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但更擔心孩子找到“塑料情”。友誼之中也有“毒友誼”,并不是所有的友誼都值得交往與維護。美國華盛頓,16歲女孩喬丹和好朋友泰勒來到橋上游玩,他們原本想嘗試跳橋的刺激。可當站到橋上,卻發現橋竟然離河面18米多,大概6層樓那么高。喬丹很害怕,拒絕說“不,我不會跳的”,但閨蜜泰勒依舊慫恿她往下跳。就在喬丹毫無防備,不知如何是好時,突然,泰勒從背后猛地將她一把推下。就這樣喬丹直愣愣地面朝下撲向18米高空,墜落水中。最終,喬丹被救起來了,斷了五根肋骨,肺部破損、食道胸腔多個內臟受損。但泰勒對于喬丹進重癥室,她表現得像沒事人一樣,該吃吃該玩玩,從未探望過好友。甚至曾大言不慚地辯解:“我是在幫她克服恐懼,沒有想到后果,我以為她會好的。”真正的好朋友,難道不是會比其他人更關心對方安危嗎?真正的好朋友,當看到對方受傷害時,應該是第一個站出來替你解圍才對吧?不把好友生命安全放心上,反而還想借“朋友”的名義躲避責任,這樣的人何以配得上“朋友”二字?我們要告訴孩子:“生命安全永遠是第一位,任何朋友都無權侵犯。”如果一個集體需要你用生命一次次冒險才能加入,寧愿孤身一人。盡管孩子的世界沒有大人的復雜,但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小型社會模型了。一桌人圍坐在一起,男孩突然對同桌女孩惡語相向:“你莫挨著我坐啊!”同桌的男孩看到,立刻有樣學樣,指著女孩:“你莫挨著我坐,聽到沒?”而另一邊,小班的一個小男孩忽然對著身后的小女孩發難,怒吼道:“你給我坐著!”旁邊的“小跟屁蟲”也模仿著男孩的行為,貼近小女孩輕蔑地說道:“坐著!”《兒童心理學》作者魯道夫就曾說過:“同伴友誼對孩子的影響力很大,有些時候甚至會超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古言道:“與蝸牛同行,你會變慢;與虎豹為伍,你才會更快。”看似撒謊、偷竊、暴力是別人的事,但“壞習慣”就像傳染病,一旦靠近就很容易習以為常。有次,我好不容易存了50塊錢買了一雙帆布鞋,閨蜜立馬嫉妒心爆炸。于是就和其他同學一起取笑我“這樣的鞋子在菜市場十塊可以買兩雙”。還有次我考了全班前十,她嫉妒心爆炸造謠我是考試作弊。
其他同學都相信了她的一面之詞,暗戳戳地指責我分數造假,有意地疏遠我。遭最好的朋友嫉妒陷害,我的心就像被養了很長時間的狗咬了一口一樣,既生氣又心寒。打那以后,我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嫉妒,是友誼的頭號殺手。這樣的“朋友”只會在自己占上風時對你表現無微不至的關懷。可當你的步伐超越他們時,他們會一下變得冷冰冰,甚至想把你往下拽。在他們的世界,只能容許自己好,但不能容許別人比他好。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遇到這樣的“毒友誼”,可以結識,但不必當真,更不必因他們故意冷落而感到自責。要知道和嫉妒心極強的人交往,是浪費心血的,你交出去的是心,他們拋給你的有可能是石頭。交朋友也是一門大學問,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同樣不可無。父母們要教孩子擦亮慧眼,去偽存真,最后留下來的才是可交之人. 點亮『在看』讓更多媽媽和孩子受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