神于想思;道氣和三光,念身中所治;仿佛象夢寐,神明忽往來;淡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或氣尚粗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語譯:太上道祖說:觀察修道的層次,存神是其中重要的功夫。先天元氣與日月星之光,皆是道體中所產生的精華。人心中的意念,為一身之主宰,若能安輔一身的邦國,則可挹取宇宙中的道氣與三光,使自身受益。修煉功夫,必須做到杳冥恍惚,如入夢寐,知覺冥去,不生明覺及分別心,然后才能與天地的精神相溝通而得其降補,自然天人合一。志存清凈虛無,淡泊無為,是入道的必要條件。倘若一念之動,有思有想,攀援不息,立刻性天障蔽,受害無窮。若自認已是淡泊無為,入了正定境界,而不知此境僅屬小小的意念境界,始終未能與大道合同。念動必然呼吸喘息,如果念念不止,那正是外事外物緊緊牽動己心。心動則念起,念起則役氣,氣動則形動,有動于中,必有圖謀之事而通于外。經常思慮謀計名譽地位財物的人,須知這就是傷害危及他身體的首要原因。如身心受傷害,健康就會維持不久。失去健康則不久將身心虛衰,身心虛衰的人多將不能長壽。
原文: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稱號,必為是所誘;皆坐于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合會微漸滋,非針艾所愈。
語譯:當觀此身尚不悠久,更何況是身外不實的聲名,世間的萬事萬物,更是虛幻,豈可聚而不散!那些喜歡別人用宣揚名聲的稱呼阿諛自己的人,必定是易為名利所誘惑的人。凡貪身外名利之欲,必然勞形不得長生,可見貪欲會招致罪咎及災殃。貪是人類的大病,耳聞目染,成習已久。貪風之熾,病根從微至著,雖有起死金針,愈病奇艾,也無法治好潛在內心深處的貪病之根。
原文:還身意所欲,清靜而自守;大圣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無,無??墒褂?。
語譯:修道之士應還歸于自身意念的趨向,從而忘形無念,順應天然,無欲忘形則凈,無念守神則清,自然道通德凝,返本還原。大而化之的圣人,其所作所行,參贊化育,輔世佐民,其無量慈悲道心,更對凡夫心中的貪慕名利絲毫不感興趣。有與無是相生的,必須由無,才能生出有來,必須由有,才能歸到無去。
經戒章第十三
原文:老君曰:經戒所言,法義所推;赫赫興盛,不如微妙;實不如虛,數不如希;茂多卒夭,疾不如遲;興者必廢,盛者必衰。
語譯:太上道祖說:經文戒律所說的,道法教義所推崇的,皆不可一味執著,更不可仗恃已通經明戒。修道之士,與其妄起機心,以邀一時赫赫的盛名,倒不如守微弱,保真常,通妙道,契自然。實體比不上虛無,因實難容物,虛有海涵。貪求多數而爛,不如保守少數而精。若能把數的起點歸到虛無希夷之中,那便找著大道的源頭了。植物過于茂盛,隨之透盡精華而枯萎之期就將到了。那些快速而耗損的,比不上緩慢而穩健的。事物的興盛到了極處,其廢衰之期便會隨之而來。
原文:圣人絕智,而為無所為,言無所言,行無所施,孰能知此。
語譯:大化無名的圣人,守愚藏拙,把智慧深藏于無何有之鄉,摒棄絕不使用,合于大道的無為而隨機顯現。圣人之言,無心為言,言合天律,代天宣化。圣人之行,過化存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合萬有而一體同運,而實無施者,也無受者。有誰能深知此理呢?
原文:偶不如奇,多不如寡。孰賢難隨,孰仁難可。其義少依。
語譯:形成分裂的相對事理,比不上整體的絕對真理。對修真之士而言,多知多聞倒不如燒制少累。至于他人的賢與不肖,是屬于別人之事,對我了生死的大事,難有幫助,不如退而自修,充實自己的道德。仁風義舉是難能可貴的,然而又有誰能真心誠意的去身體力行呢?
