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的一條微信中,我們提到“毒”和“堵”是阻礙女人美麗的兩大天敵。
女人體質大多偏寒,而“毒”和“堵”的形成,正是體內寒邪推波助瀾的結果。
所以,女人在排毒治堵之前,首先應該暖養自己。保溫,是一切保養的先決條件!
一、所謂“虛寒”,虛從寒起!
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說: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久則羸瘦,脈虛多寒。
現代女性就是這樣。身體狀態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習慣共同作用的產物,而很多女人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還用各種方式“作踐”自己,搞得身體陰寒內生。
衣——穿出內寒
露背裝、露臍裝、低腰褲、七分褲、超短裙……夠時尚、夠性感、夠“凍”人!
這樣穿著,相當于“我家大門常打開”——身體最易被寒邪侵襲的幾個通道“無一幸免”,寒邪得以“光明正大”地入侵人體,賴在體內不走,身體就陰寒了。
食——吃出內寒
別說夏天冷飲吃個沒完,就是冬天,也時常見到很多妹子吃冰淇淋、喝冰咖啡;
水果也是放在冰箱,拿出來洗洗就吃;
早上喝水好,于是乎,起床后直接一大杯涼開水,真正是透心涼。
長期這樣吃喝,內寒就出來了。
住——住出內寒
現如今,我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的“空調間”,從家里、到單位、乃至交通工具,都有空調。
夏天本是排出體內寒邪的好時候,但我們偏偏在毛孔大開的夏天吹冷氣,將寒氣都封存在體內。
行——靜生內寒
靜為陰,動為陽。生命在于運動,經常運動,可以去寒邪、暖身體。
而現代人普遍缺乏運動,出門開車、坐車,上班一坐就是一天,身體過“靜”,使得臟腑功能減弱,導致寒從內生。
睡——熬出內寒
中醫將睡覺視為“頭等大事”,尤其“子時覺”(23點-1點)最為關鍵。
因為子時“一陽初生”,此時陰氣盛到極點,同時有一點陽氣開始萌發,也就是說,子時是陰陽二氣交接班的時間,只有在睡眠狀態,交接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子時不睡覺,就相當于把陽氣的小苗兒一棍子打死,時間長了,陰盛則陽虛,陽虛則體寒。
二、寒邪,“毒”和“堵”形成的根源!
為什么說“毒”和“堵”的形成,寒邪是根源?
這與寒邪“寒性凝滯”的特性息息相關。
我們都知道,天氣寒冷到一定程度,河流就會結冰。打個比方,河道好比經絡,河水好比血液,寒邪入侵人體,就會導致氣血凝結、經絡阻滯。
這樣一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體新陳代謝變慢。一來,得不到營養物質和新鮮氣血的濡養,二來無法及時排出代謝垃圾和毒素。時間長了,身體無法負荷,就會既致病又致丑——疾病爆發了、皮膚喑啞了、身材肥胖了、未老先衰了……
三、一切保養,始于保溫!
寒邪固然猖獗,但人體也不是吃素的!因為人體有寒邪最大的天敵——陽氣!
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驅動力”,我們穿露臍裝、吃冰淇淋、吹空調、熬夜,凡此種種,消耗的都是陽氣。
陽氣不足,不但人會覺得寒冷,還會加劇“毒”和“堵”的形成——因為“陽化氣,陰成形”,陽氣虛則寒邪盛,寒邪都占了上風了,體內自然就瘀堵了。
曾經有人問老師:都說女人要靠血來養,我每天喝燕窩湯、吃阿膠糕,各種方式滋陰養血,為什么還不見起色呢?
很簡單,因為你體內寒邪過盛、陽氣被遏,血有“得熱則行,遇寒則凝”的特性,寒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同時陽氣不足導致脾腎兩虛,繼而陽不化陰,形成積滯!
所以呀,你辛辛苦苦花高價進補的膏方藥膳,因為缺乏陽氣這個“驅動力”的緣故,只能“英雄無用武之地”,非但沒能起到滋補身體的作用,反而積滯體內,形成了“瘀”。如果不從陽氣這個源頭著手,只會讓你的身體越補越瘀,臉蛋越吃越丑!
中醫有“十女九寒”之說,絕大多數女人都屬寒性體質,因此,對于女人來說,保養之前必先保溫!
四、保溫,具體應該怎么做?
