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家說:孩子需要被夸獎,需要大人給予他們正面的期待。因為被給予正面期待的孩子往往會順應這種期待,變得越來越優秀。和上一輩人的“棍棒教育”相比,這一代的父母越來越懂得“贊美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寶貝,你真棒”開始成為家長們的口頭禪。
通常情況下,批評和贊揚相比,哪一種行為更容易使人進步?其實不需要過多闡述,只要回想自己的經歷,就能得到答案。馬克吐溫甚至說:一句真誠的贊美就能讓我多活兩個月。贊美對人起的正面作用是無疑的。但是,“贊美”也是要講究方法的,錯誤的使用“贊美教育”,有時候甚至比打罵帶給孩子的傷害還要大!比如,這句被中國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寶貝,你真棒!”,很多時候不但不能讓孩子變得“真棒”,還會成為“育兒魔咒”!
我的前同事田莎是一位80后的寶媽。在田莎小時候,她的媽媽對她的要求非常嚴格,不管她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媽媽總會說“這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怎么樣怎么樣”,導致田莎長大以后非常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轉眼間田莎也當了媽媽,她想著“決不能讓孩子走我自己的老路”。現在都提倡“贊賞教育”,要“多贊美、多夸獎”孩子,田莎更是“牢記在心”,并且“堅決執行”:孩子睡醒了,躺在床上沒有哭鬧,她趕緊來一句“寶貝,你真棒”;滿屋子追著給孩子喂飯,孩子一張嘴,她趕緊說一句“寶貝,你是最棒的”;孩子終于把碗里的飯吃完了,她再來一句“我們家寶貝是最棒的”... ...反正,不管孩子干了什么事,對的還是不對的,田莎都是“贊不絕口”。
今年9月份,田莎的兒子斌斌上幼兒園了。第一天早上,斌斌高高興興的隨老師進教室去了,田莎還在心里暗喜,自己前期的準備工作做得好,斌斌第一天上學,一點都沒有哭鬧。可是第二天早上,斌斌說什么也不肯去幼兒園了,田莎說盡好話,各種方法用盡,斌斌在地上撒潑打滾,就是一句話:我不要去幼兒園。
鬧騰了一早上,田莎才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前一天在幼兒園吃完午飯之后,老師沒有說“你真棒”。田莎覺得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斌斌卻問田莎:媽媽,難道“我不棒了嗎”?田莎繼續回復“你是最棒的”。這時候,田莎并沒有意識到,她每天掛在嘴上的“你真棒”,已經讓孩子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
好不容易,吃飯的問題解決了,這一天田莎去接斌斌放學的時候,發現斌斌憋著嘴,眼淚汪汪的。田莎以為兒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或者被人欺負了,氣呼呼的去找老師“討個說法”。老師也莫名其妙,被家長“興師問罪”后心里有苦說不出。
幸而,斌斌是個有話就說的孩子,老師幾句話就問清楚了事情的起因:老師給許多小朋友發了小紅花,沒有給他。老師解釋說是因為中午做游戲的時候,那幾個孩子的表現非常棒,所以給了小紅花,以示獎勵。斌斌立馬接過話頭說“我是最棒的”。兒子的話讓田莎楞了一下,看來她的“過度夸獎”已經讓孩子從心里認為“自己是最棒的”,不能夠接受“有人比自己更棒”這樣的事實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田莎接到老師的電話,說斌斌在學校尿褲子了,讓趕緊給送一條干凈的褲子過去。在之前,田莎已經給斌斌做過如廁訓練了,而且也告訴過斌斌,想上廁所了,要告訴老師。看來,小孩子“玩心重”,肯定是玩忘了。
田莎送了衣服過去,就順口說了一句“不是跟你說了,想尿尿的時候,要跟老師說嗎?怎么尿褲子了?”結果,斌斌“哇”的一下就哭了。不但又哭又鬧,還拒絕換上干凈的褲子。這時候田莎才意識到,她之前的“贊不絕口”,已經讓兒子禁不起一句批評的話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夸獎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維生素和營養劑,但不是所有的夸獎方式都對孩子有益。
好話人人都愛聽,夸獎更是人人都喜歡。但是,如果父母經常把“寶貝,你真棒!”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不論孩子是自己吃了一口飯,還是自己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家長都趕緊夸一句“你真棒”。時間長了,就會給孩子一種感受,那就是我做的所有的事情(比如吃飯),都是為了獲得贊揚。如果聽不到贊揚,我就不做了(不吃飯了)。反正那(吃飯)是你們的事情,你們必須求著我那樣做(吃飯)。
盲目的“稱贊”是甜蜜的“陷阱”。孩子天天在父母的夸贊中沾沾自喜,總覺得自己就是人中龍鳳,卻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過度的夸獎,只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認不清真正的自己。對于寶寶的點滴進步,父母可給予口頭表揚,但不能欣喜若狂地贊不絕口,因為久而久之,會助長寶寶的自滿情緒。正確的方法是,在表揚寶寶時,高度重視感情的作用,盡量做到“濃淡”適度。有時父母的一個微笑,也許會起到更為有效的作用。
而且,從小在“夸聲”中長大的孩子就像是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雨。這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影響。過度的夸獎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讓孩子覺得我必須成功,不然就得不到“你真棒”的表揚。父母的夸獎不但沒有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壓力”,導致孩子變得焦慮、害怕競爭、害怕失敗。一旦事情沒有做成,孩子可能就全盤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變得一蹶不振,甚至做出極端事件。
孩子需要夸獎,就像植物需要水分。但是,夸孩子是個“技術活”,不是一句簡單的“你真棒”就完事了,只有“夸到點子上”,才能起到正面激勵的作用。那么,到底怎樣夸孩子,才算“夸到點子上”了呢?今天,若蘭媽咪就為大家分享4個“走心”的夸娃句式,幫你開啟“花式夸娃”模式!
