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曾仕強曾老的說法,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二人見過面,這件事情儒、道兩家都沒有意見。老子和孔子見面后,他說:有些事我們分開來做,宇宙論這一部分工作由我來弄,人本體論這一塊由你來搞搞。結合著《易經》,寫幾篇論文發表那么一小下[靈機一動]。
什么叫道士,就是居于領頭地位的士,居于領頭地位的儒。
老子民間稱之為“太上老君”,筆者認為是“太史老君”的諧音,因為老子本來就是周王朝的史官。
當時的史官可不是后世的史官,當時的史官是“巫史”,是代表祭祀權的,代表神權的,可以訓御帝王,是帝師的角色。
孟子是孔子的信徒,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學生,他以口才出眾聞名于世,所以他在孔子講求“仁”、“義”、“禮”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智”。
古代的“智”,是形容口才的,“智”字有一張嘴(口),這張嘴像箭(矢)一樣,可以掌握控制太陽(日)運行的規律,就是形容一個人口才之好,可以達到“射日”的程度。
韓非子,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是荀子的弟子。與李斯是同學,后被李斯所害。
他們都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圣賢,其思想澤被后世兩千年,亦將是繼續為我們修身成人、齊家治國平天下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