原文:能知無知,道之樞機。
語譯:大道的樞機,在于掌握有無的關鍵。念起于心,知生于腦,神智清明,所以能知。神氣渾融,返虛入渾,還于不知不識,達致無知階段,即步入先天的大道之源。
原文:空虛滅無,何用仙飛。大道曠蕩,無不制圍。子能明之,所是反非;經言審諦,孰之能追。
語譯:修真之士應立無上志,證無上果,使空滅成為不空的真空,使無無成為太無的道體,一輪圓滿,包含三千大千世界,細透無盡塵沙,明貫億天星白,豈不遠較點點飛仙,來得完善悠久嗎?大道曠闊浩蕩,宇宙時空的一切,無不在大道管制的范圍之內。如果達到無所不明的階段,當下消融是非之念,而不再有分別心。經中所言實修道的真諦及應循的路程,誰能知道順由這條大道,緊步上真之后,而急起直追呢!
深妙章第十四
原文:老君曰:道言深妙,經誡乙密。天地物類,生皆從一。子能明之,為知虛實;子若不照,顯之不別。子志于有,無為所疾;為有所嬰,億載無畢。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道的真實言語,深奧微妙,經典戒律,一致嚴密。天地萬物皆由一元道氣所生。你能夠明白這個事實,則能辨識真實和虛幻。你若不自行返照身心,不信我所說的大道之理,那縱使我說的再顯明,你也不能分別了知其中的利害關系。如果你立志追求世上的形色貨利之有,而一味去做有為之事,那就會勞神傷氣,傷害自身無為的道體。倘若自心被世上形形色色的“有”所困,不能脫此枷鎖,那就永無止期的沉淪生死,而沒有完畢的一天。
原文: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取于略,戒慎勿失。
語譯:道法玄微深遠,初學的你未必盡能分別貫徹,但可執簡御繁,抱著至簡至易的法訣,謹慎守戒,守而勿失。
原文:先損諸欲,勿令意逸;閑居靜處,精思齋室;丹書萬卷,不如守一。
語譯:學道先要把欲念損之又損,臻于無念,才是正途。修道應辛勤,切勿貪享安逸而荒廢時日。修行獨處時,應心中無事,念中無念,洗心退藏于密。持有萬卷丹經,還不如抱元守一。
原文:經非不達,中有虛實;言有必無,子未能別;言無必有,子未能決;但當按行,次來次滅。
語譯:上真丹經幷非沒有涵蓋通達,而是所蘊含的道理有虛有實,說有則其中含無,你未能加以識別,說無則其中含有,你也未能決斷。但是,一切還是要按師傳口訣去實地修行,惡念起,不管它,惡念自滅;善念起,不管它,善念自融。
原文:道有真偽,福有兇吉;罪有公私,明有纖密;占往知來,不如樸質。
語譯:道有真實和虛偽之分,而福也有吉祥之福和非福之兇。罪行有公私之別,真相則有纖細密實的。與其小有積慧,能知過去未來而言人吉兇,倒不如腳踏實地的學習如何才能修至樸實真常的境地。
虛無章第十五
原文:老君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自然是從虛無中產生,從獨一無二的大自然中,產生了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從大道產生先天元氣,叫做一,從一中又產生陰陽而化生天地萬物。
原文:萬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氣化。人有長久之寶,不能守也;而益欲尊榮者,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語譯:在萬物的懷抱中,有不可見聞微妙莫測的先天一氣,可惜卻不能持守之,反而一心只貪求榮華富貴,以致失去生化天地的根本。
恍惚章第十六
原文:老君曰:虛無恍惚道之根,萬物共本道之元,在己不忘我默焉。
語譯:太上道祖說:混元一氣,至虛而實,恍兮惚兮,是先天大道的根本狀態,是萬物共同的元始之本。圣人默守神氣根源,念念不敢忘道,道心常存,道氣常在。
生置章第十七
原文:老君曰:生我于虛,置我于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無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時,無有身也。直以精氣聚血成我身耳。我身乃神之車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躁動,神即去之。
語譯:太上道祖說:我從虛無中生,當長使虛無之氣,源源不絕的續補有限的形軀;我本是大道之體,應當返本還原,安置我于真空太元之內,以復本來面目。元神能賦予生命,此因靈明元神入主我身,能立天之道而定人體。意識則消耗精氣,能破壞生理機能,縮短吾人的壽命。人的心思意念,是吾人的憂患所在,修真之士應心無其心,我不識不知,順道自然。思惟我未生之前,幷沒有此肉體之身,此肉體之由來,乃是由父精母血陰陽二氣交感聚合孕育而成。我們的身體是元神的車輛,是元神的房舍,而身體又是元神的主人。修道應保身使之安靜不勞為主,元神才能安住于身內,否則形勞氣傷,神去身死。
原文:是以圣人無常心者,欲歸初始,反未生也。
