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家長眼中外向變成了積極向上樂觀的代名詞,內向卻變成了一種疾病、甚至是一種錯誤?許多人對內向的孩子都有著根深蒂固的誤解與偏見,覺得內向的孩子不善于表達、交際,不受人喜愛,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會吃虧。
其實每個人都有著內向或外向的性格,只不過兩者程度不同而已,有的顯得外向些,有的顯得內向些。內向或外向就像硬幣的兩面,沒有好壞之分,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當然了,如果孩子過于內向了就需要家長幫助調整,過于內向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委屈,什么事情都自己默默承受著,因為不知道該怎么表達,只能在心里干著急。不會表達,沒有朋友,成長的過程中便很難獲得快樂。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其實我們不用非要去扭轉孩子的性格,因為內向并不是一個錯誤,但是不能讓他過于內向,要讓他學會表達,學會與人相處。
1.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表達,那么父母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如果孩子每天都在充滿怨恨和仇恨的氛圍中長大,他的性格怎么能變得活潑開朗起來呢?在家庭中,父母應該互相尊重和愛護,和睦相處,經常表達愛意,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2.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安全感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長處,不要吝嗇于鼓勵孩子的進步和努力。對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不能提出太多的要求,這樣會讓孩子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失去信心。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帶著希望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充滿活力,這樣孩子的性格會逐漸變得開朗,也會更有底氣表達自己。
同時,我們應該給孩子們應有的安全感。我們要知道,如果孩子失去了安全感,他們會變得害怕、不安、無法離開父母,他們的性格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封閉自己。
3.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
只要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父母就應該讓孩子多參與,邀請孩子幫助父母一起做,讓他有更多的責任感和參與感。例如,如果家里有客人,父母可以讓孩子幫他們準備水果、茶水等,或者讓孩子幫父母接待客人;或者當父母外出時,可以帶著孩子,讓孩子勇敢地嘗試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大膽。有參與感的孩子可以從實踐中獲得很多知識,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交禮儀和規則。
4.給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父母應該讓孩子多與同齡人接觸,鼓勵他們交更多的朋友。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孩子可以理解一些原則,學習更多的行為方式。除了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他們還可以邀請更多的同學和朋友坐在家里,讓孩子決定要為他們準備什么零食和玩具。父母應該給孩子們留出相處的空間,不要被大人過度約束。
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那么父母也需要幫助孩子適當地邁出這第一步,這有利于他的人際交往。
5.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要知道,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很難適應社會,他們的性格也會慢慢改變。因此,父母必須教會孩子如何照顧自己。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會在遇到問題之前,嘗試利用他們所學的技能和所具備的能力來解決問題;同時,如果孩子有能力照顧自己,他將能夠幫助他人,從而獲得他人的青睞,擁有更多的朋友,更順利發展人際關系,孩子的性格將變得外向和活潑一點。
6.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父母不應該隨便攻擊孩子的自尊心。沒有自尊心的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他們害怕一切,不敢與他人交流,這自然不會變得越來越外向。尤其是父母不應該對孩子說“你為什么這么沒效率”、“你這么沒用”等等,也不應該在外人面前說孩子膽小、害怕、忘恩負義、不尊重他人,這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因為這會讓孩子的心理負擔加重,變得封閉不自信。
如果孩子太過于內向,確實在社會上看起來有點劣勢,無法積極的與人交往,獲得朋友;也無法勇敢表現自己,獲得機會。但其實內向也不是一種錯,家長只需要找對方法,幫助孩子適當打開自己,學會表達和與人相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