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宋江攻打方臘是為了削弱梁山異己, 朝廷招安背后早已注定結局
只要宋江坐梁山的頭把交椅,那么招安是遲早的事。
何故?原因是宋江是一直盼望著招安的。
但當他把招安的大旗立起來之后,身邊的諸位兄弟卻反應不一,各有各的小算盤。
例如,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們的心!”
李逵也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鳥安!”
而魯智深則說道:“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凈?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展開全文
這三人是明確跳出來反對招安的,不過,宋江對此三人的反應卻不一樣。
比如,對李逵是“大聲喝道:這黑廝怎敢如此無禮!左右與我推去,斬訖報來。”
然而對武松和魯智深的反應卻是溫柔許多。
“兄弟,你也是個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改邪歸正,為國家臣子,如何便來冷了眾人的心?”
“眾兄弟聽說: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云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別無他意。”
看到了么?反應差別如此之大,這親疏有別的背后正是透露出一種現實,那就是梁山有好幾處勢力山頭,尤其是武松和魯智深,得罪不起的。
但李逵不一樣,是宋江在江州脫險時帶出的家奴,忽然不認主子了,竟出來反對招安,宋江呵斥他幾句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況且嘴上說說又不當真,事后眾位兄弟肯定會為他求情,到時候就坡下驢就可以了。
所以說,宋江對李逵這般反應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敲山震虎,誰敢反對招安,別怪我不客氣。
不過,武松和魯智深不一樣,他倆可不是宋江能夠隨意支使的,宋江之所以對他倆這么客氣,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武松和魯智深是梁山的一股勢力集團,背后是原二龍山的大隊人馬。
在梁山一共有五股勢力,原來的梁山人馬是一股勢力,其他四股勢力包括青州的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和華陰的少華山。
要說這五股勢力可并不是勢均力敵,而且他們之間的關系類似于結盟,會師梁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存,抱團取暖,以免被政府軍各個擊破,面和心未必和。
原班梁山人馬肯定是在宋江的掌控之下,不過,對其他勢力的影響力就有限了,尤其是二龍山這股勢力,實力雄厚,他們的頭領分別是魯智深、武松、楊志、曹正、施恩、張青、孫二娘,一個個都是上得了臺面的人。
尤其是魯智深、武松、楊志三人,都進了梁山的三十六天罡,級別很高。另外,這三人一直以來就對宋江保持某種自覺的疏遠。
比如,楊志被逼上梁山是因為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受了牽連不得已的選擇。所以,他很早就對梁山這伙人有難以釋懷的心結。
除此之外,在上梁山之前,魯智深、武松、楊志三人都是社會上有身份的人,魯智深原是提轄,楊志是制使,武松則是都頭,大小也都是政府干部,宋江也只是一個刀筆小吏,并不入他們的眼。
所以,到了梁山之后,這三人一直保持著相對獨立的行事風格,避免與宋江原班人馬有過多交集。
何況宋江自己底下的隊伍也是派系林立,并不是那么聽使喚。林沖武藝高強,善決斷,不大容易為宋江馬首是瞻。柴進倒是與宋江感情很深,但他出身高貴,也不大容易當宋江的奴才。阮氏三兄弟,劉唐是晁蓋舊部,雖在宋江名下歸順,但也并不一定忠心耿耿。
其他歸附的勢力,要么是平行的結盟關系,要么是實力弱小,墻頭草,歸順只是權宜之計。
宋江真正能依仗的人并不多,李逵,戴宗是忠心耿耿的,花榮、張順、張橫、朱仝等人算是上得了臺面的,而后來歸順的燕順、王英、呂方等人才具平平,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了。
相比二龍山的豪華陣容,其他幾股勢力就更寒酸了,對此,宋江是洞若觀火。
所以,宋江在攻打祝家莊后,非常注重籠絡朝廷武官,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補給自己嫡系部隊力量,改變梁山勢力分布,讓話語權的占比向自己靠攏。
另外,招安后奉旨征遼,攻打田虎、王慶、方臘,除了朝廷利用鷸蚌相爭的目的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宋江本身就想利用這次機會,削弱自己部隊中的非嫡系力量,鞏固自己的位置。
例如,征方臘后,有三分之二的兵馬陣亡,其中損失比例最低的就是宋江的嫡系部隊,二龍山、桃花山、少華山的人馬幾乎全軍覆沒。
事實上,在征戰方臘途中,各勢力之間的矛盾已經顯現,不少人各自做好了打算。李俊等人去了泰國,楊志、林沖和魯智深或者在浙江病死或是圓寂,武松在六和寺出家,燕青則在雙林鎮早早就選好了退路,梁山元老公孫勝選擇了回家修行。
宋江自以為目的達到了,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說是眾叛親離,也是大傷元氣,讓自己在以后與朝廷的議價中少了不少話語權,最后一杯御賜毒酒結束了一生,陪葬的卻也是李逵、吳用、花榮這些忠心耿耿的嫡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