語譯:所以,圣人洞悉其中利害,清靜無欲,不以常人之心為心,保持先天所賦予的本源,納入無思無為之天,上合道源,以返未生之初。
原文:人未生時,豈有身乎。無身當何憂乎,當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語譯:人當未生之時,哪有身體?沒有身體,就沒有憂愁,更何來貪欲!所以,能退出紛擾的世間,就能存神養氣,保有先天玄精光耀,只要道氣德體合一,便能與大道相通而無所掛礙。
為道章第十八
原文:老君曰: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強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與道反矣。
語譯:太上道祖說:古代修真之士,沒有不以“道法自然”作為修行法則的,所以必可得大道之真常。如果有絲毫勉強,即是人為,而非天然,便失去自然之道,而不能達到圓成的地步了。這是因為什么緣故呢?乃是人心攀緣萬物,所引致的雜思妄念不斷,以致與清靜無為的自然大道相違背,因而失去長生。
原文:是以橐鑰之器,在其用者,虛實有無,方圓大小,長短廣狹,聽人所為,不與人爭。善人在于天下,譬如橐鑰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以其虛空,無欲故也。
語譯:所以,鼓風吹火的器具或中空通風的管子,皆因內部空虛,才能有諸般的用途。虛實和有無之間,隨方就圓,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廣或狹,因人們的需要而形成不同的器具,聽人使用,毫無所爭。善人虛心,有如風箱,包容一切,不與萬物爭長短高下,所以萬德均集于一身。善人常存虛空包容通達之量,無欲是道心,而能含攝萬物。
原文:欲者,兇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無以輔身也。
語譯:私欲之念是兇殺禍害的根源。虛無是天地的本源??上?,世人昧而不察,不知兇害的根源和大道的本源。圣人深知欲念之害,因而放下妄想新,進入無何有之鄉,可以輔助自身成道。
原文: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玄。學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語譯:故此,懂得修習我所傳授的真道,可以體會大道一本化萬殊的玄妙之處,以此而知曉天心,盡養元神,修煉性命,通達造化的玄奇。學道之人,往往只知求分析不同的異名,而不知務求大道的真實。得道的人,忘掉了萬物種種不同的名相,而與真實的大道合而為一。
色身章第十九
原文:老君曰:人皆以聲色滋味為上樂,不知聲色滋味禍之太樸。故圣人不欲,以歸無欲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世人皆以外在的聲音色相和百般滋味為上等的享樂,殊不知這些欲樂對于純樸的道心會帶來禍害。所以,圣人不沉淪于欲望,而歸于虛無空寂的道心。
道虛章第二十
原文:老君曰:道者,虛無之物。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所謂的道,其為虛無的物體。就好像看似虛無而實際存在,表面上好像抽象的沒有而事實上卻是具體的有。
原文:天者,受一氣蕩蕩,而致清氣下,化生于萬物,而形各異焉。
語譯:所謂的天,實際上是從先天]大道的浩蕩之氣化生,天的清氣下降與地氣相合,能化生萬物,而其形體又各自有所差別。
原文:是以圣人者,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亦知天地清靜,皆守一也。故與天地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而后天道盛矣。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遠者出于無極之外,不能窮也;近在于己,人不見之。
語譯:所以,圣人知曉大道為萬有本源,所以清靜無為,納身心性命于大混沌中,以成其道,以養其德,而一切不可名的玄,自然形態的妙,均和圣人的道德合而為一,以成其道果。也知道天地所以能常保清靜,皆因其安守大自然的一貫系統。所以,圣人的心和上天的心同其光明遠大,而沒有為自己計較利害得失的念頭,如此看來,圣人是知無所知,無所不知了。圣人洞悉造化,借假修真,后成圣忘形,與道合真。能忘形無心,自然一元默運,天人一體。先天的道氣能制服后天的意志,把所有思想和考慮均回到造化的源頭而返其故鄉。當色法二身合一時,萬法皆空,與道常存,誰也不能把他遺去。大道之行,深遠難測,難窮難盡。得到大道玄妙造化者,近在己身能心領神會,而旁人莫可得見而無所知。
