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九地:極言地下很深的地方),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天上極高的地方),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秋毫:禽獸在秋天長出的毫毛,比喻極輕的東西),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忒(te):無差錯,此指必然)。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地:此指國土),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zhū)(鎰(yì) ,銖(zhū):古重量單位,一鎰二十四兩,一兩二十四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稱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千仞:形容極高,仞:八尺為一仞),形也。
譯文:
孫子說:從前善于用兵作戰的人,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然后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在于自己的創造;敵夠戰勝敵人的時間,在于敵人的失誤。所以,善于作戰的人,、夠使做到自己不可戰勝,但不能使敵人一定能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使敵人不能戰勝自己,是因為防守堅固,能夠戰勝敵人,是因為有力的進攻,以防守為主,是因為防守的條件不足,以進攻為主,是因為自己兵力充足。善于防守的,隱藏自己的兵力如同藏在深不可測的地下;善于進攻的人就象從天而降而使敵人不能抵御。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
預見勝利不能超過一般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打了勝仗大家都叫好,算上最高明。如同能舉起秋毫稱不上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視力好,能聽見雷鳴算不上耳聰。古代所說的善于用兵的人,是指在容易取勝的情況下戰勝了敵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取勝之所以準確無誤,是因為他采取了必勝的措施,他所戰勝的是已經注定失敗的敵人。所以善于打戰的人,能使自己始終處于不被戰勝的境地,也決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后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潛心研究致勝之道,修明政治,堅持致勝的法制,所以能主宰勝敗。
兵法從五個方面來衡量勝利的可能性: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敵我雙方土地的對比,產生面積大小的 “度”,領土大小的“度”產生物質資源的“量”,物質資源的“量”,產生能供給士兵多寡的“數”,士兵多少的“數”,產生敵我強弱對比的“稱”,敵我強弱對比的“稱”,構成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打勝仗的軍隊對于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鎰”來稱“銖”,具有絕對優勢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于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銖”來稱“鎰”。勝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積水從千仞高的山澗沖決而下,勢不可擋,這就是“軍形”,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編者按:戰爭的首要問題和最終目的就是戰爭的勝負。戰爭的參與方,最為關心和努力追求的就是戰爭的最終勝利。但是,戰爭是唯物客觀的,勝與負拼的是戰爭參與各方的實力,而不是誰的主觀意愿就可以決定的。我們能夠積極的做到的是讓自己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才能去尋找敵方的失誤和弱點,尋隙擊敗敵人。但我們無法讓敵人處于必敗的地位。這是兵家制勝的法則。孫武在本篇中論述了戰爭取勝的一般原則。所以武圣說:“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怎么做才能是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呢?武圣認為,要先為“軍形”,有了強大的“軍形”,就能夠做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何為“軍形”?就是軍隊因為其國土規模、政治、國力、將帥才能、兵力、軍隊強弱、天時地利等綜合條件形成的一種態勢。善戰的將帥就是要匯聚、利用優化這些先決條件,形成自己不可戰勝的態勢,然后再去尋求戰勝敵方。
我們曾一再強調,戰爭最終的勝負取決于國家的綜合國力,綜合國力包括了國土規模,物質生產、社會經濟結構,科學科技水平,國家政治的清明、民心的向背、人才的舉薦培養,將帥的個人能力,國家和軍隊的官吏編制、兵力素質的強弱,士卒的訓練,兵源的補充、軍械軍需的生產儲運供給,天時地利的客觀條件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要想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先做好做大做強自己的綜合國力。
也許有人要說:“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是不是武圣認識在這個問題上出了問題呢?”其實不是,第一,武圣在此論述的是一般法則,而任何事情都可能存在特例。戰爭也不例外。其二,在戰爭的進程中,戰爭態勢瞬息萬變,如果參戰各方的某一方有特別善于把握戰機的將帥,則極有可能迅速的扭轉戰爭局面。其三,在這樣的戰例中,強大的一方只是看上去是立于不敗之地了,而實際上在其“不可勝”的態勢中存在漏洞、疏忽或短板,使敵方抓住了戰機被一擊而破。所以,作為參戰方的將帥,一定要從實質上去見隱察微,實事求是的尋找到敵我雙方客觀的“態勢”,去創造和把握取勝的機會。武圣在《謀攻》中就曾經講到:“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是以,作將帥的人,不可以不深諳此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