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是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曾風靡一時,另外他還是一個戲劇專家,解讀過《長生殿》等著名劇目。
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100句余秋雨經典名言,不要忘記收藏,沒準以后用得上哦~
1.悲喜本是人類的作態。
2.“意義的島嶼“可以讓人忘了茫茫大海,忘了驚濤駭浪,產生精神上的安全感,從而居住下來。這,便是文化。
3.總有人在路邊問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個關系如何?”
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4.兩只螞蟻在大地上相遇了,由于矜持互相沒理,爬過很久后都后悔了。畢竟是同類啊,怎么沒能擁抱一下?我們就是這樣的螞蟻。
5.我們再渺小,也算擁有了生命。生命,有它的本性。
6.捷克前總統哈維爾說,只有得過重病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健康,同樣,只有見到過真正健康人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疾病。
7.一個人,遲早會經歷一次極大的恐懼。
8.再宏偉的史詩也留不住,只剩下與之相關的無言山河。
9.山河行走者要戰勝孤獨,只能靠文字相互取暖。
10.生命有它的本性,本性之一是聚集,本性之二是延續。
11.在看破一切之后,看破了自己:區區凡胎肉身,無法逃離脆弱生存,唯一能做的事情打量同類再打量自己。
12.歷史是山河鑄造的連山河都可以隨腳而過,那歷史就更不在話下了。
13.我不能預計地球的壽命,人間的禍福,卻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在路上。
14.即使毀滅降臨,在毀滅前一刻的善良互助,可能會成為人類到過地球的最終安慰。
15.留在已知歷史之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此,任何一種臺面上的文明,即使看上去很顯赫,也不要太得意、太自戀、太張狂。現在被過于熱鬧地稱為“國學”的漢族主流文明,也同樣如此。
16.文化人做的事情是,熱愛全人類和自己的民族,并且因為自己,使他們更美麗。
17.人即是樹,樹即是人,全然一體,何來關系?這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死觀,既然靈魂與軀體都與樹林山川全然一體了,那又何來生死。陶淵明所說的“托體同山阿”,大概就是這兒意思。
18.于是,在天山、昆侖山和塔里木盆地之間的茫茫大漠,終于成了各大文明溝通的巨大平臺。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變成了最熱鬧的文化集市。曠野大風、霜雪千里,消除了每種文明身上原有的殺伐氣、暴戾氣;駝鈴沙海、枯枝夕陽,增添了每個旅行者對人性、友情的饑渴。
19.喀什的每一寸空氣,都熔鑄過男子漢低啞的喉音。
20.歷史,很容易被遺忘又很難被徹底遺忘。
21.中華文明有一個好處,就是永遠保持著生生不息的循環記憶。在中國人心中,哪一條古代的大路都不會成為徹底的荒路,哪一種古代的燦爛都不會熄滅的無影無蹤。正是時間和空間的大幅度回饋、反芻和互濟,使這個文明成為人類所有古文明中未曾中斷和湮滅的唯一者。
22.歷史很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
23.如果人生和歷史都是撥離了瑣碎事物的構建,那么它們也就不屬于現實世界。
24.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25.不在企圖遷徙,聽任蔓草湮路,這邊是老。
26.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把繩索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27.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的一幅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28.我們今天失去的不是書法藝術,而是烘托書法藝術的社會氣氛和人文趨向。
29.用是非善惡來概括世上的一切斗爭,實在是一種太狹隘的觀念。
30.天下沒有疑點,只要疑心一起,就是鐵板釘釘。
31.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愿,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哦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32.人太渺小,怎么能強得過天地?