原文:是以君子終日不視不聽,不言不食,內知而抱玄。夫欲視亦無所見,欲聽亦無所聞,欲言亦無所道,欲食亦無所味。淡薄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復歸于無物。若常能清凈無為,氣自復也。返于未生而無身也,無為養身,形體全也。天地充實,常保年也。
語譯:所以,修道的君子,經常關閉耳目口三寶,不聽、不看、不言、不味,以神馭氣,慧光內凝,抱玄合冥。遇到合真后,解除色空有無的枷鎖,視無所見而無所不見,聽無所聞而無所不聞,言無所道而無所不道,食無所味而妙味無窮??占诺拇蟮溃炊鵁o味,已達無有體之身,縱有山珍海味當前,也無心辨其味,而復歸于得本的無物境界。靈臺無物,身不為欲念所役,自然達到清靜無為境界,屆時虛無來復,大道營衛其身。虛無來復,融合身心,始能返于未生前真面目,而成就無體之體,無身之身。能持守無為的清靜道,則私欲凈盡,能以道養身,保全形骸。人能無欲無念,晉而與天地精神往來連貫,自然生生不息,長保天年。
哀人章第二十一
原文:老君曰: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世上的人,只知哀憐他人,而不知哀憐自身,勞神傷氣,徒害己身。其實,哀憐自身,還不如愛惜元神。只知愛惜元神,而不知如何讓元神舍卻短暫的肉身而找到永恒的安居之所,還是不妥當的。與其讓元神舍離自身,不如使形神合一,互為含攝,以臻形神俱妙之境。神在身中,真氣自回,形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虛無自然,自可形隨神化,而證永生。
卷 下
神生章第二十二
原文:老君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愛人,人不愛神。故絕圣棄智,歸無知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萬物的形體是從神蛻化而來,當形體交換先天,即形成神體之時。形體沒有得到先天祖神無法自行生成,反之元神若不得形體也無法自行成就。修真之士煉到陽神與形體合一后,長養陽神在玄關內,大化混成,渾化無跡,自然形神更加相生相成。元神寄居形體內,產生智慧,使人明辨善惡,延續人的生命。而人不知清心寡欲以留存其神,養氣還虛以供養其神,使神既不得安,又不得養。所以,修道之士總是把圣明的心,分割的智,一齊揚棄摒絕,而歸到無知無識,以接受大道的補益和充實。
常安章第二十三
原文:老君曰:圣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語譯:太上道祖說:圣人時常安住在清靜中,與天地俱安住在無為中,與鬼神合其吉兇于大化之內。人心若不能去欲以返清靜,則其人會因心不平而致氣血動蕩不安,如此因一人而致大眾,乃至世界動蕩,不得安寧。
原文:蓋天道減盈滿,補虛空,毀強盛,益衰弱,損思慮,歸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樸也,是以天下尚孝,可謂養母。常能愛母,身乃長久。
語譯:天道是損有余以補不足,修道者應虛空其心,以補益正智;虛空其身,才能融通造化,守柔守弱,戒強戒滿。欲達修道的真境界,必須把千思萬慮,損之又損,以至于清純,以恢復無知無識如孩童尚未啟蒙的混沌階段,再把種種邪智,用先天一氣加以充塞,使之化為正覺。所以,當天地尚存之時,天地萬物有賴大道之母以養,而其母必賴萬物的化生反哺以奉以養,修士能信愛大道,便可得達到母氣的栽培滋補,此身才能天長地久。
身心章第二十四
原文:老君曰: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習至道,必須要徹底做到外身忘形,以虛其身,則萬物樂于親近。必須無欲,則大道中的祥和之氣,才能齊集歸附。
原文:故善養身者,藏身于身而不出也,藏人于人而不見也。
語譯:所以會修道養生的人,先把肉身藏于法身之中,再把法身藏于體內,終把肉、法二身互攝同納于名情俱無的大道之中。
原文:故君子之治,必先死于國;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充也。
語譯:所以君子治身的無上方法,必先死其人欲之心,忘其有形之身;有形之身如忘,則身是有道之身,而所居之國則是無形上界。人心既死,法身乃生,法身煉養功成,還歸先天境界,永遠強盛而不衰亡,身心真元不散,更復充沛。
原文:若能知常,施行反也;眾人歡樂,用生生也。動而失之,壽命竭也。
語譯:如果能知曉真常之道的修習,那就應該把以往所做的有害身心靈的種種順行施為,轉化為逆行的修習,才能可望有成。蕓蕓眾生縱情聲色,自以為人生百年,轉瞬即逝,而及時尋歡作樂。殊不知,這會把天地所賦予的精氣神耗費殆盡,以致壽命枯竭。
原文: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也,冥冥混混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之。
