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國內智能手機剛剛興起的時候,大多手機品牌以山寨為主,那時候的手機給人的感覺就是便宜、分辨率低、用久了容易卡等,然而技術更新,當年靠山寨的手機品牌,如今都有了不容小覷的市場規模。其中少不了華為、中興。就在幾年前,似乎中興手機和華為奇虎相當,可是這兩年在手機市場上中興銷聲匿跡,華為卻一飛沖天,究竟他們各自遭遇了什么呢?
今年一場被稱作企業與國家的對抗最終落下帷幕。中興在美國解禁的代價目前是10億美元的罰款和4億的保證金。這也讓漸漸遠離大眾視線的中興再次回歸。中興和華為作為國內兩大通訊公司,我們習慣性拿來作對比。不得不說最近幾年華為已經遠遠超過中興。到2017年華為的營收是中興的6倍。市場占有率和口碑方面華為也是更勝一籌。
十年之前,中興華為旗鼓相當。到如今,不少人為之詬病的不只是在“剁手興”這一個,還有中興國企民營的背景,2015年中興終端中國區CEO吳海卷入中國聯通腐敗一案。還有侯為貴在卸任中興董事長時曾說:我給中興留下的最有價值的不是賬面上的財富,而是經過多年沉淀,并得到全體員工認可的一種企業文化。而且在中興的歷史上,侯為貴罷免過三位高管,長達30年的董事長生涯,即使外行的我們也明白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新鮮血液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多么重要。中興的出手過于保守,侯為貴的“牛文化”在任正非的“狼文化”面前確實有些羸弱。企業文化與企業財富哪個更重要,我們不談,但是管理層的問題與中通今日的沒落有直接關系。2011年,中興推出Blade880,銷量超過千萬,但也是這一年,中通出現首次虧損,這一年中興忽略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錯失良機,2013年推出GrandS企圖進軍高端機市場,但慘淡的銷量使夢想破滅。2014年中興推出“星星”系列定位中端,但由于定制機品控問題,中興虧損嚴重。
中興在高中低都進行過嘗試,但由于各種原因打爛了一手好牌。營收乏力、手機業務下滑、營運利潤過低,手機也表現乏力,中興的手機之所以沒落,究其原因,周周覺得一方面是品牌建設和營銷戰略上的失誤,另一方面是從功能機像智能機升級轉換中,沒有敏銳的跟上消費者的需求。在這兩點上華為都更出色些。
反觀之,華為在近幾年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首先,他們被國人稱作民族驕傲,樹立了民族高端機的口碑,高端機的定位也讓華為俘虜了大批消費者的口袋。華為的高端之下又有榮耀的子品牌,讓市場覆蓋率大大提高。就這一點,恐怕中興很難追得上。而且,同為走國際路線的公司,在2014年,兩公司國際市場的收入額已經相差1384.26億元。有數據統計,在科研方面投入的人力來看,華為每年都在穩步增長,這幾年是有所下降(數據截止到2016年)。科技是一個企業的命脈。沒有投入想要輸出是不可能的。
在市場營銷和企業運營兩大方面,華為中興差距頗大,中興總給人一種不敢放手去干的感覺,而華為總是大刀闊斧。或許與國企背景有關,但雙方科研,營銷,以及運營上理念有所不同,導致了二者的消彼長狀態。況且本身即使競爭關系,互掐了十幾年,我們還是希望中興能夠走出困境,重現輝煌。
對于中興和華為,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用過這兩家手機的可以報個到,評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