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每日糧油要給大家說一個糧食進口的問題。
根據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在2000年我國糧食進口量為1356萬噸,出口量為1400萬噸,到了2017年,我國糧食進口量達到了2560萬噸,出口量則下降為162萬噸,如果再加上當年的大豆油籽進口,則總進口量則上升為1.3億噸!
短短18年,我國由糧食凈出口國變成了糧食凈進口國,但按照官方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央和地方糧油儲備規模逐步擴大、庫存不斷充實,中央和地方儲備糧規模合計占全年消費量的比重明顯高于國際上公認的17%~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那我們的糧食供應是安全還是不安全呢?
首先我們來看下糧食的產量和進口量之間的橫向對比。在2000年我國糧食產量約為4.6億噸,進口量僅為糧食產量的3%;而到了2017年,我國糧食產量突破6億噸,進口量為糧食產量的22%(含大豆油籽進口)。
如果從數字上來講,進口比重上升明顯,但也有專家提出,大豆油籽應從糧食中剔除出去,這樣的話,糧食進口則變為產量的4%。另外,考慮到我們對小麥、玉米、稻米等進口實施配額管理,主糧品種進口總量可控,最高進口量不超過國內產量的5%。
不過,之前每日糧油在《原來除了大豆我們還有這么多糧油品種進口量穩居世界第一》一文中曾指出,除了大豆外,我國的高粱、油菜籽、大米、大麥進口量均位于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同樣的,我們也可理解為,在確保主糧安全的調控措施下,多年托市政策的實施,使得主糧產量增速能夠跟上國內需求的增長,但也造成了其他非主糧作物產量的連年下降。
在以上進口品種中,高粱、菜籽、大麥的進口量已經超過或即將超過國內產量,而大豆的對外依存度甚至高達80%以上,在這種程度上來講,我們說的糧食安全是有前提的——非主糧對外依存度在逐年增加。
顯然,如果按照當前的模式,可能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仍是“糧食供應安全”,但這里的安全也可能僅僅指的是小麥、玉米、稻谷,其他的農作物可能需要大量的進口來滿足。
目前,隨著國內玉米、稻米庫存的高企,去庫存成為主糧品種改革的重點,而針對目前進行的糧食供給側改革,除了減少主糧作物的播種面積、降低產量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實現糧食作物的多樣化,讓糧食安全的概念外延,而不是通過修改糧食定義去實現數據上的“安全”。
版權聲明:每日糧油所發布的文章,凡是未標注作者來源的文章均為原創稿件。如涉及侵權或有報道需求,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