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發展得比較迅速的一個重要學科分支。由于人們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求,多種主題的相關研究領域形成了應用心理學學科。
應用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學基本原理在各個實際領域中的應用,包括工業、工程、組織管理、市場消費、社會生活、醫療保健、體育運動以及軍事、司法、環境等。隨著經濟、科技、社會和文化的迅猛發展,應用心理學的前景將日益廣闊。
工業心理學是研究工業領域的心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為規律和心理學基礎,其內容包括管理心理學、勞動心理學、工程心理學、人事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等方面。
以往許多工業心理學家都是從研究實驗心理學轉向研究工業心理學的,從經典的心理物理法、反應時學習心理,到當代的認知心理學、信號覺察論等,都對工業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管理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知識應用于分析、說明、指導管理活動中的個體及群體行為的工業心理學中,是研究管理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管理心理學用組織中的人作為特定的研究對象,著重于對共同經營管理目標的人的系統的研究,在以一定的成本為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活動效率。現在的管理心理學均是以人本思想為前提的,有助于提高人的積極性,改善組織結構和領導績效,改善工作生活質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際關系,從而提高管理能力和生活水平。
工程心理學是以人—機—環境系統為對象,著重研究系統中人的行為,以及人和機器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工業心理學的一部分。它最終是為了使工程技術設計與人的身心特點相匹配,達到提高系統效率、保障人機安全、并使人在系統中能夠有效而舒適地工作的目的。
人—機—環境系統是一個多學科研究的問題,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有心理學家、生理學家、人體測量學家、醫生、工程師等。因為國家的不同或者學科的不同,這些專家往往使用不同的名稱。中國和蘇聯等心理學界一般稱“工程心理學”;美國使用“人類工程學”、“人的因素工程學”等名稱;西歐各國則普遍稱之為“工效學”。
工程心理學著重研究與技術設計相關的人體生理、心理特點,并且為人—機—環境系統的設計提供有關人的數據。
工作空間設計同樣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工作空間的大小、顯示器和控制器的位置、工作臺和座位的尺寸、工具和加工件的相關安排等。工作空間的設計要適應使用者的個體特點,以保證工作人員能夠采取正確的作業方法,從而減少疲勞,提高效率。
人事心理學就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及方法,處理人事管理問題的工業心理學分支,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保證組織的生存和發展。
人事心理學講述工作分析、人員選拔、職業訓練、考核與評價、報酬與獎勵、福利與安全、人員溝通等方面的內容。
人事心理學是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對在職人員進行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培訓,提供科學的方法。培訓可以直接增進個人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改善組織的維系功能。例如,管理技巧培訓、敏感培訓、人際關系培訓等都有助于增進上下級的合作和促進人際關系的和睦,從而提高組織效率。
組織的報酬制度和薪金結構是否合理,是否能激勵職工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全力以赴,一直是人事心理學家探討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心理學要研究報酬與動機、獎懲與行為的關系。通過對職工的考核與評價,選擇恰當的酬賞與懲罰,從而達到激勵職工努力工作的目的。
除了以上內容外,人事心理學的研究還探討群體心理、人際關系、領導的選拔、訓練與任用、組織變革和組織開發等與人事功能相關的內容。這些問題也是組織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消費心理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備受人們關注的學科。它是心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著重研究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的規律。
消費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一門熱門學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在日常購買行為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個性心理特征。消費心理學是消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消費心理,于消費者來說可提高消費效益,于經營者來說可提高經營效益。
運動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是研究人在從事體育運動時的心理特點及其規律的體育科學中的一門新興學科,與體育學、體育社會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訓練理論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項運動的理論和方法存在著密切聯系。
