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此古語方知古時候行軍打仗過程中糧草的重要性,其實理解起來也不難,古時候,人們當兵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吃上一口飽飯,不至于被沉重的徭役、賦稅所逼迫。那么,如果在行軍打仗過程中缺了糧草,就意味著沒有了吃得東西,這樣恐慌的情緒經過發酵蔓延,軍心很快就大亂,戰斗力瞬間喪失,這也是古時候行軍打仗的時候,喜歡斷人糧道的原因吧。
而在戰亂的年代,士兵們往往難免糧草供應不上,這其實是一種常態化的現象,那么作為軍事將領為了穩定軍心,這就會導致一些“特殊的軍糧”出現。在中原士兵戰時缺少軍糧的情況下沒有辦法只能夠將戰馬殺了來填飽肚子,但是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就不一樣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原大地一片混亂,八王之亂再加上當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局勢一片混亂,當時北方自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公元386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歷135年。
在此期間,共有六個民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后趙(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后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后涼(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當時戰火連天,民不聊生,在這情況下糧草不濟的情況下就會催收別樣的軍糧。
公元304年,當時還是“八王之亂”。幽州刺史王浚引進慕容鮮卑來對付成都王穎。慕容鮮卑乘機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財富,還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發現后,要慕容鮮卑留下這八千名少女。慕容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為之斷流。
羯族簡直就可以稱之為“食人惡魔”了,為什么這么說呢,當時羯族入侵中原幾乎是沒有帶糧草的,進入中原就開始搶殺,把女人當作糧食叫做“兩只羊”當時夜間奸淫,白天則宰殺烹食。羯族對漢族的血債實在太多,在他們所建立的后趙政權中,漢族幾乎到了滅族的邊緣。
后趙開國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禁止漢人稱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違者斬。他的開國漢人大臣,來朝見他時,因身上值錢東西和衣服被胡人搶了,勒問他出了什么事,大臣正在氣頭上,說胡人搶了他,而忘了說國人。才發覺說錯了話,趕緊向石勒賠罪,勒赦免了他。可以想像一般漢人當時的處境。
唐末也有特殊的軍糧。《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黃巢傳》載:“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墻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這句話的大意是為了應付全軍糧食,黃巢以人肉為糧糗,數百巨錘,同時開砸,毫無疑問這些特殊的”軍糧“是野蠻無恥的行為,然而在古代戰爭受害的永遠是百姓,他們成為了無辜的受害者更是戰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