33.漂移中的家最能展示家的本質,危難中的漂移最能讓這種本質刻骨銘心。
34.人生如戲,角色早定。
35.大凡風景絕佳處都不宜安家,人與美的關系,竟是如此蹊蹺。
36.在熱鬧的鏡頭中,你只需要平視和俯視,而對于孤獨的云霄,你必須抬頭仰望。
37.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著他們而保持平靜。
38.一個混濁的中游不可能帶來一個清澈的下游。
39.羅丹說,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我們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鑿掉那些異己的、卻以朋友名義貼附著的雜質。不鑿掉,就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自己。
40.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41.人的一生要接觸很多人,因此應該有兩個層次的友情:寬泛意義的友情和嚴格意義的友情。沒有前者未免拘謹,沒有后者難于深刻。
42.中華文明至少在一點上既符合最低標準,也符合最高標準,那就是:自己好好活著,不去招惹別人。
43.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
44.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45.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46.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
47.文明可能產生于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48.山河間的實際步履,使一切偉業變成了尋常風景,因此也使我們變得輕松。人類本應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和生命的終點。
49.人這個字倘若總被大寫,寬大的羽翼也會投下陰影。時代到了這一天,這群活活潑潑的生靈要把它析解成許多閃光的亮點。有多少生靈就有多少亮點,這個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
50.哲理產生在兩種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
51.干凈的痛苦一定會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
52.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
53.一切傷口都保持著溫度,一切溫度都牽扯著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喚著愈合,一切愈合都保留著勉強。
54.一座城市既然有了歷史的輝煌,就不必再用燈光來制造明亮。
55.最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一定埋藏著最深刻的邏輯。
56.文化如遠年琥珀,既晶瑩可鑒又不能全盤透明。一定的沉色、積陰,即一定的渾濁度,反而是它的品性所在。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也與這座城市的不可透析性有關。
57.行者獨步于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后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58.幽默的最高形態是自嘲。
59.一切偉大從外面看是一種無可抗拒的力量,從里面看則是一種無比智慧的秩序。
60.哥倫布表明了流浪的本性:不問腳下,只問前方。
61.所有的曠達,都是對悲苦的省略。
62.在信息遠未暢通的年代,遙遠的距離是一層厚厚的遮蓋。現在遮蓋揭開了,才發現遠年的賬本竟如此怪誕。怪誕中也包含著常理:給人帶來麻煩的人,很可能正在承受著遠比別人嚴重的災難,但人們總習慣把麻煩的制造者看得過于強悍。
63.文化最容易瑣碎又最不應該瑣碎,最習慣于講究又最應該警惕講究。
64.真正的富裕躲藏在慵懶的眼神里,深深的皺紋中。
65.拼命搶救于無救,是人間最大的悲劇。
66.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都鴻蒙難解,過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種邏輯安慰。
67.自由與自然緊緊相連,他們很可能同時躲藏在咫尺之外,當我們不能越過咫尺而向他們親近,那就是囚徒的真正含義。
68.世間很多強加的不良待遇,大半出于施加者自己的想象,不一定對的上承受著的價值系統。有時,承受著正求之不得呢。
69.一個文明如果不能正視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視自己的歷史,尤其是歷史上那種與蒙昧、野蠻搏斗時留下的獰歷。