運動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人們在參加體育運動時的心理過程,例如感覺、知覺、表象、思維、記憶、情感、意志等特點,及其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研究人們參加各種運動項目時,在性格、能力和氣質方面的特點及體育運動對個性特征的相關影響;研究體育運動教學訓練過程與運動競賽過程中相關人員的心理特點,例如運動技能形成的心理特點、賽前心理狀態、運動員的心理訓練等。
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極為廣泛,例如技能學習,競賽心理,運動對人的意義,從事運動的動機,以及運動員之間、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運動員與觀眾之間的相互關系,心理訓練和運動心理治療方法等等。20世紀初期,研究的重點多集中在技能學習方面,包括學習的分配、保持和遷移等,而后不斷深入到運動行為的理論方面。
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優秀運動員,當然也有青少年運動員;同時它也研究群眾體育中的心理學問題。很多國家體育界,近年來對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訓練和運動員的心理選拔越來越重視。因為在運動水平越來越接近的競賽中,心理因素對結果的好壞往往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心理測量和心理診斷學被人們廣泛運用,各種心理訓練方法不斷涌現。
康復心理學是指研究殘疾人及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的心理規律。根據這些心理規律,使其克服消極的心理因素,發揮心理活動中的積極因素,保持他們的樂觀積極情緒,極大程度地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發揮機體的代償能力,使其喪失的功能獲得良好的恢復或者改善、心理創傷獲得愈合、社會再適應得到恢復,且能享受到人應該享受的權利。
康復心理學的發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誕生的歷史背景和先決條件的:
(1)醫學模式的轉變是康復心理學出現的重要條件之一。
(2)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為康復心理學創造了發展的先決條件。
(3)科學的迅猛發展,為康復心理學提供了多學科的理論及實踐方面的指導。
臨床心理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及原理,幫助病人有效地糾正自己的精神和行為障礙,通過心理咨詢指導,以便培養健全的人格,從而有效地適應環境,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臨床心理學注重的是對人類個體的能力及特點的測量和評估,并根據所得到的資料,對個體進行縝密地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相關結論。
臨床心理學的正式出現時間是1896年,促使它出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歷史和社會的,但歸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在心理學中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2)對人類個體差異的興趣的發展。
(3)對行為異常的看待及治療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賴特納·韋特默(1867~1956)是臨床心理學之父,因為他是第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他在1896年創建了第一個心理診所,同時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兒童指導診所,這成為臨床心理學產生的里程碑。
心理咨詢就是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上的方法,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幫助人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發揮個人潛能、邁向幫人自助的過程。它涉及到教育咨詢、職業咨詢、心理健康咨詢以及心理發展咨詢等范疇。
咨詢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和多學科交叉性。它是研究心理咨詢的過程、原則、技巧和方法,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指導生活實踐的一個重要領域。
咨詢心理學首先興起于美國。20世紀初期,美國工業化加速發展,城市人口劇增,需要有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員,在職業選擇與培訓方面急待指導。1909年,帕森斯出版了《選擇職業》一書,為咨詢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908年,比爾斯在美國發起精神衛生運動,促進了心理健康咨詢的發展。這個時期內,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是正常人,重點放在青年人的指導與教育方面。
從1930年開始,卡特爾的個別差異和心理測驗的科學研究帶動了以整個人格為對象的心理咨詢,其中包括職業、人格、情感、家庭與健康等方面。30年代后期,職業指導、心理測量和社會教育逐漸聯為一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3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蕭條局面的緩和,以心理測量為基礎的指導性談話的臨床咨詢模式轉變為心理治療的模式。到40年代出現了“心理治療的時代”。這一時期羅杰斯所著的《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對心理咨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0年代前后,咨詢心理學在質與量上又有迅猛進展。 1946年,美國心理學會設立咨詢與指導分支。并規定:咨詢心理學的目的是研究教育、就業和個人適應中的心理問題。60~70年代以來,咨詢心理學在美國已發展成為僅次于臨床心理學的第二大分支學科。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咨詢心理學與心理咨詢事業也先后蓬勃發展起來。
