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成長,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更好地成長,教育的本質是使人的精神生命得到更好地成長。因此說,教育即成長。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殊性在于:自然界的動物只有一條性命,而人類有三性、三命。即人的物質性、精神性和社會性,抑或說人有獸性、人性、神性;故此人類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道德生命。所以蕓蕓眾生中,有的人一生活在獸性中,有的人喚醒了自己的精神生命,學會了反思和自省,有的人走向了更高級的道德生命,普度眾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類的生命長短,由上天規定,百歲為長壽,彈指一揮間。人壽長度不可控,人生寬高自修為。《中庸》有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此,雞鴨豬狗牛馬羊,不用修道自在道,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可是,人不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不成人。修道之謂教,就是人對教育的規定。沒有教育,人類就與野獸沒有區別,沒有教育人的第二條生命的精神生命就不能喚醒,也不會自動豐盈;盡管圣人之道,吾性具足,但是沒有教育,仍更不能自動自覺走向神圣。歸根到底,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成長人的精神生命。所以,教育的本質是靈魂的教育。是德性的教育,是理性的教育,是情性的教育。即德智體美勞全人的教育。只在知識、技能的小圈子里打轉,無法實現人的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造的成長。
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識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所謂頓悟,是與人的理智相關的一個概念。它并不呈現為別人的給予、或目所及之類感官層次。相反,是靈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內,內在地透視自己的靈肉,知識也必須隨著整個靈魂圍繞著存在領域轉動。因此教育就是引導“回頭”即頓悟的藝術。”?教師不是蠟燭,僅僅燃燒自己,而是點燃學生蠟燭的人;教師不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而是養蠶人,讓學生自覺地蛻變;教師不是園丁,讓百花園整齊劃一等領導參觀,而是農夫,耕著種著、呵著護著、鏟著趟著,希望每一株莊家長成更好的自己,不管大小都能結出果實。
真正的教育絕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訓,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須是立足于人與人之間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為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啟發誘導才有內在的基礎與可能。
二、教育的過程
第一,教育是師生之間自由交往、交流的過程。交往中師生雙方都是自由的個體。通過對話、交流、啟迪來喚醒學生內在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體驗精神生活與道德生命。真正的教育必須基于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思考、真正的探索,即所謂陶行知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很多教育是假教育,很多學習是假學習,很多陪伴是假陪伴,于是很多成長是假成長。
第二,教育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的活動,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說,教育過程是個體精神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科學獲知過程的。因為,“科學中根本不存在作為立身之本和對終極價值叩問的東西,因此也就沒有絕對價值可言”。教育作為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促進人的知、情、意統一發展的過程。因此科學與人文是成長德性生命與知性生命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第三,教育是個體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雅斯貝爾斯十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之所以重視自我教育,是因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終極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下去。
三、教育的功能
人在世間,有意無意都在接受著教育,不到位的教育,生命也會成長,只是稀里糊涂、支離破碎、七扭八歪的、維度不夠地成長。可是好的教育、創造的教育會使生命正向地、有序地、更好地成長,人的終極目的不是一個靜態的目標,而是在于動態的成長的過程之中。
1. 教育引領生命的發展方向,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2. 教育為生命發展提供動力,以過程的、歸納的、探索的方法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點撥、化育生命的自由生成。
3. 教育喚醒生命主體,以批判思維學習習慣的養成,實現精神生命的翻轉。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4. 教育挖掘生命的潛能,以協同開放的育人模式,開闊胸懷和視野,開發生命智慧的潛能。
5..教育發現和張揚生命的個性,主宰自己的生命走向,教育就是讓每一朵生命之花都享有絢麗綻放的機會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