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尚澄兒童教育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評論、點贊、轉發)
面對孩子摔倒了,家長要不要扶著,在一個媽媽群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基本分為兩派:
要扶--孩子還小,摔倒了要扶起來,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不要扶--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不要什么事都要代勞,否則孩子一點挫折都受不了!
那么,孩子摔倒了,到底要不要扶起來呢?
反正小編的媽媽曾經給小編講過:媽媽騎著自行車載著小編去姥姥家,小編從后座的小座椅上摔下來,媽媽一直未察覺,一直到了姥姥家,媽媽才發現孩子丟了......
孩子摔倒到底要不要扶,關鍵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長在扶起孩子那一刻的時候,心態是什么樣的!
全家上下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一摔倒,家長非常心疼,甚至充滿自責和愧疚,甚至指責:
我沒有看好孩子,讓他摔到了;
孩子摔得太重了,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媽媽;
你怎么連孩子都看不好,居然讓他摔著了;
以后可不敢讓孩子自己走路了;
對于過度緊張的家長,恨不得替孩子承受摔到的疼痛。
這類型的家長,在孩子摔倒的一瞬間,會立刻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
如果孩子摔得不重,建議寶爸寶媽不要過度緊張,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爬起來會更好。
建議這類家長在看到孩子摔倒時,能夠做到心平氣和、不急不躁,不過度自責、不過度保護,平靜地扶起寶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對孩子過度保護,稍微有點磕磕碰碰,就會立馬驚慌不已,容易讓孩子太過于依賴父母,甚至小題大做、大驚小怪,承受力較差。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采取“虎媽狼爸型”,孩子摔倒,堅決不扶,覺得孩子這點挫折都承受不了,以后不會有什么作為。
當孩子向家長求助時,家長仍然打著為孩子好的意念堅持不扶。
這類家長,建議扶起寶寶,鍛煉孩子的方式分很多種。
孩子摔倒的時候,因為疼痛、恐懼向家長求助時,如果家長過于冷漠、置之不理,會讓孩子傷心,增加恐懼感,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甚至對家長的信任。
如果孩子摔倒的時候,沒有哭鬧,也沒有向家長求助,可以讓孩子自己站起來,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
當孩子發出求救信號時,家長過于冷靜,用冷漠或置之不理的態度回應,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對父母的信任感。
小時候,當我們摔倒了,會遇到很多相似的一幕,就是家長對著摔倒的地面、磕到的地方一頓打,“都怪地不平、怪椅子擋路..."
這樣的做法會影響寶寶正確認知的建立,認為自己摔倒,就是因為地不平、椅子擋路造成的。
如果用責怪他人的方式教育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推卸責任,認為發生任何事,都是別人的錯,跟自己無關。
長期如此,會讓孩子養成不負責任,甚至飛揚跋扈的性格。
有一種指責是面對寶寶的,“走路不看著,摔著了吧;是你自己沒好好走路,哭什么哭;你把椅子都磕疼了,你應該給椅子揉一揉”
生長在這類家庭的寶寶,容易讓孩子自責,無論發生什么事,認為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的責任。
長期被責怪的孩子,會產生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的想法,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比自己重要,內心會比較失落。
面對孩子摔倒,該不該扶起來這個問題,建議家長要真實面對,要擺正心態,到底要不要扶孩子,取決于孩子,而不是取決于家長:
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