心理咨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精神分析療法。
它是以弗洛伊德首創的精神分析理論為指導,探求病人的深層心理,識別潛意識的欲望與動機,解釋病理與癥狀的心理意義,協助病人對自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過度防御,調節自我的適當管制。其善用病人與治療者之間的移情關系,來改善病人的人際關系,調整心理結構,消除內心病癥,促進人格的成熟,提高適應能力。
這種療法適應于以下病癥:癔病、心理創傷、性心理障礙、人際關系障礙、焦慮癥、抑郁性神經癥、強迫癥、恐怖癥、抑郁癥、適應障礙。
(2)支持性心理治療。
善用治療者與病人所建立的良好關系,利用治療者的權威、專業知識,來關懷、照顧、支持病人,使病人發揮其內在潛能,掌握應付危機的技巧,加強適應困難的能力,舒緩精神壓力,幫助走出心理困境,避免精神發生崩潰。
這種治療適應于以下癥狀:工作壓力、學習困難、人際關系緊張、戀愛失敗、婚姻危機、禁用詞語行為、自然災害所引發的心理危機。
(3)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與由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適應不良環境的情緒或者行為。治療的目的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要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方法,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
這種療法適用于以下癥狀:情緒障礙、抑郁癥、抑郁性神經癥、焦慮癥、恐怖癥、強迫癥、行為障礙、人格障礙、性變態、性心理障礙、偏頭痛、慢性結腸炎等身心疾病。
(4)行為療法。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后天學習形成的,既然好的行為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不良的行為、不適應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學習訓練而改正。
常見的行為治療分為系統脫敏療法,沖擊療法,厭惡療法與陽性強化法,他們分別適用于以下癥狀:社交恐怖癥、廣場恐怖癥、考試焦慮等,恐怖癥、強迫癥等,酒精依賴、海洛因依賴、同性戀、窺陰癖、戀物癖、強迫癥等,兒童孤獨癥、癔癥、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慢性精神分裂癥等。
(5)生物反饋療法。
生物反饋療法將正常的屬于無意識的生理活動,在意識的控制之下,通過生物反饋訓練建立新的行為模式,從而實現有意識地控制內臟活動和腺體的分泌。
這種治療方法適用于以下癥狀:原發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緊張性頭痛、血管性頭痛、雷諾氏病,還能緩解緊張焦慮狀態、抑郁狀態,治療失眠。
(6)家庭治療與夫妻治療。
夫妻治療(又稱婚姻治療)是家庭治療的一種特殊模式。家庭治療是一種以家庭中成員協調家庭各成員間的人際關系,通過交流,扮演角色,建立緊密關系,達到認同等方式,運用家庭各成員之間的個性愛好、行為模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效應,改進家庭心理功能,促進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
這種治療適用于以下癥狀:家庭危機、子女學習困難、子女行為障礙、婚煙危機、夫妻適應困難、性心理障礙、性變態。
(7)森田療法。
一般來說,具有神經質傾向的人求生欲望更強烈,內省力強,容易將注意力指向自己的生命安全,當注意力過分集中在某種內感不適上,這些不適就會愈演愈烈,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療法就是要打破這種精神交互影響的作用,同時協調欲望與壓抑之間的相互拮抗關系,主張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這種療法適用于以下癥狀:神經質、強迫癥、疑病癥、焦慮癥、抑郁性神經癥。
(8)催眠療法。
它是通過催眠的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使其離開原來的狀態,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這種療法適用于以下癥狀:癔病、疑病癥、恐怖癥、身心疾病。
人際知覺又稱為對人知覺,它指的是個人對他人的感知、理解和評價。包括對他人表情、動作、性格、以及行為關系等認知。
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光環效應,也稱為暈輪效應。它指的是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一個良好的印象之后,他就會以偏概全,會認為這個人其他的一切都好;當然相反,如果他對一個人的印象不怎么好時,他就會認為這個人一切都不好,事實上,這個觀點是片面的。
(2)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這里主要說明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當你剛接觸一個人時,對他的第一感知,即首先獲得的信息,對于形成對他的印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因效應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后來的信息就不那么受重視了。而近因效應是與其相對的,它是指在間隔不同時間獲得的信息中,最后獲得的信息對印象形成起著主要作用。不管怎么說,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是由識記材料的順序對識記效果的影響造成的。