語譯:布滿充塞大自然時空中的,皆是大道之體,綿綿不絕,獨立不改,冥冥混混,深不可測。修行者如有分別之知,貪欲之念,親近之想,那就會立刻把一貫的道體,分割而不一貫,而與大道分家了。
原文:是以圣人非托于天下,亦非托于鬼神,亦非托于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無身之身,無心之心??芍^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語譯:所以,得道的圣人,幷非把精神寄托滯留在天下任何名相之上,也非把精神寄托滯留在神鬼之身,更非把精神寄托滯留在萬物當中。圣人以清虛道體作身,以無有為己心,如此才能與道合真。
無思章第二十五
原文:老君曰:智士無思,無慮之變,??仗摕o為恬靜,修其形體,而萬物育焉。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智慧的人,心性澄明,沒有任何千思萬慮可以變亂他的胸懷。真正的修道者,經常保持心中空虛,沒有物欲拘役;順理行事,不事造作,以全其無為;身不躁動,氣不粗暴,以保持恬淡安靜;如此修持其身,則天地與人皆在大道無為而治之中,自然能化育萬物。
原文:變者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后兵革四起,禍生于內,國動亂者而民疲勞也。
語譯:人之所以變真成假,化圣為凡,主要是因貪圖享有世間名利恩愛,以快其情欲。因為內生貪欲,所以念念動蕩不安,以身之內,便成為胡越異邦,不能統一安定,禍患皆因內心貪念而起。人身是國家,萬民如身內氣血細胞,因為念念不得平息,所以氣血便失其自然循環,被萬念驅役,而疲勞不堪。
原文:夫國以民為本,民勞去者,國立廢矣。所謂出其無極之寶,入賊利斧戟也。故曰:子能知一,萬事畢;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語譯:身體以氣血細胞為萬民,氣血如沸騰不安,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那么這個身體就快要報廢了。人體內的精氣神三寶,是無價至珍,源出無極之中,應當用無為之功,善加保養及利用。否則方寸一亂,則七情六欲之賊,立即各持斧戟,加害于人,以致于傷生害命。所以說,若你能知大道本來與人同為一體,人能實行無為之功,不起萬念及分別之心,不再分割大道的血脈之源,那時自然萬物歸宗。
我命章第二十六
原文: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語譯:太上道祖說:我的生命從大道中誕生,若能無欲以養性,取大道自然光氣以修命,性命合一,自然己身生命不再受天地所支配。修道者應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冥知覺,使精氣神三寶和合而融歸一無,使精氣化為神光,形神俱入大道之源,而與大道同其悠久無疆。
原文: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
語譯:吾人若能依法得到天地同根的先天道氣,那么大道直接賦予天地的至寶,亦可直接賦予吾人之身。人身得此道氣,守此根本,保而不失,便可漸漸化凡成圣。
原文: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故神人無光,圣人無名。
語譯:不要效法蕓蕓眾生行善事、行仁義、行忠信、行恭敬、行愛欲,而存有求福求名求利之心。只要心無所求,便能清靜,于萬物無害而有利。圣人心無愛染,淡泊恬靜,寂靜無為,所以大道自然歸于圣人身心之中。所以,神人無光而能發出無量之光,圣人無名而能成就非常之名。
兵者章第二十七
原文:老君曰:夫兵者,天下之大兇事也。非國之寶,寶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所謂的殺伐斗爭,乃是天底下最大的兇害之事,絕非鎮守國家之寶。(一身之內,念念生滅,既傷氣血運行,又損心底統一,非身心安泰之寶,必形成傷身促命的大兇。)去惡善添,固然是好,但不如心機不起,念念歸源,寶藏精神而不用,使身心安寧,才是無價之寶。喜用心機,不知藏養精氣神,反而動用精神過度者,必將導致疾病衰老的早日到來,以亡其身的大患。深明耗損弊端的圣人,懷有微妙的道心,抱大樸的道氣,不敢發動心機,妄起一念,去和天下的眾生去爭高下勝負,以喪失自身的至寶。
原文:是以圣人懷微妙,抱質樸,而不敢有為,與天下交爭焉。雖有猛獸,不能據也;雖有蜂蠆蟲蛇,不能螫也;雖有兵刃,不能害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圣人一天地之心為心,所以雖有猛獸蜂蛇,及刀兵利刃,皆不能加害成道的圣人,其因在于導體涵蓋萬物而不異于萬物。
柔弱章第二十八
原文:老君曰:天下柔弱,莫過于氣,氣莫柔弱于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從生者乎。
