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帕提亞帝國)、羅馬帝國并稱古代世界四大帝國,這一帝國并立出現在約公元2世紀左右,這也是世界古代史上中國、印度、波斯、歐洲四大文明區域唯一一次同時出現大帝國的時代。
不過,無論從版圖、人口還是影響力來看,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尚不能與漢朝和羅馬相提并論,尤其是貴霜帝國在公元91年被班超擊敗,從此稱臣于漢朝。
羅馬與漢朝幾乎同時崛起于世界的東西方,并一統東西兩大文明區域,其決定性的一戰也發生在同一年。
接下來的時間,羅馬分別征服了馬其頓、小亞細亞、塞琉古、托勒密王國,使地中海成為帝國內湖。
而漢朝,從漢武帝開始,漢朝東滅朝鮮,南滅南越、閩越,西域鑿空,北擊匈奴,第一次將農耕民族的生存空間擴張到了極限。
帝國擴張過程中,如果做個對比的話,那么
凱撒猶如秦始皇,屋大維猶如劉邦,而圖拉真可比漢武帝。
公元3世紀的羅馬與北方的日耳曼人簽訂合約,允許日耳曼人遷居帝國內部,并可以服兵役,從此帝國北疆不再牢固,為后世日耳曼人的南下埋下了伏筆。
三世紀危機
劉秀建立東漢后,允許匈奴等游牧民族內遷西北邊陲,同樣為后世的“五胡亂華”埋下了動蕩的種子。
從公元193年開始,羅馬進入后期帝國階段,內憂外患不斷,奴隸起義爆發,皇帝不斷被殺,史稱“三世紀危機”。
從公元184年開始,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各諸侯在平定黃巾的過程中稱霸一方,漢朝開始四分五裂。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即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漢朝之后經過三國鼎立的時期,被西晉短暫的統一。
假如我們采用與羅馬帝國同樣的標準——王朝更迭而仍為羅馬,那么漢——魏——晉——宋——齊——梁——陳間的帝王傳承都是禪讓,我們便可以把這些王朝看作漢朝的繼續。
實質上,我國歷史的第一個周期的結束便是南朝陳的滅亡,這一年,從漢朝開始的帝位傳承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從北魏建立的另一個帝位傳承:北魏——北周——隋——唐——梁唐晉漢周——宋。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晉雖然短暫的統一了,但危機并沒有消失,短暫的統一似乎是為了更長的動亂作準備。
游牧民族內遷
公元316年,匈奴人滅西晉,晉室南遷,史稱“東晉”。
也就是說,從公元4世紀開始,華夏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為五胡十六國,南為東晉。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從此西歐成了日耳曼人、哥特人等的戰場。
華夏的北方比西羅馬淪陷的更早,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征戰中原。
所以,西羅馬帝國猶如華夏的北方,而東羅馬帝國猶如華夏的南方。
華夏的北方最終在公元439年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
北魏統一北方
而歐洲西部的統一便沒這么容易了,至公元800年,查理曼一統西歐,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查理曼帝國
到這里歐洲和華夏的文明史似乎還是有相似的地方的,不過接下來的結局便迥異了。
拓跋燾建立的北魏最終漢化,而查理曼的帝國在其去世后重新四分五裂。
公元589年,楊堅滅南陳,重新一統華夏。
可是,歐洲沒有楊堅,查理曼的后人只是建立了一個松散的既不神圣、也非羅馬、更不是帝國的“神圣羅馬帝國”,且歐洲東西永久分立。
隋朝重新一統華夏
至此,歐洲和華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神圣羅馬帝國
所以,無論“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這一評價是否準確,南北的最終統一都是由楊堅來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楊堅開辟了我國的第二帝國時代,居功至偉。
由于北魏打下的基礎和楊堅的存在,我國南朝僅僅維持了約170年(420-589年)。
南北朝
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則不同,它堅持了一千年,雖然也曾在查士丁尼大帝時盛極一時,但最終在公元1453年被突厥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所滅。
拜占庭帝國
綜上,羅馬帝國幾乎與漢朝同時崛起,又同時在3世紀進入危機,隨后先后分裂為兩部分。
羅馬與漢朝的衰亡過程是相似的,而結局是迥異的,原因在于我國有北魏、有拓跋燾、有隋文帝,故而能夠使南北重新統一。而歐洲雖然也曾有過查理曼大帝,但終結無力使歐洲東西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