(3)社會刻板印象。指的是一類人在評價別人時總是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而其一味地堅持那一套固定的看法,因此叫做“刻板”。社會刻板印象是籠統的、概括的,但未必都是準確的。
(4)定勢。定勢是存在于人心理的一種準備狀態或心理傾向,它對以后心理活動的進行有一定的影響。
人際溝通是指一種有意義的互動歷程。在它的概念中主要包含三個意義:
(1)人際溝通是一種歷程,是表現在一段時間之內所進行的一系列的有目的行為。比如你與朋友的閑聊,或和你遠在家鄉的親人的電話聊天,這種溝通也包括現在網絡中在聊天室里與網友們的對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是有一個溝通的歷程并產生意義的行為,都可以說是在進行人際溝通。
(2)人際溝通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是一種有意義的溝通歷程。在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它的內容包括其意圖所傳達的理由以及其重要性。
(3)溝通不是單方面的,在溝通歷程中它表現的是一種互動,并且在還沒有進行溝通時,雙方都無法預測這個溝通互動后的結果,在溝通的過程當時以及溝通之后所產生的意義雙方都要負有責任。
人際溝通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具有心理、社會和決策等功能,并且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的心理功能方面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1)人際溝通在滿足社會需求和他人溝通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心理學中認為人也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人與他人相處就像需要食物、水、住所等一樣重要。人的生活更離不開溝通,如果人與其他人失去了相處的機會與接觸方式,就會產生一些癥狀,如產生幻覺,喪失運動機能,且變得心理失調。當然有一些山居隱士們自愿式選擇遺世獨立,這是一種例外。
(2)人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探索自我以及肯定自我。通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有什么專長與特質,而且,在人際溝通中,與他人溝通后所得的互動結果,往往是自我肯定的來源。其實,每個人都想被肯定,受重視,那么從這種互動中就能知道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可以找到自己是否被肯定的答案。
人際吸引是人際關系中彼此相互欣賞、接納的親密傾向。
心理學家們經過實驗研究,發現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有:
(1)一個人的外表及舉止通常是人際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所以留心身體外表的修飾是一個想要增進人際吸引的人都會注意的,他們往往會比較在意自己的外表,經常會進行合適的“印象修飾”。在適當的情景作出適當的服飾、舉止、面部表情、精神面貌等狀態,并扮演好自己所充當的角色,這樣就很容易產生令人愿意接近、接收的吸引力。
(2)熟悉的程度也影響著你的人際吸引力。大量的心理實驗告訴我們,不論人或動物,當兩者之間接觸的次數增加,他們的熟悉度都會逐漸提高,如果熟悉度增加,那么這個人再相對于別人來說對另一方就會更有吸引力。所以,留心自己于別人的熟悉程度就會有利于增強你的人際吸引。
(3)尋找彼此的共同點及共同愛好。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總是比較喜歡那些和我們擁有共同愛好、態度以及行為方式的人,這就是人際間的“相似性”。因此,要清楚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相似性,通過擴大彼此的相似性,自己的吸引力就會得以實現。
(4)注重人際間的互惠關系。從哲學方面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這種利益關系不僅有精神的、心理的和超現實的意義,也包括功利的、經濟的和現實的作用。大多數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向著增加酬賞和減弱代價的方向發展的。所以,在人際生活交流中,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酬賞和代價方面的算計。一般說來,功利的互惠因為比較現實,所以并不能長久;而心理的互惠較能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能持續長久。因此,如果能夠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把感激的心情準確傳達給對方,對方也將會以同樣的感激對待你,為你做更多的事、更多的服務。
當然,增強自己的吸引力,不僅僅是只在意自身在人際上的“注意”,也要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內在條件,如學識、才干、品德等,這些都是我們增強吸引力的有力資源。
沖突是一種對抗的過程,它一般發生在同一空間的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之間。從沖動是否客觀存在,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種:一種是意識的,它以認識為基礎,所以是無形的;另一種是物質的,物質的沖突是可見的,它是有形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根據對對象的接近或回避趨向,又可以把沖突分為四種:
(1)接近—接近沖突:這里誘發沖突的原因是由于兩個目標具有同等的誘惑力,比如我們最常見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都是誘發接近趨向的目標時所發生的沖突。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兩個喜歡的人同時發出約會邀請等。