語譯:太上道祖說:天下間的柔弱,莫過于氣體的柔弱,而氣體的柔弱又比不上道氣無蹤無跡般的柔弱。大道至大至柔,可以包裹天地,微密精細,可以貫穿于任何有形及無形之物。萬物的剛強,必生自于開始的柔弱,可惜大道所生之物,往往得到剛強之質,而遺忘了柔弱的根本。
原文:是故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語譯:所以,有以無為母體,無又以虛為母體,虛又以道為母體,而道又以自然為其根本。
民之章第二十九
原文:老君曰: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民自令之耳。非天地毀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動故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無知的人類之所以輕聲早死,皆是不明大道,自斷生機,以致斷絕通達大道的命脈。這幷不是天地傷人,也不是鬼神害人。知起則逐物勞形,勞形則精氣神大受損害。
原文:是故無有生有,無形生形,何況于成事而敗之乎。
語譯:所以,從虛無中生出實有,無形生化有形,卻因人亂其心志,動其氣血,勞其形神,而使千秋不朽的道業,毀于自身。
原文: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語譯:人類如想長生久視,必須以慧劍斬斷情絲,使元精不傷;以天心化去人欲,使元神不損。如果縱心猿、放意馬,必然毀傷神氣,擾亂生機,自索自命,造成早死!形shi
天下章第三十
原文:老君曰:人雖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雖在國,令意莫在國;人雖在鄉,令意莫在鄉;人雖在家,令意莫在家;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
語譯:太上道祖說:人居天下之內,不可用意識執著于天下事物,而傷天下之和,在國不可獨裁執著國事,而傷一國之和;在鄉在家皆不可讓大家強制都聽順你一人的意思,而使家鄉困于一己城府之內;至于神明在身,決不可把元神化作識神去執著,或體會一身的痛癢及氣血脈絡的如何運行,如此則能成為一位有道之人。
意微章第三十一
原文:老君曰:患生不意,禍生絲微。善生于惡,利生于害;大生于小,難生于易;高生于下,遠生于近;外生于內,貴生于賤;動生于安;盛生于衰;陰生于陽。是故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是以有歸有,無歸無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道的憂患,在于意若不識,驕慢必生,而致人神交相厭惡。禍患通常都是從不知不覺中生起的。善與惡是相互對待的,應知過能改,則惡去而善生。永久的利益,總是從任勞茹苦衷來。壯大的事物也是由微小中產生的。艱難的過程,只要堅持到底,最終都能加以克服。能禮下于人,學問修養才能有所成就。修道應從近處著手,則一切遠在天外,近在眼前。外在的一切,都源自于內在隱藏的力量。貧賤者受盡苦難,自強上進,才能得到富貴。至安至定之中,必孕育新的生機待時產生,動機如生。修道者起初貧無立錐,及其積練日久,大功告成,則貴高帝王,富甲宇宙。清者動者為陽,濁者靜者為陰,天動地靜,地被天包,天中生地,而變化從此化生。所以,造化的原因,在于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又從有無虛實的相生相成為其功用。總而言之,體為無,用為有。體為大道,而成絕對的一元;用為萬化,而成對待的多元。至理了然,千變萬化,自在其中。
在道章第三十二
原文:老君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干魚終。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道包含萬有,作育三才,人是萬物之靈,故說:人活在大道中。人雖有賢愚男女的不同,然無處不是大道元和之氣及五行之精貫通充塞,所以說:大道存在于人身中。道化生天地,天地化育萬物,人若得道回歸天地本源,則可左右逢源,有如魚得水之樂,充滿無限生機。人之離道,如同魚之離水。
原文:故圣人自知反歸未生,捐棄驕奢,絕除憂思。是故形隱神留,天下歸焉。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畜常,是謂玄同。
語譯:所以,圣人一概擯棄絕除,使內心清靜,無思無慮,忘形養氣,忘氣凝神妄虛歸真。所以說,修士初以丹藥補形之不全以延其年,終以無量神光化度其形而與大道同隱。修至功德圓滿,神滿虛空,體證自然,參贊天地化育,無物不含,無物不歸。修道的人,順天而行,則無為。心中無念,則無事。無為無事,則神不傷;神氣不傷,則國(身體)堅強而萬民(氣血、細胞)富足,這樣保存大道的元精元神元氣,畜養性命的永恒真常,如此返于太無,自然與玄虛的大道合而為一。
