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書法家,魏明帝時升遷太傅,又稱“鐘太傅”。他早年曾師從擅長篆隸的曹喜、行書的劉德升和八分的蔡邕,融會眾長,自成一家。相傳鐘繇非常喜愛蔡邕的書法,曾得蔡邕書論,并依其法運筆,常臥床畫被,竟致使被子畫穿,正是這樣的執著,方才練就出精妙的書法。后人稱他“真書絕世”,“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目前流傳鐘繇的楷書有《宣示表》、《力命表》、《賀捷表》、《調元表》、《薦季直表》等“五表”,它們都是小楷。雖然真跡早已佚失,現僅存宋朝以來的法帖刻本,但卻保存了我國楷書早期奠基人鐘繇楷書的大致風貌,所以彌足珍貴。我國楷書的書寫風格雖然在東漢末已經有了萌芽,可是最后使楷書與隸、篆有明顯區別,并且省去隸書蠶頭燕尾,增加鉤挑,修改結字體勢,創制書寫法規,從而使楷書從隸書中徹底分離出來,則是魏晉之際的事,而這期間最大的功臣當數鐘繇,他在當時既是國家重臣,又是書法家,是早期提倡用新書體楷書寫文章和奏折的人,正因為他的政治地位,才使得楷書被官方認可,得以推廣,成為正規合法的書體。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時代,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以后長期與王羲之合稱“鐘王”。
對于鐘繇的楷書作品,有不少人認為《賀捷表》是他小楷的典范之作,作為書法愛好者,我卻很喜愛《宣示表》,下面從該書字體的線條和結字、作品的整體氣勢以及與鐘繇別的楷書對比等方面去欣賞這幅小楷的韻味。
《宣示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現流傳下來的鐘繇的《宣示表》是王羲之的臨摹本。全帖十八行,二百九十五個字,字字古樸典雅、韻味有余。
《宣示表》雖篇幅不大,卻是一份內容誠懇、字體端莊、氣質高雅的文書。整幅字氣脈連貫順暢,行距較為寬綽疏朗,字距則稍密而大小相宜,信筆所至,情態各異,這種悠然自得的書寫節奏,使觀眾在欣賞這幅佳作時,一份自然、舒坦、愉悅之情油然而生。整幅字用筆玉潤珠圓、干凈利落,雖然多有側鋒落筆,但筆勢內斂含蓄,而且總是回鋒收筆,瀟灑自如,因而線條溫潤純樸、敦實可愛。
從用筆上看,《宣示表》筆畫的形態上既風格協調一致而又豐富多變。例如:“點”畫在此帖中,雖然形態各異,左點、右點、豎點、連帶點,但卻充滿呼應提攜的情感。不同書寫的點畫放在字體的結構中,給嚴肅的楷書增添了不少情趣,也使筆畫復雜的字有了透氣的機會。如“求、逮、必、良”等字。短橫多為左輕右重,如“可、示、殊”等字;長橫則行筆中注重提按以及力度的輕重,使長橫在書寫過程中既流暢,又具有彈性,如“所、冀、愛、異”等字;至于撇、捺等這些筆畫,表現出富有流動節奏的美感,同時也反映出行筆中輕重徐疾的性格,如“卿、佐、廟、見、休、感”等字。除以上筆畫間的特征之外,該書的各種筆畫之間,還有相互對比映襯和扶持拉動的結字特征,例如“賤、慮、始、殊”等字。
在結字上,該書有三方面的特征:
一、筆畫之間茂密穿插又氣息相通、相互避讓
這種特征主要體現在筆畫較多和左右結構的字體上,比如“權”字,為了不使字的整體出現左輕右重的現象,有意壓扁右邊的筆畫,且筆畫稍細;“獻”字,字體設計左邊部首稍傾斜于右邊,而右邊卻依仗于左邊,左右結構體現出繁與簡、輕與重完美的結合,情態可愛。字體結構銜接上往往不密封,而留出氣口:例如“君”、“慮”、“度”等。筆畫排列布白均勻,疏密有度,顯示出祥和清麗的面貌。
二、同一字體點畫之間體現出不同情趣