(2)回避—回避沖突:指一個人必須在兩個目標中選擇其一,而這兩種選擇帶來的不良影響是同等的,即同時面對的兩個目標都是只能誘發回避趨向時所發生的沖突。比如前有狼,后有虎;前有懸崖,后有追兵等。
(3)接近—回避沖突:指個體面臨的某個目標既誘發了接近趨向,又誘發了回避趨向,即必須選擇的那件事有利又有弊。比如想吃大蒜又怕嘴里有異味;想吃糖,又怕長蛀牙等。
(4)雙重接近—回避沖突:指個體面臨在兩個都帶來接近—回避沖突的目標中選擇其一時產生的沖突。比如現在求職難的時候,有兩個選擇:山村教師,某大公司門衛。
這種沖突產生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但歸根結底是由社會不平等造成的,如財產、權力和聲望分配的不平等,它們都會引起多方的沖突。如果社會經常沖突很明顯,那么會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但也刺激著社會不斷進步。
關于沖突的社會功能,不同的派別存在不同意見。結構功能主義對沖突持否定態度,而沖突理論則強調沖突的正面意義,認為一個社會中存在錯綜復雜的沖突,可以防止社會分裂和社會僵化。
管理是客觀事物最一般、最本質的特征。管理的定義是管理學理論的基本內容,所以說清晰地掌握管理的定義也是理解管理問題和研究管理學最起碼的要求。
光從詞義上來理解,管理通常解釋為主持或負責某項工作,在生活中,人們對管理的理解一直就是這樣。但自從管理進入人類的觀念形態以來,在人類的共同勞動中,幾乎每一個思考管理問題的人,都可以對管理現象做出一番自己的描述和概括,而且對自己的這種描述和概括都很頑固地維護著,認為他所理解的才是正確的甚至唯一的,正因為如此,人類對于管理定義的理解一直無法取得一致性。
所以管理概念具有多義性,它會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制度以及專業的不同而產生很多不同的解釋和理解。
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我們對管理的概念可以做一個剖析。我們知道管理是一種行為,那么作為行為,首先就應當有行為的發出者和承受者,即誰對誰做,除此之外,作為一種行為,還應有行為的目的,即為什么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形成一種管理活動,包括三個要素,即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及管理的目的。管理主體,即由誰來進行管理的問題;管理客體,即管理的對象或管理的問題;管理目的,即為何而進行管理的問題。這三者結合就構成了管理活動的基本要素。
同時,我們還了解,任何管理活動都不可能是一種孤立的活動,它還需要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來進行。
能力,即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
能力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能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因此,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活動,人的能力就無法表現出來,也會因此而得不到一定的發展。但是,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把凡是與活動有關的,并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心理特征都認為是能力。所以,能稱為能力的心理特征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它必須是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其次,這個心理特征能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第三,它對活動的影響只能是正面的,能使活動順利進行。具備了這些,才是能力。例如人的體力,知識以及人是否暴躁、活潑等,盡管它們對活動有一定影響,但不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因此,也不能稱為能力。
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能力中最一般的部分,它是指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們完成任何活動所不可缺少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們從事特殊職業或專業所需要的特定能力。例如從事音樂方面的職業所需要的聽覺表現能力,所以人們不管從事哪一種職業都離不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它們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2)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流體能力特指一個人的先天稟賦,是個體在信息加工過程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能力。而晶體智力則來自于后天的學習,主要指獲得數學、語文等知識的能力。
(3)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模仿能力比較被動,它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活動,然后進行學習模仿,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同樣反應的能力。而創造力則體現得非常主動,它是指個體產生新思想和創造新產品的能力。
(4)認識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這三種能力是按照它的功能來劃分的。認知能力是人們在完成一項活動時所需具備的很重要的心理條件,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條件,指操縱、制作和運動的能力。而社交能力是人們在社會中所表現出來的,包括語言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