有國章第三十三
原文:老君曰:有國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載,萬物畜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身如一國,心比元首,無念忘形,藏于先天至深之處,使性命根源,與大道銜接,而固蒂深根。修真之士應包容一切,如同天所覆蓋,地所載物,畜養萬物一般。不貪世間金玉之寶,常清常靜,不積不留。
原文: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語譯:有外乎天地的大道給予補給與支持,則能天長地久。不拘謹于自身之所有,養太和道氣于一元之內,自然壽命長存。所以,品德高尚者一反世俗常態,凡俗之所不尚,尚之;凡俗之所尚,棄之;凡俗之所不樂,樂之;凡俗之所不為,為之;凡俗之所不信,信之,凡俗之所不行,行之。如此則能保元固本,勘破世界萬物,是以道通天地,德被眾生。
皆有章第三十四
原文:老君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入,你有我有,大家都有,通乎凡圣,貫乎萬物。萬物亦即由大道所化生,只是萬物不自知罷了,而道獨自居住于萬物之內。
原文: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于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語譯:眾人皆因得其神識而生靈明,而自身卻不知其所以然,而神識卻自行生長。一國元首,在順其自然的形勢中,普施恩惠,澤被萬民,不事夸大造作,使萬民在如沐浴春風中蒙受元首的德惠而不知不覺,使民富國強。
原文:是故圣人藏神于內,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而民熾盛,保其國也。玄虛積充,壽命長也。
語譯:圣人了知元神是生身之本,藏元神于體內,不識不知,煉成陽神,以化陰魄,使之證圣成仙。得到先天道氣的人,神氣融合,守而不失,自然后天的氣質,得以保全。身(國)能得道以全其形,自可保其身內細胞(民)不被外邪侵害而能長治久安。玄虛不可名的大道,內含無盡大能,充塞身內,自然長壽延年。
原文:人能徒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語譯:人能徒然知道天地萬物的存在,而卻不能知其生化根本,返回先天本命而歸于大道,是真正的大大有所不知。
治身章第三十五
原文:老君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身的根本之道,應當實行無念以隱天,實行無念忘形而隱地,進而能寂靜居住于萬物的根本,與道合真。有道的圣人,匯通玄元大道,神氣混融,心息相依,守道戒而保全自身。世俗之人染著于無盡的情愛貪欲,如此守身,勢必庫空身亡。圣人與俗人這兩者之間,各有所為以守其身,但守身之物,俗人是用情愛貪欲,而圣人卻是用玄元大道,各有不同的途徑及性質存在其中。
道德章第三十六
原文:老君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之。夫道非欲于虛,虛自歸之;德非欲于神,神自歸之;天非欲清,清自歸之;地非欲濁,濁自歸之;濕非欲于水,水自歸之;燥非欲于火,火自歸之;萬物非欲見其形,形自見之;高山大澤非欲飛鳥虎狼,飛鳥虎狼自來歸之;深淵河海非欲魚鱉蛟龍,魚鱉蛟龍自來歸之。人能虛空無為,非欲于道,道自歸之。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語譯:太上道祖說:人能無所不通,無所不達,道自歸之。人能無所不包,無所不涵,德自歸之。人能常清常靜,則天地自歸之。水火藏于金木,高山歸于大地,深淵匯于海洋,一切皆各有其歸向之處。修道者若能做到心地純凈,身形俱忘,則元始至精之虛,自然來歸其身,留而煉化,以成圣果。及至欲盡理純,自然光明凈域,呈現眼前,而十方無量神明,自然心心相印,如萬粒荷露,與神相凝,到此便與千真萬圣,合符交節,互通互涵而為一體。天心無欲,固能成其清虛之體。大地無欲,凡有形有質之物,無不一體負載,從無棄物。潮濕之性雖不是急于需要水,而一切水源卻能因性而分類相聚。天干物燥,水分全失,一火可以燎原,而形成火的世界。萬物幷非需要見到其外在形態,而是原形自行畢露。深山大林,羽毛野獸之類,自然隱身其中,以適其性。深淵河海,有足夠的水,可以容納長養水族而毫無任何需索,所以水族之物,都歸到深淵河海中去了。人如能虛其心,空無其身,不拘小我,涵養大體,量大自然心寬,德大自然福備,則無形的大道,自然歸其載道的大器之中,使之成為有道的高人。從此章各節來看,萬物之性,物以類聚,豈非符合道法自然的精神嗎?
