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蟬噪,夏天才是真的來了。
蟬是最能代表夏天的動物。甲骨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只蟬的樣子──這個“夏”,也是中華大地文明的開端。
于是,當(dāng)烈日高照,第一聲蟬鳴響徹大地的時候,誰都可以確定地說:夏天,是真的來了。
“仿佛久遠(yuǎn)劫來,微塵與世界都如此發(fā)聲”,在蔣勛的筆下,蟬聲便有了讓夏天動容的時間悠長。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古人用生動的對比哲學(xué)觀念,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夏天的意蘊。
一聲蟬鳴,是對生命沖破黑暗的歌頌;一聲蟬鳴,又是對時間長河里置入多年黑暗一朝重見天光的抗?fàn)帯?/span>
生而為人,誰不曾如蟬一樣墜入泥土,誰又不曾如蟬一樣,披上堅硬的盔甲拼搏沖突,我們都渴望著有一天能展翅飛翔,高枝放聲。
于是,一次蛻變,一次升華。生而從污泥中脫身,死時應(yīng)高歌于晴空。也無怪乎,鄭振鐸在筆下盛贊“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聽懂了蟬鳴,也就聽懂了生命。
夏日炎炎,都只想無所事事。于是,風(fēng)雨來臨時,那經(jīng)不起摔打的殘枝和落葉只能飄落風(fēng)中。
最濃烈的希望,往往藏匿在最深層的黑暗當(dāng)中,你熬過了這些苦痛,便可撥云見日,月朗云清。
因此當(dāng)生命的炎夏到來,不是去無所事事,這考驗才正式開始。
消暑,是貫穿整個夏天的主題。
白居易卻說:“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fēng)。”
沒有電扇,沒有空調(diào),唯有綠樹清風(fēng),人反而愿意安定下來,靜坐片刻,遙望樹下陽光斑駁,心中亦有如涼風(fēng)拂過。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八歲喪母。其父楊芾精通《易經(jīng)》,常忍著饑寒購買書籍,積十年,得藏書數(shù)千卷。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xué),鍥而不舍。終登進(jìn)士第,成棟梁之才。
生活一直是驕陽似火,蹂躪烤炙之下的生命才更加讓人敬重。
日出驕陽紅似火,月下荷塘分外香。朱自清先生說:“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面對生活的煎熬,誰不是如熱鍋上的螞蟻。人生苦難處,正是修行時。蟲成蟬是身體的重生,人入禪是靈魂的涅槃。請相信,身外逼仄的禁錮正在斷裂,心中孕育的翅膀即將掙出。
時節(jié)變幻,總會給我們一些考驗,但也會帶給我們期盼。不論陽光燦爛,抑或大雨滂沱,我們都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24歲的姑娘春夏,曾將也一無所有,破裂的原生家庭,毫無關(guān)愛的同學(xué)關(guān)系,長相不夠出色,學(xué)業(yè)不夠優(yōu)秀,連自己都曾認(rèn)為自己幾乎是個廢人了。
可她敢和沒發(fā)到一手好牌的命運抗?fàn)帲芰Σ粔蚓腿テ疵鼘W(xué)習(xí),喜歡表演就去爭取角色,但是不符合自己的角色,哪怕七個月沒有工作,也要餓著肚子拒絕。最后,憑借《踏雪尋梅》,她成為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后。
夏天有熬不完的生活艱難,夏天也有蔥郁飽滿的無名綠色。
不要讓炎熱打敗了你的熱情,好的壞的都收下,喪完,請繼續(xù)努力。
稻穗積攢了一個夏天的光和熱,也許會半路就枯死,但也許熬過就是豐厚的收獲。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男主角安迪曾說:“萬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 ”。
這盛夏的光芒炎熱,希望才是夏天最美的顏色。
無論怎樣的際遇,都不要放棄希望,只要有希望,陽光會透過罅隙照進(jìn)來,你要做的就是,堅持下去。
(本文來源于手藝門,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平臺,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