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1、乾州大地蛟龍轉鼓
蛟龍轉鼓是流傳于陜西省西部的一種民間鼓舞,源于明代朱元璋宮廷內之凱旋慶功樂舞。嘉靖年間在宮廷廣泛流傳,明神宗萬歷21年(1593),宦官梁梅(又名梁忠)告老還鄉帶到民間,向故里乾縣大王鎮梁、吳、司、曹四大家族傳授,分布以乾縣王村鎮為中心輻射關中大地,世代相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鼓壁周圍繪有“蛟龍”圖案,擊鼓時圍繞鼓跳躍旋轉,如同蛟龍騰空而躍,故名“蛟龍轉鼓”。蛟龍轉鼓氣勢恢宏,體現了關中西部人民的精神風貌和鄉土文化。
蛟龍轉鼓演奏的曲牌有《十樣景》、《風攪雪》、《長流水》等。蛟龍轉鼓是大型廣場與舞臺表演的鼓舞藝術,樂器有鼓、鑼、鈸、號等,表演者頭飾金冠,臉戴面具,身穿宮廷古裝,足蹬馬靴,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轉鼓”。表演“座鼓”時,鼓只敲打而不轉舞。鼓在前邊排成行,鑼插其間,鐃鈸置后,號手兩邊,鼓只敲而不轉,一般是打擊樂的演奏表演。
表演“轉鼓”,場面變形,指揮者居中,號手站立兩旁,多面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舉棰亮鈸,東蹦西跳,左旋右轉。其中有一鼓高放在圈內的桌子上,起指揮者的作用。鑼、鐃鈸呈弧形站在后呈弧形站在后排,馬號在兩側。馬號是間斷使用,一般是在開始、結尾和在表演到熱火處時吹奏,以增加氣氛和色彩。
《蛟龍轉鼓》的擊鼓者即主要表演者,他們在雄壯有力的打擊樂聲中,邊擊邊舞,并隨著鼓急促的節奏,跳著歡快的舞步,繞圈急行,時而擊梆,時而兩槌相擊,并做著騰跳旋轉等舞蹈動作,其形象猶如蛟龍出水,氣勢磅礴,可稱“舞步一絕”。伴奏人員兩袖挽起,高舉鑼、鐃鈸,緊密配合著擊鼓表演。鼓形位置的排列變化有“梅花形”、“一字陣”、“月牙形”、“五角星”等。
《蛟龍轉鼓》樂舞共分為三段,首先長號引鳴,好似龍吟虎嘯,隨后鑼鼓鐃鈸響應,猶如蛟龍探頭,慢慢露出水面,音樂徐徐而節奏自如,稱為“蛟龍出海”或“蛟龍探頭”;第二段,為全樂舞的高潮,表演者按照快速度的節奏,帶著急驟的舞蹈動作猛烈擊鼓,這時鐃鈸和鼓槌上下翻飛,舞者不斷地騰躍旋轉,整個樂舞宛如一條蛟龍在翻騰,故名“蛟龍翻背”;第三段,樂舞經過一段快節奏后,隨著馬號的長嘯結束,稱為“蛟龍擺尾”(或稱“暗龍入宮”)。
全樂舞的演奏可以連續的和反復交替的表演。蛟龍轉鼓跳躍動作很多,有平擊鼓、高跳擊鼓、鯉魚翻身、鳳凰展翅等。節奏復雜變化無常,低回處如破浪出水的蓮花,急舞時如風中飛舞的雪花。正因為它起伏跌宕緊張激烈,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陽剛豪邁和矯健英武的男子表演風格。
所以,有人說:蛟龍轉鼓的最大特征是鑼鼓聲韻鏗鏘有力,表演場面氣勢磅礴,秦鼓風韻剽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聽到震憾心弦的鼓樂聲,又可以看到騰躍旋轉、英姿颯爽的舞蹈動作,體現了關中人民的精神風貌、中國鼓文化的磅礴氣勢和秦人秦鼓的剽悍風韻。
《蛟龍轉鼓》除具有“鼓舞”的一般表演特點外,它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藝術特征,主要突出“跳”和“轉”兩個字。 跳:有原地跳與易地跳之分。在急促跳躍過程中,又分單腿跳和雙腿跳兩種動作。 轉:有“自轉”和“公轉”之分。在表演中,舞者除本身旋轉外,同時又按鼓形排列的圓圈而繞著“公轉”旋轉的舞蹈動作。
據大王鎮梁姓家譜上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青年農民梁思明,不堪忍受戰爭和生活困苦,只身從河南省固始縣老家逃難來到大王鎮,娶當地楊姓女子為妻,在這里安家落戶,成為該地梁姓第一代始祖(現巳二十三年代)。梁氏第七代時出了一個在朝為御馬太監的后生名叫梁忠,字百原,后人稱梁梅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選入宮廷,1552年被升為御馬太監,成為嘉靖身邊一位很有權勢的宦官,號稱“八千歲“。神宗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年逾古稀,便告老還鄉。在朝五十一年,深得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皇帝的恩寵。梁忠喜愛音樂舞蹈,回鄉時把宮廷的《凱旋鼓》帶回家鄉,并在鼓壁上包飾有“蛟龍”圖紋,表示對明王朝的感恩戴德之情。經過他的教導和傳授,《蛟龍轉鼓》在民間生根、開花,同時又經過歷代藝人的繼承和發展,成為當地最受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