70.一切裝腔作勢的深奧,自鳴得意的無聊,可以誆騙天下,卻無法面對所有即將成為社會主人的廣大青年和孩童。
71.責任,是一個人身份的基點。
72.一切不幸的遺產都與我們有關,我們不能超拔歷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
73.偉大見勝于空間,是氣勢;偉大勝于時間,是韻味。
74.國家因戰爭而顯得重要,戰爭由國家來證明理由。
75.只有發達的商市才能培養良好的商業人格,投機取巧、狡詰奸詐不是因為太懂商業而是因為不懂商業。
76.災難的廢墟,是幫助我們擺脫日常平庸的課堂。
77.藝術文化無力抗拒災難,卻能讓人們獲得暫時的精神躲避或心理蒙蔽,然后立即驚醒,撕肝裂膽。
78.民間的世俗故事歷來不講嚴格邏輯,所以天真爛漫,所以稚拙怪誕,所以強蠻有趣。
79.文化無界,流蕩天下,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濃度,主要取決于它的吸引力,而不是生產力。
80.任何社會轉型落實在人群中,主要表現為生存空間的盈縮,生存方式的轉移。
81.人的低頭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真正的屈服,一種是在試煉著扛起泰山的姿態,但看起來也像是屈服。
82.人類最勇敢的腳步,往往毫無路標可尋;人類最悲壯的腳步,則以白骨為路標。
83.一座城市真正的氣度,不在于接待了多少大國顯貴,而在于收納了多少飄零智者。一座城市真正高貴,不在于集中了多少生死對手,而在于讓這些對手不再成為對手,甚至成為朋友。一座偉大的城市,應該擁有很多'精神孤島',不管他們來自何方,也不管他們曾經在別的地方有什么遭遇。
84.這就像大鵬和鴻雁相遇,一時間巨翅翻舞,山川共仰。但他們分別之后,鴻雁不斷為這次相遇高鳴低吟,而大鵬則已悠游于南溟北海,無牽無礙。差異如此之大,但他們都是長空偉翼,九天驕影。
85.黑格爾說世上最深刻的悲劇沖突,雙方不存在對錯,只是兩個都有充分理由的片面撞到了一起。雙方都很偉大和高尚,但各自為了自己的偉大和高尚,又都無法后退(黃帝和炎帝)。
86.寫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滿天氣象;畫地可以選其一隅,也必先四顧大地蒼茫。
87.一切動作感漲滿其間,卻又毫不魯莽,優雅地引發鄉間村樂,詠之于江邊白鷺舞之于月下喬木。終于由時間定格,凝為經典。
88.選擇自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的高強巨磚尋活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步,期待天才降臨。
89.在我看來,連后人批評孔子保守、倒退都是多余的,這就像批評泰山,為什么南坡承受了那么多陽光,還要讓北坡去承受那么多風雪。 可期待的回答只有一個:“因為我是泰山。”
90.運用大智慧救苦救難的,誰也不認;擺弄小聰明爭執不休的,人人皆知。
91.安靜,是一種哲學。
92.《詩經》是“平原小合唱”,《離騷》是“懸崖獨吟曲”。
93.康德說,美是對功利的刪除。但是,刪除功利難免痛苦,因此要尋求美的安慰。美的安慰總是收斂在形式中,讓人一見就不再掙扎。
94.天地自有天地的宏大手筆,一撇一捺都讓萬方戰栗。這次在唐山出現的讓萬方戰栗的宏大手筆,顯然要結束一段歷史。但是這種結束又意味著什么?是毀滅,還是開啟?是跌入更深的長夜,還是迎來一個黎明?
95.小人見不得美好。小人也能發現美好,有時甚至發現得比別人還敏銳,但不可能對美好投以由衷的虔誠。他們總是瞇縫著眼睛打量美好事物,眼光時而發紅時而發綠,時而死盯時而躲閃,只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要去擾亂、轉嫁,竭力作為某種隱潛交易的籌碼加以利用。 美好的事物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災難,但最消受不住的卻是小人的作為。
96.謠言和謊言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市場?按照正常的理性判斷,大多數謠言是很容易識破的,但居然會被智力并不太低的人大規模傳播,原因只能說是傳播者對謠言有一種潛在的需要。 按接受美學的觀點,謠言的生命扎根于傳謠、信謠者的心底。
97.一個朝代如果上上下下真心著力于文化建設,淺層次的成果二三十年后就能看到,而深層次的成果則要等到一百年之后才能初露端倪。準備的時間長一點,出來的成果也像樣一點。文化的事,急不出來。
98.人世間做任何事,往往因剛勁而失度,因溫斂而失品。
99.在道義人格上,他是小人;在誹謗技巧上,他是大師。
100.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樣。正是這種不一樣,決定了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素質。
FOREVER 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