張懷瓘《書斷中》認為:“鐘繇書法‘點畫之間,多有異趣’。”例如,“尚”,文章的第一個字,上部分的“小”是“短豎”;而在文后段的字體上,其上部分變異為“點”。“所”字在該帖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仔細比較起來,每個字所呈現出來的情態是各不相同的,這樣的視覺效果,主要是由于鐘繇把精力放在字體筆畫間的區別上,同時也注重字體的高矮肥瘦的變化。這樣的精心安排,用心推敲,使得這幅作品既情態各致,又耐人尋味,避免了字與字之間形態雷同、單調乏味的結果,從而使得書法在美學層面上避免了審美疲勞,這正是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
三、在結字上,該書法還有一個特征就是:上下密,而左右疏,整體略微顯扁
略微顯扁,是中國早期楷書的普遍特征,因為它脫胎于隸書,隸書的顯著特征就是扁。《宣示表》字體的這種扁狀又不同于隸書的平正,而是按書寫生理特點稍為向右上傾斜,開創了雖斜卻平正的楷書體例的先河。如“棄”、“慮”、“神”、“報”等。總的來說,《宣示表》在結字上體現出楷書的平穩、勻稱、靜中有動的美感,讓人賞心悅目,回味不已。
同樣是鐘繇的小楷,但《賀捷表》和《力命表》從書寫風格上卻與《宣示表》有很大區別。《賀捷表》整體飄逸,用筆綿軟,有些筆畫有意拉長,在運筆過程中注重提按,整體風貌稍稍傾向于行書,例如“企”、“繇”等,字體結構沒有《宣示表》嚴謹、莊重、敦實。《力命表》的書寫筆畫纖細,筆畫的輕重緩急不及《宣示表》,表現出:橫、豎、撇、捺的粗細基本變化不大,在神韻上稍欠佳。
《宣示表》的美學體現
《宣示表》雖篇幅不大,但是整體具有古雅、稚樸、端莊的風采。
鐘繇身處魏晉時期,在書法史上,正是漢隸向楷書、行書過渡的重要時期,而鐘繇又是親歷實踐的一位,他的楷書中肯定有漢隸的部分筆意:小楷字形基本上仍呈扁形,這就是說它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隸書的格局,從而讓人感受到它高古含蓄的氣息。至于“雅”則是通過字體在結構上所呈現的偏、正、斜、側以及用筆的輕、重等方面的情態美感而言。“古雅”還從另一方面折射出文人士大夫的“文雅”氣質。
“稚拙”在這幅書法中主要體現在筆畫間所反映出的“稚氣”和“古拙”上。讓不了解中國書法的人觀賞這幅作品,大多數觀眾無疑首先的評價是“字體不成熟,筆畫幼稚”,但是,作為懂得書法美學的人來說,凡是一篇好的書法作品,其字里行間就是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也就是所謂的“天然巧成”,不做作、不掩飾。其實,《宣示表》最讓后代大家看重的就是它的“稚拙”。
“端莊”一詞,是所有楷書所具有的特征風貌,《宣示表》的小楷,也不例外。前文所說,在魏晉時期,古人把楷書稱為“正書”,“正”就是“端正”、“端莊”之意。此帖中鋒用筆,穩重、大方;加之內容又是一篇奏章,筆者詞懇情切,用心良苦。全篇欣賞這幅帖,不論從筆意,還是內容上都體現出“端莊”的風格。
鐘繇小楷對后代書法的影響
韻味十足的鐘繇小楷是正楷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它在書法史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楷書以后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更重要的是,鐘繇積極努力,加快了楷書成熟的步伐,因此,還不完善、稚樸的書寫格局恰恰不是缺點,而是象征著楷書發展的一面旗幟,他的楷書一直影響到后代,對東晉的二王崛起,有直接的先導作用。其小楷,長期影響著歷史上的小楷書家,“正書之祖”的美譽,他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