《蛟龍轉鼓》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形成的,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產物。由于它節奏緊張、熱烈,動作優美舒展,壯觀的場面,精彩的表演,給人以振奮的氣魂和感強的力量。《蛟龍轉鼓》這支民間舞鼓之花,根植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中,在廣大群眾的辛勤培育下,長期繁衍生息,使宏觀世界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傳統性和藝術性,可以稱其為我國鼓樂和舞蹈藝術相結合的一種民間鼓舞藝術,是民間百花園中一朵色澤艷麗、形式獨特的藝術奇葩。
蛟龍轉鼓沒有腳本樂譜,舞蹈、曲牌、鼓點僅靠藝人們的口述或記憶流傳至今,在流傳的過程中藝人們不斷加工、整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強大的藝術魅力。它與民俗活動的關系更為密切。具體表現在:《蛟龍轉鼓》一開始,總是先到廟宇寺院拜神,主要以敬關帝、菩薩為主,然后再是土地、龍王、娘娘神等,以祈神保佑,表達了群眾渴望免除自然災害,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愿望。這種鮮明的祭祀性特點,吸引著廣大群眾參加。這就不難看出它與群眾的民俗心理活動相互依附和緣衍關系,是當地人民群眾思想信仰和傳統習慣的集中反映.
吳彥杰(1940—2010),乾縣王村人。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乾州蛟龍轉鼓傳承人、乾縣王村蛟龍轉鼓協會副會長。
1954年師從鼓舞藝人梁登月(1924-1989)學習了蛟龍轉鼓的擊鼓表演藝術。從藝五十余載,他的表演動作干練,技藝精湛,曾被《咸陽日報·社會視點》B版“民生萬象”等多家媒體報道。
吳彥杰去世時,很多人紛紛前往送別這位為蛟龍轉鼓奉獻了一生的老人,陜西省民間藝術促進會副會長雷達更為他寫下了這樣的挽聯:“終生戀鼓藝,非遺護衛人?!?/span>
吳創奇,1967年出生,乾縣王村人。乾州蛟龍轉鼓協會會長,2012年被陜西省文化廳命名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乾州蛟龍轉鼓傳承人。他自小熱愛鼓舞藝術,16歲從藝至今,師承吳彥杰、梁生云等鼓舞老藝人,先后參加省內外各種大型鑼鼓表演活動100多場次,多次參加省市鑼鼓行業技藝交流,并獲得多項大獎,在同行業頗具影響。
司東軍:1939年3月9日生于乾縣大王村。1953年司先生師從吳世友,系統學習了擊鼓、鐃、鑼和鼓舞指揮藝術表演技藝。1971年元月12日在乾縣交通局參加工作,因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作為一名公路養護工人的司東軍,一生癡迷蛟龍轉鼓藝術。
1998年春節期間,看到參加轉鼓表演的人越來越少,他與幾位老藝人一起在簡陋的農家小院里展開了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行動,擔任乾州蛟龍轉鼓藝術指導、指揮。因為熱愛文藝事業,所以退休之后的司東軍,在縣文化館的幫助下,帶著自己的滿腔熱情,本著傳承文化遺產、灑播精神文化的目的,自己勤學苦練,較全面地掌握了鑼鼓指揮的要領,成為乾縣轉龍轉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靈魂人物之一,在重大文化活動中閃亮登場。
與此同時,司東軍和其他老藝人一起嚴格要求隊員,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傳承技藝。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種流傳了400余年的明代鼓舞浴火重生。2010年9月3日﹙陰歷7月25日﹚司東軍因患腦溢血,經多方搶救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令人感到可喜的是,近年來,在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王村鎮中心完小和老藝人們聯手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保護和傳承。
民間老藝人也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不斷的學習、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蛟龍轉鼓這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我們有理由相信,蛟龍轉鼓的明天必將更加光輝燦爛。
文章所采用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本文參閱梁挺先生及縣文體局部分文章,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