善惡章第三十七
原文:老君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是以圣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惡焉。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佑于善人。
語譯:太上道祖說:老百姓的行善惡忠信與否,皆是大道下降于人的有作為的范疇,實不應起分別心和拘滯之念。一概不知不著,收斂小慧,而歸于不知不識之天,以成其道,以全其德。修道要從基本做起,必須立善心,行善果,然后元和的善氣自然到來。若心中尚好名好利,自私自大,狂傲非分之想,則將自行招來惡氣,徒害己身。往古的圣人說過:我懷中所藏的東西,是開天辟地的元始大能,而又牢牢堅守的,是長養萬物的大道母氣,此是萬物的宗本,萬物無一不由此而生。我的意念無生滅及分別,所以能與天地合德。修道人怎么安能多事分心,去理會別人的是非善惡呢?天道至公,始終是護佑善心人的。
寂意章第三十八
原文:老君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生生積浸潤,滋酌留滯。玄冒沾洽,元氣包之。其根益深,乃四固。中無心,故能致萬物精華。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真之士,崇尚淡泊寂靜。讓心意死去,則人欲不生,漸臻靜定,始入先天,自可丹成復命。大道生生不息,如能涵養太和,必能道氣浸潤,初得藥而后結丹,先玉液而后金液,華池神水,凝養圣胎,功夫到此,則一元真氣,滿空流霞,自可釀成鴻蒙之酒,千杯萬杯,任君酌來滋補,飲此仙酒,則先天精華,永遠留滯其身,年深日久,自然化凡成圣。玄元真氣包裹修士一身上下,得此真氣,沾潤百脈,融洽筋骨,而漸與道合一。
戒示章第三十九
原文:老君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絕身滅有,綿綿長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語譯:太上道祖說:我的賢弟子尹喜啊,我再向你說一遍:古是無始,先生是先天地而生的大道,這個先天地而生的大道,即大家不知而稱為古先生的,就是為師的身體呀!于此可知,太上是以道為身的至高道祖了。我已將五千道德經著畢,幷將大道至微之處以及修持法訣傳授給你,大道命脈,將從此延續,現在我要遠行了,去處即無可名狀的大道之鄉,我要神返其處,歸到無名。我將化去有相之身,滅絕形色,返回大道,與道同體,綿綿久遠的道身,永恒長存。我現在就要走了,也同先圣一樣,返回到惟一不二的大道本原之處。
原文:忽焉不見。斯須,館舍光炎,五色玄黃。喜出中庭,叩頭曰:愿神人復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
語譯:太上道祖剛把話說完,忽然形神俱隱。在頃刻間,道祖所住的行館,光明四照,呈現天地玄黃的五色奪目之光,使關尹子望而更行生起敬信,得知道力不可思議。關尹子馬上走出天井庭院,向空中叩求,說道:請我師神人重現圣體,在傳授弟子一些最重要的法訣,使弟子訥訥個格守玄元的大道,永遠保而不失。
原文:即仰睹,懸身坐空中,去地數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曰:吾重誡爾,爾其守焉。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誡,警見復隱。
語譯:關尹子祝求后,仰天而視,只見太上道祖懸坐空中,離地數十丈高,金光照人,若存若亡,不能辨其是老是少。無限慈憫的太上道祖,有感即應,便在空中隊關尹子說:“賢弟子??!我再次告誡于你,希望你能至誠守道。修道需要內外渾忘,有無不立,無思無慮,神凝氣聚,如如不動,知白守黑,得一忘一,非一非異。待眾惡消盡,萬善自然來歸,一切功行道德,均在其中。修習吾道之人,最重要的戒律,實警察時勢,洞悉人身難得,禍福無常,生死可畏,而應立志修道?!碧系雷嬲f完后,隨即隱入大道之中,如龍入大海,不見影蹤。
原文: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語譯:關尹子恭聆太上道法及要戒后,再也看不見了道祖,更不知太上道祖去了哪里,不禁放聲哭泣,涕淚齊下,朝夕追慕太上道祖慈顏,揣摩所得法要,毅然決定托病辭官退隱,從事實地修證。關尹子從此捐棄萬念,精進修道,累盡塵消,自然而然道成德備,宇宙在手,萬化生身,萬事了畢,而成為太上道祖第二代的傳人。關尹子修道有成后,著有《文始真經》,留傳后世,后世稱其為文始真人。
*******************************
得自http://blog.sina.com.cn/daqiwancheng88博主大器晚成88.其QQ為:10237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