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鄉村教育者手記”,為鄉村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助力鄉村教育先行區建設。
以下是沂源縣大張莊鎮中心幼兒園園長相瓊的教育手記: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文中指出“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長效機制,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
文件的出臺及2022年2月15日淄博市學前教育品質提升暨省幼小銜接實驗區工作推進會的召開,進一步促使我再反思:什么是幼小銜接?幼小銜接,銜接的是什么?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幼小銜接教育何時開展合適?如何在幼兒三年的幼兒園生活中做好入學準備工作,避免因課程銜接而造成負擔?為使幼小銜接工作順利開展,特梳理如下:
什么是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相互呼應的過程。它是雙向奔赴,而不是單程赴約。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由幼兒變為小學生,角色發生轉變。它是人生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變化,是發展的自然延伸。因此在幼小銜接過程中要堅持兒童為本,關注兒童發展的連續性、整體性、可持續性。幼兒園與小學應該協同合作,“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促進兒童順利過渡。”切忌拔苗助長——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一觀念違背了教育規律。正所謂“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整個社會的焦慮投射到幼兒、兒童的身心上,讓其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可見幼小銜接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政府、幼兒園、學校和家庭應協力配合,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幼小銜接回歸自然。
幼小銜接,銜接的是什么?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的附屬文件《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明確指出“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準備為目標,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注重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容”。
因此在銜接過程中應該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身心準備。如健康的體魄、積極地態度、向往入學等;
二是生活準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如講衛生,愛勞動,安全防護能力強等;
三是社會準備。會交往,誠實守規;會合作,能分享;有任務意識,能擔當等;
四是學習準備。有好的學習習慣,如感興趣,愛好問;愛讀書,樂分享;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如專注力,理解力等。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園應深入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實施科學的保育教育,同時將入學準備教育有機滲透于幼兒園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幫助幼兒做好身心各方面準備,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那么,如何更好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助力孩子順利入學?結合幼兒園實際,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意見:
一、加強學習,吃透文件精神,助力教師,家長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首先,幼兒園應該暢通培訓主渠道,針對教師,家長,抓實抓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及《解讀》《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培訓學習工作,通過學習,更新教師、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幼小銜接理念,讓新鮮的血液流動起來。
其次,暢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主渠道,讓新鮮的血液活起來。
在教育過程中,認真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落實《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的基本要求,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改變教師,家長的角色。教師由教育活動的執行者變為家長、孩子、社區學習活動的支持者、探究者、引導者、合作者。父母從權威者變成支持者,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默默陪伴,用心支持。在陪伴的過程中,學會激勵賞識孩子,為孩子成長提供支持,而不是否定。要用智慧化解時代焦慮。遇到問題,先問孩子有什么解決方案,是否需要幫助,而不是取而代之。
總之,要用學到的知識,以開放的心態擁抱不確定性,緩解焦慮,用愛和智慧守護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二、家、校、社區協同,向未來。
首先,家校社區共同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理念。
一是召開幼小銜接研討會,坐下來,共同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及2022年2月15日教育部召開的第一場2022年“教育新春”系列發布會內容,商討制定科學的幼小銜接實施方案,為做好銜接工作提供遵循。
二是邀請小學的優秀校長、教師、家長,社區工作者走進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知識講座。與小學共建幼小銜接實驗基地,通過邀請家長,社區工作者等參觀小學,參與幼小雙向銜接教研活動,幫助家長、教師等明確科學銜接的內容和意義,達成教育共識,為家庭、幼兒園、學校、社區協同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奠定基礎。
其次,在新學期幼兒入學準備中,幼兒園結合小班、中班、大班3個年齡段幼兒的不同特點分層次、有計劃、全方位推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
小班新生入園前,通過召開家長會、親子訓練營、半日入園等系列活動,幫助家長了解幼兒教育的特點,幫助孩子熟悉環境,緩解入園焦慮。
中班以繪本為媒介,推進親子閱讀向縱深發展。以閱讀興趣培養為切入點,鼓勵孩子根據自己意愿,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如以繪畫的形式)表征其喜歡的感興趣的故事等,以此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優秀的學習品質。
大班階段,家園協同開展“家務勞動小能手”“我的計劃表”“小學我來啦”“我的值日,我來干”“專注力游戲小課堂”等豐富多彩的幼小銜接主題活動,幫助幼兒做好上小學的全面準備。大班下學期,幼兒園組織教師、家長、幼兒走進小學課堂,幫助幼兒體驗小學生活;助力家長走進小學,了解小學;走近孩子,觀察孩子;幫助孩子、家長更好地做好入學做好準備,緩解因孩子即將入小學而帶來的焦慮。
如何在幼兒三年的幼兒園生活中做好入學準備,避免因課程銜接而造成負擔?
在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長效機制,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關注兒童發展的可持續性,培養有益于兒童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園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把入學準備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等方式積累經驗,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準備。”
可見,做好雙減政策下的幼小銜接工作,應將幼小銜接融入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之中,分層實施,大、中、小班側重點,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幼小銜接教育應始于幼兒入園第一天。幼兒園應將入學準備有機滲透于幼兒園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過程。
小班側重習慣養成教育,正如英國著名哲學家普德曼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
小班種下習慣的種子,對中班會產生影響;中班養成的很多習慣,對大班會產生影響。影響是累加的、連貫的,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故在每學年招生之際,提前印發新學期幼兒園小、中、大班行為習慣要求,讓家長,教師,社區育人有方向,一起向未來!
中班側重優秀的學習品質及交往能力培養,將幼小銜接教育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中,通過“玩中學、做中學、生活中學”的方式,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直接感知,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在摸摸、看看、問問、動動、做做玩玩中進行深度學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健康會自理,禮貌會交流,好奇愛探索,獨立能合作,堅持不放棄等優秀學習品質,成就更好的自己。
大班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時刻,重點是做好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并“有機融合和滲透”,建立對小學生活的積極期待和向往,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是最好的入學準備。
因此,需要幼兒園認真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精神,落實《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的基本要求,扎實推進課程建設。家長、教師在與幼兒的互動中關注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讓每個兒童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找到他一輩子的激情所在。家校攜手不斷引導兒童培養探索新事物的興趣,不斷激發兒童學習的渴望,充分激發和釋放每個孩子的潛能,為其未來發展注入永不停歇的動力。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孩子成長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及個體差異,作為家長和老師,一定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及個體差異,耐心陪伴,靜待花開。
最后用我多年的實踐感悟與大家共勉: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真正的幼兒教育應該這樣
幫助幼兒開啟心智
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埋下一粒種子
在成長的征途中
在適時的節點上
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