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作文命題,你讓全世界的人都去寫,結果絕對不會有一篇完全相同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是懂文法的人,他所寫的內容都不能脫離命題。所以只要是一個好中醫,他們的治療原則應該是相同的。同一類的中藥往往都有幾十種或者上百種,每位中醫都會有自己的主觀選擇,這也是中醫方劑的一個特點,但就不能以此認為中醫就是無章可循,沒有標準的主觀意想,中成藥就有普遍的適應性,其實真正了解中醫的人都應該知道,一個在某個疾病上有特長的中醫,他在治療這些病時也只是在一兩個基礎方劑上進行加減,而絕不是給每個人都開不同的方子。現在有些人為了反對中醫,常常會做出很多吹毛求疵的事,甚至以很多的可笑觀點來質疑中醫。要評論一部小說,你首先必須是認真的讀過它,然后才有資格去評論它。對于一門學科,你要想去評論它,那就更需要對它有一個完整的了解,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才有發言權,否則,那就只能是無的放矢,胡說八道。
我是一名中醫,這樣的問題我曾經也苦惱過,到底這么多的方子哪個會有效。
經過一段時間的臨證,我才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舉個例子,屋子里飛進一支蒼蠅,你想去除它,那你會用什么樣的方法。有人用蒼蠅拍把他拍死,有人用殺蟲劑把他殺死,有人打開門窗讓它飛走。。。
再舉個例子,再一個黑暗的房子里,你想讓房子亮起來,你會用什么方法。有人點蠟,有人生火,有人打開燈的開關,有人升起一個太陽。。。
這么些的方法里,都能達到目的,但是選擇的方法不一樣,過程也不一樣。就那第二個例子說,這其中最簡單的方法無非是打開燈的開關,最難的無非是升起太陽。
中醫就是這樣樸素的辯證論。這么些的治療方法肯定有一個有一個最簡便快捷,如果應用這個方子,你的病好的很快。
只要是屋子變亮這個總思路不變,那么這些都會有效,其實起效的長短,好轉的快慢不一樣。
中醫治病,說簡單,很簡單,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說難,就難在怎么找到這個最快捷有效的方子。
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會有一個相同的診斷結果,但會有五個不同的中藥處方。為什么呢?那因為:
一、 當代中醫診斷疾病除四診合參之外,絕大部分中醫師還要借助現代儀器和生化檢驗診斷,是什么病,很快就會診斷出來,這就現代醫學儀器的微觀功勞!中醫只是宏觀診斷,要細微精確,全賴現代設備了。所以,疾病的診斷結果就會一致與相同。
二、四診合參不相同,理、法、方、藥也不相同。所以,開的處方肯定也不相同。為什么不相同呢?那是意斷,沒有量化可控性,既然是意斷,就涉及每位中醫師對中醫知識和臨床經驗的掌握程度,知識面度,運用中醫治法治則的熟練程度,又涉及到醫師的經驗方或經方的使用與加減的熟度。可以肯定,不單是五個中醫師不相同,就是二個或百個中醫師所開的中藥處方不相同。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各師有各法,各法有各方,各方有各藥。
三、現代中醫特點是:西醫斷病,中醫辨癥。一旦疾病確診后,中醫師們就得四診合參加以辨證。寒熱虛實痰濕燥火等等進行分析。一個病人患肺癌,所有醫師經辨證論治了之后,都認為是寒瘀毒結于肺所致,部分醫師們選擇的方藥是抗癌、劫寒與扶正,但也有的醫師認為,寒瘀毒結的病人不重扶正,如扶正就等于閉門留寇,癌毒更多,加速病家死亡速度,所以,這部分的中醫師選擇抗癌溫寒攻下的方法,意在抓緊時間將癌毒排出。所以所開的方藥差別太大。治法不同,處方用藥也不同。
四、對每位患者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醫師除出理法方藥不同之外,還有中西醫結合不同。例如上述的肺癌病例,腫瘤專家有的方案是中西并舉,可放化療、手術治療、生物基因治,后中藥扶正抗癌治療,但也有人認為,肺癌晚期的病人不必手術放化療,更不必生物基因或量子物理射線治療,純中醫抗癌扶正帶瘤存活就是勝利。所以,所立方處藥絕對不同。
中醫師們雖然處方使藥各有所長,各有特點,但無論是什么方法和什么方藥,結果都是一樣的: 臨 床 療 效 !療效是最有說服力的!也是最硬道理!
我有親身體會,我因慢性胃病(西醫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曾先后找過五位中醫治療(兩位三甲醫院名老中醫,一位三甲主任中醫,一位三甲醫院退休老中醫,一位民間口傳的中青年中醫),他們給我的診斷分別是,氣血不和型,氣滯性,脾虛肝郁性,等等,有三位大夫(年令偏大的)開的藥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另兩位相差較大。
中醫我不知道,西醫真會不一樣。就這禮拜的事,我兒子新生兒黃疸,先去婦保醫院看,開了茵梔黃讓回去吃,然后網上查現在已經禁止給新生兒開這個藥了,就沒敢吃;又去離得近的一家三甲醫院看,醫生皮試、驗血后表示可能很嚴重,血液指標異常,可能是溶血性黃疸,建議馬上去市里最好的兒科醫院看, 可把我老婆給嚇的;趕緊抱去市里醫院,都沒重新化驗,就用的前一家醫院驗血的單子,醫生一看,非常淡定地皮試,說是有點黃疸,沒大問題,我老婆說前一家醫院說血常規驗出來有問題,醫生吃驚地說,這還有問題?新生兒這個數值簡直完美。(實際數值有幾個指標比合理范圍稍低一些)然后問怎么辦呢?先斷三天母乳吧,然后開了點益生菌讓寶寶回去吃。最后問了一句,你們跑了這么多次醫院看黃疸都沒醫生給寶寶開益生菌嗎?我能說啥?真沒有呀。
所以你問我開出的方子一樣嗎?
