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為“教”和“育”,也就是說不僅僅要照顧孩子的吃穿住還要教導他們成人,就像學習一項新的技能一樣,育兒也是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進步的。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的情緒難免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總是抱怨或者指責,就會將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家長堅持不懈的把一些負能量傳遞給孩子,就會給他們創造一個負面的現實,不管擁有多么積極正面能量的孩子長此以往也會變得消極。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身為父母要謹言慎行,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讓他們能夠在兒童時期模仿到的都是父母積極正面的行為,教育的時候父母要用積極的暗示來代替消極的懲罰。
在錯誤面前孩子如果受到積極的暗示是很容易就能承認和改正錯誤的,但是如果只用懲戒的話未必能讓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甚至還有可能和父母對著干。
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不懂得什么叫做“忠言逆耳”,尤其喜歡聽好話,用積極的暗示讓孩子高興的接受父母的“批評”他們會更愿意糾正自己的過失。如果家長一看到孩子做了錯事,就教訓或者責罵,可能就會讓孩子生出怨恨之心。
孩子并沒有家長所想象那么不分是非,有的時候他們知道自己做的是錯事,但就是想嘗試一下或者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去做,家長如果總是用責罵的方式去懲罰孩子,會讓懲罰的力度越來越小,就會變成家長不停的嘮叨,孩子卻不會放在心上。
即使孩子的學業成績欠佳,父母也要多給他們一些積極的暗示,讓孩子保持學習的熱情,同時要放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決定孩子未來的有很多因素,不僅僅是學習成績,關鍵的是學習的信念。
在中國教育文化中缺乏一種用贊揚和鼓勵還激勵孩子,所以要教導他們學會從一件小事中體會快樂,讓孩子明白有的時候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反而會讓人生變得有意義。不是一定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或者是成為富豪才能算是成功,有的時候孩子做事情還沒開始做,家長就會提醒他們有可能會失敗,導致孩子做事稍微遇到點困難想到的就是退縮。
這并不是說不是對孩子的不足,缺點和短處視而不見,而是在孩子有勇氣去嘗試和改變的時候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帶著觀察和學習的態度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小事,學會感恩。
消極的教育方式會剝奪孩子的希望,當孩子犯錯之后對他們惡語相向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教育,尤其是對孩子斷言他們會有糟糕的未來,這樣的評價不僅對孩子犯錯沒有幫助,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缺點。
這個時候家長用積極的暗示,才是盡快幫助孩子走入正途最好的方式,以為用羞辱的方式就能糾正孩子的行為是錯誤認知,平時確實有孩子因為害怕別人的羞辱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但改變只是表面的,自卑會更深的隱藏在孩子的內心。
當一個怯懦的人在自尊心受到挑戰的時候,也許會抵抗,但是抵抗的方式往往是危險并且不合理的,這是不敢面對現實的表現。
孩子整天面對的是羞辱或者責罵,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會容易形成多疑,嫉妒,自私的性格,然后會變成一個挑剔,刻薄的人,他們在將來的人際關系中也會很少贊美別人。
有的父母說我們從來不懲罰孩子,只是讓他承擔后果,但是這種承擔就是為了讓孩子體驗到消極的結果,這樣做和消極批評沒有什么不同。
無論方式如何,教訓的潛臺詞都是“要讓你知道后果的嚴重”,這種態度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教育的初衷是鼓勵而不是通過羞辱來讓孩子改變,用消極后果懲罰只會引來孩子的抗拒,而并非心悅誠服。
利用直接后果來教育孩子是正確的,但是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極后果,要讓孩子對自己的直接行為負責,而不是非要給他們上一課。要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明白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不應該存在權利的爭奪,要讓孩子學會分擔責任并且鼓勵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且做出決定。
作為情感引導者,家長要和孩子換位思考,分析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克服所有的負面情緒,然后拿出一個解決問題的答案,激發孩子內在能動性,要讓孩子因為自己能夠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為受到了威脅去做。
吼叫和打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叛逆之心,當家長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的時候,家長其實是把自己的怒火發泄到了孩子身上,并不是真正的教育。
如果家長說出來的話并不是自己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那就有可能在采取錯誤的方式,諷刺和挖苦不會讓孩子進步只會讓他們自卑。
父母要有自覺識別出自己的消極教育行為,如果有就從現在開始改變一下說話方式,讓孩子遠離消極的教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