保溫并不復雜,主要抓住3個大方向即可:
防寒(從源頭隔斷)
很簡單,就是做到“四不一多”——不“凍”人、不吃冷食、不吹冷氣、不熬夜、多鍛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女人防寒重在護住兩個部位——腹部和腳部。
自古就有“男不露背,女不露腹”的古訓,腹部是六條陰經匯聚之處,是先天最容易寒凝瘀滯的地方。
腹寒會導致月經不調、痛經、內分泌失調等癥狀,任其發展就會衍生出各種婦科病,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等。
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它離心臟最遠,是血管分支的末梢部位,血液循環緩慢,加上腳部脂肪層薄,因此腳是全身溫度最低的部位。陽氣不足、氣血虛弱的女人,普遍都有腳部冰涼的癥狀。
腳部以腳踝最需防寒,腳踝是聯系兩個心臟之間的重要樞紐,上面分布著很多重要的穴位,別的不說,就拿大家最熟悉的三陰交穴和太溪穴舉例吧——
三陰交穴為“婦科第一要穴”,對于婦科疾病甚有療效;
太溪穴為調補腎氣的大穴,若和其他穴位配伍,能治療的疾病簡直多得數不過來。
祛寒(從內部祛除)
如果已經被寒邪侵襲,就要趕緊將它驅逐出來。若寒氣停留在皮膚腠理,可以拔罐,或喝姜湯,趕緊發汗把它驅逐出來,以免它進入經絡、滯留臟腑、凝滯氣血。
此外,建議大家用艾葉煮水泡腳,加速血液循環,讓寒邪盡快從毛孔散發出來。
補陽(從根本改變)
陽氣對人體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它的溫煦功能,給身體補足陽氣,人的“底火”就旺,就可以遏制寒邪。
由于寒邪無孔不入,所以平日里我們一不小心就會受寒,體內存在經年累月“儲蓄”下來的寒滯。像這種情況,不能下猛藥,只能以“文火燉肉”的方式進行,以純陽之氣慢慢溫煦全身,讓寒邪逐步排出。
說到純陽之氣,自然離不開純陽之物——艾草。它的常見使用方式包括藥用、食用、艾灸、泡腳等。
五、如何用艾草補陽呢?
食用
陽春三月,艾草飄香,再過一段時間,新鮮的艾草就都長出來了。可以采摘新鮮艾草包餃子、炒雞蛋、涼拌,也可以燉雞湯,特別適合溫補身體,功效與美味俱全。
泡腳
腳屬陰,為體內陽氣最弱之處。而艾葉屬于極陽之物,用艾葉煮水泡腳,可暖氣血、溫經絡、逐寒濕、止冷痛,達到理想的祛寒補陽效果。(泡腳必須用陳艾葉。)
具體方法:泡腳前,先取50克艾葉撕碎加水燒煮,待水沸騰后再煮10分鐘,隨后倒入泡腳桶中,等水溫降至45℃左右,便可浸泡。
艾灸
艾灸補陽主要灸以下穴位:督脈的百會穴、大椎穴、命門穴,任脈的關元穴和神闕穴,腿部的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至于原因么,此前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艾灸督脈的任何一個穴位都可大補陽氣;任脈總督一身之陰經,其中,神闕穴“臍通百脈”,關元穴是女子蓄血之處;足三里穴是人體四總穴之一,三陰交穴是“婦科第一要穴”。
簡而言之,在這幾個穴位艾灸,可有效溫煦身體、滋養百脈、暢通氣血,讓補陽的效果“最大化”!
在艾灸時,建議大家采用隔姜灸,以發揮生姜辛溫無毒、升發宣散、調和營衛、驅寒發表、通經活絡的效用。生姜與艾草“強強聯合”,協同作用,可以讓艾灸效果“更上一層樓”。
一般而言,肢體每穴15-20分鐘,軀干每穴30-40分鐘(兩側都要艾灸),可以將穴位分組,每隔幾天輪換一組。
【結語】俗語說“春風裂石頭”,“倒春寒”時不時就會帶來一些頑強的冷空氣,一不留神就會讓寒邪鉆了空子。而經過一冬的斂藏,開春后毛孔逐步從封閉轉為舒張,若此時寒邪入侵,就會使剛剛生發的陽氣被扼殺,影響一整年的健康。所以,春天要暖著過,女人尤其要暖養自己,讓氣血暢通無阻,氣血通,才能容顏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