1、夸“細節”:你做了什么事/你的什么表現值得表揚
“寶寶,你真棒”,這樣的話語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很多家長夸贊孩子,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會說:“你真棒!”但是,這樣籠統地夸獎孩子,孩子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而受到了表揚,就會無所適從。
所以,家長在夸獎孩子的時候,最好能夠加入一點新的東西進去,針對具體的事情對孩子進行夸獎,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那里做得對,棒在哪里!
例如:寶寶吃完飯把碗筷收拾到廚房了,媽媽可以這樣說:寶貝,你今天吃完飯主動把碗筷收拾起來,你真的好棒,真是媽媽的小助手!
這樣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如何努力。比如上面的例句,孩子就清楚地知道了“飯后主動收拾碗筷”這件事是值得表揚的,下次他就還會據需這樣做,時間長了,這種行為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2、夸“進步”:你在某方面取得了什么樣的進步值得表揚
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中,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叫做“別人家的孩子”。生活中,許多家長愛把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作比較,覺得自己的孩子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每個人都需要積極的評價和認可,尤其是孩子,更需要以此來證實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長處比,這樣只有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甚至產生自暴自棄、偏激、攻擊等行為的發生。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方圓說過:人這一輩子,大部分時候,是要”豎“著比的。何為”豎“著比?就是自己和自己比,以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比。只要孩子有“進步”,就值得表揚。
例如:寶寶之前吃飯總是弄得滿身都是,今天吃飯沒有撒的到處都是,媽媽可以這樣說:寶貝,你今天吃飯沒有撒出來,進步不小哦,媽媽真為你高興。
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認為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其實,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驚天動地的成績也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成的。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家長—定不要忘記夸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3、夸“努力”:你對某件事做出了哪些努力,媽媽(爸爸)很喜歡和欣賞你的努力。
有些家長表揚孩子,一味地夸獎孩子“聰明”,讓孩子覺得自己生來就比別人占優勢,會不自覺第看輕努力的重要性。但是,“天賦”是無法人為控制的,這就會導致孩子在一次失敗之后就認為自己的“天賦”并沒有家長說的那么好,因為接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而自暴自棄。而“努力”,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握”的感覺。由此會讓孩子產生認知,成功與否,其實都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一旦“努力”之后取得了預期的結果,孩子就會“加倍努力”,爭取取得更大成績。
例如:孩子在長跑比賽的過程中,努力追趕,獲得了一個不錯的名次,家長可以這樣說:在今天的賽場上,媽媽看到你最后沖刺的時候已經很累了,但你還是堅持了下來,并且獲得了名次,媽媽真為你驕傲。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寶寶在完成某一任務或從事某一行為的過程中,對他所付出的努力進行夸獎,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承認。那么,他就會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過程,就會更愿意接受挑戰、克服困難、持之以恒,表現出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
4、夸“過程”:你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的某些行為值得表揚
很多家長習慣性的“看結果”。結果“好”了就是“你最棒”,結果“不好”,就無視孩子的付出,甚至“惡語相加”。但是,任何事情最終的結果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家長只是盯著一個最終的結果而沒有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給孩子一個模糊的表揚,孩子就只知道結果是父母喜歡的,所以再有類似的事情,他很有可能會為了得到這個結果而不擇手段。而注重“過程”,就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看到了”他的努力付出,也能接受他的局限和不足,從而會更加努力的讓事情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例如:孩子寫完作文之后,家長可以說:“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開頭實在不容易;中間的描述能感覺出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
真正走心的夸獎,一定是要認同孩子的付出,真誠地向孩子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了解。有的時候可以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結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鳴,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夸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