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一個話題:
如果一個女人不做全職媽媽,而選擇外出工作的話,她可以少干一些家務活嗎?
聽到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只想呵呵?
你的感覺是對的。
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隨著時代進步,職業女性的數量在增加,但她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依然在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
▲不管有沒有上班,在家庭中,女性都承擔了更多的家務。
而且,這可不是中國女人的特例,這是一個全球現象。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就顯示,英國女性比男性,平均多做 60% 的無償勞動。也就是說,女性的家務勞動量是男性的 1.6 倍。
而在西班牙,女性是男性的兩倍。
那么中國呢?
2017 年的《中國女性生活狀況報告》顯示,中國女性每天花 2.6 小時干家務,是家務活的主要承擔者。差不多也比男人多干了一倍的活。
你可以對比一下自己家的情況,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干家務?有沒有給這個數據拖后腿呢?
要知道,中國女人的就業率是全球最高的,甚至比法國男人還高。
所以你看,咱們中國女人是既要外出工作,還要干雙倍的家務活,簡直堪稱全球最勤奮。
▲職場媽媽加班了,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打電話“拜托”老公照顧好孩子
隨之而來的社會矛盾就非常突出了:
女人走出家庭,承擔了更多社會勞動。而男人卻沒有回到家庭,分擔一部分家務和育兒。
這就是當代女性處境的真相: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來回切換、不得喘息。
其實早在 30 年前,1989 年,美國社會學家,亞莉·霍希爾德就觀察到了這個現象,提出了“第二輪班”(the second shift)這個概念。除了白天的一份全職工作,女人回到家以后還要干第二份工作,也就是家務和育兒,而這份工作,既沒有報酬、也得不到肯定。
“第二輪班”的研究背景
在當時的美國,越來越多的媽媽開始出門工作。時代是在變革的。但是這樣的變革在霍希爾德看來,并不是真正的時代進步,因為如果沒有在家庭內部也實現變革,讓男人分擔家務,真正的性別平等就不會到來。
她說的沒錯。
30 年過去了,進步和平等沒有到來,情況反而變得變糟了。
中國人民大學的休閑經濟研究中心,在北京持續進行了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從 1996 年到 2016 年,30 年間,北京地區的女性,承擔家務勞動的比重反而是在上升的。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去年一部日劇里的臺詞:
妻子對每天喊累的丈夫發問,說:我之所以這么累,是因為要工作、做家務,還要照顧你,你只用工作就這么累了嗎?什么家務都不做,每天睡 8 個小時,到底還干了什么讓你這么累?難道是,呼吸嗎?
▲日劇《坡道上的家》截圖,日本女性在家庭中承擔了絕大多數的育兒和家務。
試想一下,你在急匆匆下班、趕去接孩子、回家做飯、洗碗,輔導完孩子作業,可能還要洗衣服、收拾東西,這樣度過毫無空閑的一天之后,看到下班就躺在沙發上的丈夫,是不是也很想問出這句話呢?
順便說一句,日本女性的家務負擔更重,她們干了所有家務的 87%。
這個發現是令人沮喪的:
如果說,在過去,大家默認女人干家務,男人出門賺錢,男女是社會分工不同。那么現在,我們受一樣的教育、一樣外出工作、一起賺錢養家,甚至有些女人賺得比老公還多,也在承擔大部分家務。這是為什么呢?
一個扎心的真相
研究發現:收入高低決定家務分配這個規則,只適用于男人賺錢養家的模式。相反的,如果丈夫和妻子的地位互換,當女人成為家庭經濟支柱時,這種單純的經濟價值交換原則就失效了,這時候,頑固的性別認知開始占上風,甚至變本加厲。
華盛頓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布萊恩斯,基于美國數據的分析發現,丈夫對妻子的經濟依賴程度越高,他做家務的時間反而越減少。
也就是說,男人賺得越少越不干家務。這是因為,當他失去了“男主外”的傳統性別角色后,要通過在家里讓女人干活,來找到“自己還是一家之主”的心理補償。
而女人呢,賺得越多,也越存在補償心理。“因為工作而無法照顧家里和孩子”的愧疚,是一個女人每天出門工作的時候,背在身上的沉重包袱。
在我們身邊,傳統的性別認知、社會文化、乃至親人朋友的評價,無時無刻不在傳達著這樣的信息:你一個女人,哪怕賺得再多再能干,最重要的還是要管好家里、管好孩子。
這是一種刻在骨子里的不公平,就像一個魔咒:女人越能干就得付出越多。
▲別的時候也就算啦,孩子病的時候,真的又心疼又惱火,全靠自己照料。
試問:這種魔咒不消除,受傷的只有女人嗎?
媽媽們在承擔了過多家務的同時,也許沒有注意,在孩子眼里,家庭分工的刻板印象又一次被強化了。
有一則傳播度很高的泰國短片,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父親去女兒家做客,看到女兒一直在忙碌,而女婿只是坐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老父親心疼女兒,也在女兒女婿的相處模式里看到了自己的過去,他開始反思,是不是因為,女兒從小就看到媽媽做家務、爸爸坐在沙發上,才默認了當妻子就該這個樣子呢?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從小只看到媽媽在干活,這對孩子們的將來——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這都不是一個好的示范。
媽媽們,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總結起來非常扎心——不管女人工作還是不工作,賺得比老公多還是賺得比老公少,最后大部分家務還是女人在干,這是傳統性別認知給大家的魔咒。
而我也想再強調一次,在女人越來越能干的今天,如果家庭內部,沒有真正實現變革,讓男人也來分擔他們分內的家務活,真正的性別平等就不會到來。
說回剛才那則泰國短片,它有一個很暖心的結尾,老父親給女兒寫了一封信,他在信里說:我會和你媽媽一起做家務,至少我可以洗所有的衣服。我錯了這么多年,現在是時候改過了。
是啊,是時候改變了。我也想請大家記住,如果我們不做些什么,只是一邊抱怨一邊繼續這樣生活的話,改變是不會自己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