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用專業一點的語言就是說,人猝死前有沒有先兆癥狀。
近年來,隨著猝死事件報道頻繁見諸各種媒體,很多人感覺猝死越來越常見,因而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猝死發生前有沒有什么征兆來提醒人們及早處置,從而避免猝死的發生?這對于人們來說,可能是更為實際的問題。
這需要從一些基礎知識說起。
猝死,一個觸目驚心的詞語。
猝死,在醫學上是指不管先前有沒有疾病病史,在沒有疾病發作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死亡。用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好的一個人,說沒一下就沒了。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由心臟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稱心愿性猝死;和非心臟原因導致的猝死,稱非心源性猝死。前者占所有猝死的85%~90%。因此,通常說猝死幾乎就等于說心源性猝死。
于是,這個問題有可以轉化為:心源性猝死的發生有先兆嗎?
心源性猝死,指無論先前有沒有心臟病,由于心臟原因的突然死亡。通常表現為,一個人突然跌倒,意識喪失,心跳呼吸停止,幾分鐘內得不到救治發生死。
根本的原因在于心臟突然罷工——醫學上稱為心跳驟停。
我們知道,心臟是一個肌肉泵器官,通過心肌有順序節律收縮舒張吧血液泵出心臟輸送到全身組織。
而心臟的節律性收縮由一套電信號產生和傳遞系統控制。
一旦這個電信號系統發生故障,心跳就失去規律,稱心律失常。如果心臟下部心室搏動過慢、停止或者過快,心臟就不能泵出血液,臨床上就稱心跳驟停。由于腦組織對氧激素敏感,表現為突然倒地失去意識,摸不到脈搏,隨后呼吸停止。
心跳驟停如果得不到救治,通常在幾分鐘內發生死亡,,稱心愿性猝死。因此,心愿性猝死幾乎就是心跳驟停的代名詞。更進一步講,通常說的猝死也幾乎就是指心跳驟停。
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的心跳驟停在開始階段,心肌還在運動,只是表現為完全沒有節律的極快速的顫動,稱心室纖維顫動,簡稱室顫。
這種狀況,最有效的治療就是使用強電流來消除這種電信號的紊亂,就是電除顫。因此,近年來心肺復蘇中特別強調使用自動電除顫儀(AED)進行除顫的作用。
絕大多數的心跳驟停不期而至,突然發生。
通常的第一個征象就是突然倒地,喪失意識。 同時,心跳停止(或脈搏消失)。緊接著,呼吸停止。
絕大多數的心跳驟停發生在醫院外,剛才已經說了,幾分鐘內得不到救治就會死亡。院外的救治是什么?就是目擊者進行心肺復蘇,越快越好,并且需要一直持續到患者恢復心跳呼吸或者專業人員承接救治。
心跳驟停者最終的結局怎樣?這首先取決于由旁觀者實施心肺復蘇的比例和使用AED的情況(普及率)。
在這兩者做的最好的北歐,目擊者實施心肺復蘇的比例可達75%以上,AED使用率也相對較高,復蘇最終的成功率(出院)可達25%。在美國,每年院外心跳驟停約35萬,目擊者心肺復蘇比例在45%左右,成功率10~12%之間。我國,沒有全國性統計,僅有零散的地方性不完全統計,數字就不說了,反正成功率幾乎可以忽略。
說這個的意思是什么呢?
心跳驟停者絕大多數的結局是死亡,這些人也就沒法參與有沒有先兆的研究。這種研究的資料只能來源于幸存者的報告和病歷記錄,死亡者生前家人、同事等的描述和病歷記錄。
因此,這種研究不容易進行,而且資料的可信性不高。
從有限的研究了解到,心跳驟發生前有些人可能感覺到一陣快速的心跳(賽車心跳,或奔馬心跳),有的人在昏厥前會感到頭暈、眼花。在心跳驟停前一小時內,有的人會感覺到胸痛、呼吸急促,惡心或嘔吐。還有的人,在發生前1周倒數周內會有胸痛、心悸、疲勞等。
近年來,公開發表的這種研究僅有一項,包括美國波特蘭市12年間發生在35至65歲男子的839名心跳驟停。結果顯示,許多患者在心跳驟停之前的1小時到數周內會出現先兆。
具體來說,31%的病歷沒有足夠的資料來確定發生之前是否存在癥狀。其他來自家屬、知情人、急診醫務人員和病歷記錄的資料顯示,53%的患者在心臟驟停有先兆癥狀。
這些癥狀包括發生前1小時內出現的間歇性胸痛和壓迫感、呼吸急促;到1天到數周內出現的心悸、持續的流感樣癥狀(如惡心,腹痛和背部疼痛)等癥狀。
但是,其中約80%的人都忽視了這些警示先兆癥狀。
然而,一方面,這項研究的可能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果是的話,這類研究應該很多);另一方面,心跳驟停前短時間內出現的心臟病癥狀起不到先兆的警示作用;間隔稍長時間的癥狀缺乏特異性,是人們日常經常遇到的不適,正如研究所發現,被80%以上的人忽略,同樣沒有先兆的警示作用。
因此,心跳驟停——猝死,總體上說不期而至,沒有先兆或者沒有特別的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的確定先兆癥狀。對于,預防幾乎沒有什么意義。
對于我們來說,與其糾結這些,不如遵循一般的健康指南,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來維護身體的健康。
就心臟病預防方面,比如,遵循美國心臟協會維護心臟健康簡單生活7件事(Life's Simple 7):保持健康的血壓,控制膽固醇水平,降低血糖,定期進行體力活動,健康飲食,控制體重,戒煙,等7個方面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