這三家醫院一跑,沒別的感受,就是...今天真tm熱啊。
不,準確的說是昨天。
我的個人經歷,2000年五月二號我得了打嗝兒的毛病吃飯喝水都吐,北京大醫院去啦3家都是西醫專家號,一套流水線下來五六千塊,專家都跟我說小毛病吃吃藥就好了,可四五天過去了不見好更嚴重了,下地需要人扶,自我感覺快死了,有一朋友說天津有一中醫看病很好不行去看看,我也沒多想就跟著去了,進屋后老中醫不問話直接把脈,我有點急,就問我的病能治嗎?他看看我說一副藥就能好放心吧,多一句話都不說,回家一副就好了我很感激他,老醫生當年就有八十多歲了。我想說的事好中醫一定有,庸醫比例更大些,還有中醫是慢工別急。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們先看看傳統的中醫是如何看病的。中醫看病,平脈辨證、四診合參,審病因、辯病機,然后處方。其處方的方法,有因癥而設的、有因證而設的,有依病因設的、更有據病機而設的。因此,針對同一個人、同一疾病,有兩種不同處方而且均能有效治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五個大夫開出五個處方,要想都能治愈,可能性不大,畢竟雖有殊途同歸之說,但病的因、機、脈、證總還是必須構成一個閉環的邏輯流。歷史上也確實存在同一疾病可以有兩種處方的實例,但有實力的中醫師絕不會五人出五方。當然,現代的中醫就不好說了,百人出百方都會可能,為什么?傳統的中醫處方,都是通過經方加減化裁治病,無論方子怎么變,它都不離核心經方的旨趣,指向性明確,因此療效有保證;而我們現代的中醫,有能耐的都去給達官貴人做家庭醫生了、不坐堂了,你能見到的大多半桶水都不到,往往喜歡用自擬方(或許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相應的經方),所以他不妨處方、病患不妨吃藥,病卻是治不了的。
有個笑話,說一人肚子痛,去看醫生,醫生給他開了眼藥膏,有人不解,醫生說,肚子痛是吃了不潔的食品,不是眼晴看不清是不會吃的。同樣肚子痛,引起的原因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也有醫生主觀判斷的差異和病患本身的反饋的差異,所以非但中醫的方子會不同,西醫也會有不同的藥物選擇,不然百分之七十的誤診率是那里來∩
中醫對患者的診斷結果從理論上說,應該基本一致,但在現實生活中,不盡相同,因為這關系到中醫師自身的診療水平以及臨床經驗和對病理的理解判斷能力,舉個例子說,有個姓謝的女士,經常心慌心悶,心律不齊,胃上部脹,反胃嘔吐,頭暈,看了許多醫生,多家醫院診斷為慢性胃炎和冠心病,許多中醫也以此開方服用了上百副中藥,唯有一位老中醫認為誤診了,建議做了一個雙源CT,結果心臟沒病,長了一個36x39mm大的甲狀腺瘤。這就說明每個中醫對患者的診療技術是不會相同的,同樣所開處方也不會相同,同一種病也不會相同,中醫處方可分三種,一是典方,如醫宗金鑒等所注方藥,二是經方,也就名醫經驗方,如北平四大名醫醫案選集,三是時方,是醫生針對患者病癥,自已驗證選用方藥,所以除了選用典方和經方外,大都會發揮自己的優勢,針對不同病因選用成熟的時方。
肯定不一樣,首先同一個患者分別給五個大夫描述自己的病情,肯定描述的也不可能一模一樣。然后大夫通過望聞問切要診斷,這個診斷過程本身也是不可重復的,不可能同時看五個大夫,只要時間不同,反映出來的脈相了,舌苔了,氣味了等都不一樣,就是同一個醫生,對同一個病人不同時間號脈開出的方子也未必一樣了,而且醫生喝酒后,或者中午沒休息好,對這個脈癥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再說醫生,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地域的醫生,對同一種病情開出的方子也是不一樣的,就比如發燒這個癥狀,從中醫來講,有外感風熱,外感風寒……當然一些病毒感染也會發燒,這都非常復雜,要通過問大概有個判斷!關于問這個問題,那同樣的醫生不同的時間因為心情,或者病人情緒等原因,問的深度廣度都是不同的,那了解到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同樣中醫,也分流派,不同流派,對疾病的認知就不同,比如脾胃派,他們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后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所以這個流派的醫生,遇到很多疾病,都是從補脾胃補虛下手的。在比如中藥附子,附子用多了有毒,所以大多數中醫大夫開附子都很少跟小心,可是李可老中醫徹底顛覆了這個幾千年的認識,他所有的方子基本都是大量的附子!而且效果很好!所以中醫這個很復雜,用藥就和和用兵一樣,扯遠了,總之,結論就是肯定不一樣!原因呢,我說的也只是皮毛,深層次的東西,一兩頁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