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德太子墓
乾州蕞娃
懿德太子墓是唐中宗李顯長子李重潤(682—701)之墓,位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的東南隅,乾縣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城關(guān)街道邀駕宮村韓家堡北面,是乾陵陪葬墓之一。
關(guān)于他的死因,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武后信譖而怒杖殺。大足元年(701年)八月,當時張易之兄弟得幸于武則天,李重潤遭人誣陷構(gòu)罪,說李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議論張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內(nèi)宮。武則天得知后大怒,于九月初三日,將三人杖擊而死(一說逼迫自殺) ,李重潤死時年僅十九歲。
李重潤風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于非罪,大為當時人們所悼惜。唐中宗即位后,追贈皇太子,謚號懿德,陪葬乾陵,并聘國子監(jiān)丞裴粹亡女為冥婚,與李重潤合葬。
二、考古挖掘經(jīng)過及墓室結(jié)構(gòu)
懿德太子墓的發(fā)掘工作于1971年7月2日開始,至1972年2月2日結(jié)束。懿德太子墓“號墓為陵”,因此,從墓葬的形制、規(guī)模和隨葬品來看,是陜西境內(nèi)發(fā)掘唐墓中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屬于帝王級別的墓葬。
懿德太子墓可分為地面和地下兩個部分。地面上的封土堆南北長56.7米、東西寬55米、高17.92米。整個陵園南北長256.5米,東西寬214米。陵園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闕一對。闕南有石獅一對,石人二對(一對只殘留底座),石華表一對(已殘,倒塌后埋入地下)。在土闕以北地段內(nèi)當?shù)厣鐔T曾發(fā)現(xiàn)過大量的唐代長方磚、瓦片和壁畫殘片,推斷此處當年建有房屋,應(yīng)該是獻殿遺址。
墓道:南北水平長26.3米,呈斜坡形,由南到北成28度斜坡,寬3.9米,全部用紅色土夯筑而成。
過洞: 6個,為券頂土洞,高3.15米、 長3.72米、寬2.44米。下部用土夯筑,上部用長方磚砌成,一層平臥,一層立磚,其中有一一層土坯。
天井:7個。各個天井深淺,長寬不等。第五天井深達15米、長2.85米、寬3.75米,第一天井深8.5米。天井構(gòu)筑后全部用土夯實。
小龕:8個。土洞,四角攢尖頂,長寬各1.8米。在小龕內(nèi),分別排列儀仗俑和各類生活用具等明器。
甬道: 分為前、后甬道。前甬道長20.30米、寬1.60米、高2.39米;后甬道長8.45米、寬1.68米、高2.29米。全部用磚砌成,砌筑的方法為一平一立。然后由東西兩邊起券。前甬道上部有天井兩個。在前面道西邊發(fā)現(xiàn)盜洞一個,長0.60米,寬0.40米。
墓室:分為前、后室兩部分,采用明拱的方法。全部用磚砌成。前墓室長4.45米、寬4.54米、 高6.3米;后墓室長5米、寬5.3米、高7.1米。墓室東、西壁略呈弧形,頂部為穹窿頂,且懸有掛油燈的鐵鉤一個。在后墓室西部放置大型石槨一具,整個石槨由34塊石板構(gòu)成,長3.75米、寬3米、高1.87米,頂為廡殿式,刻出脊瓦、滴水、勾頭。
石槨內(nèi)尚殘存二副人骨架,從遺存的骨架位置判斷,頭北、腳南。骨架零亂,其中男左肱骨、左右股骨、盆骨及女左右肱骨,左右橈骨比較完整。經(jīng)鑒定:在男骨盆上有一條明顯的骨骺線,斷定其年令不超過20歲,與文獻記載懿德太子卒年僅19歲基本相符。
三、出土文物
該墓規(guī)模宏大,隨葬品豐富, 壁畫比較完整。出土的各類文物1000余件。其出土的主要文物包括:
(一)哀冊。共11片(殘)。大理石質(zhì)。系歐體字,陰刻。填金。殘存的哀冊文是:“太子重”“高居”“方春”“來裔今”“存”“朱互阝而”“終”“居”“月甲戍朔廿”等。其中有一片字跡模糊不清。
(二)壁畫。比較完整的有40幅,分別繪在墓道、過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內(nèi)。重點介紹以下四幅圖:
《闕樓儀仗圖》:墓道入口處為著盔甲、穿戰(zhàn)袍的儀仗隊行列。在儀仗隊后面墓道東、西壁分別畫青龍、白虎,和以山為背景的城墻、闕樓。在唐代,無論官職大小,他們上朝覲見皇帝時走到皇宮前的一處樓臺前,都要駐足而思,想一想自己給皇帝的奏章中是否有缺(同“闕”)失,這處樓臺就是“闕樓”。“闕”同“缺”,闕樓是一道沒有門扇的大門。闕樓分為三出闕、雙出闕和單出闕。三出闕屬于帝王級別,雙出闕是皇室王侯(但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遺跡),而單出闕是太子、公主級別。懿德太子墓出土壁畫的是三出闕,前邊一個母闕,后邊兩個子闕,因此也叫“子母闕”,屬帝王規(guī)格,是非常精彩的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寫實作品。
2017年12月3日晚,大型國寶探秘類節(jié)目《國家寶藏》在央視三套正式開播,陜西歷史博物館選送的三件國寶,其中就包括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
《馴豹圖》:第一過洞兩側(cè),畫面描繪了8位馴養(yǎng)師。右手持一馴豹工具,左手各牽一行走的獵豹。經(jīng)考證它屬于印度獵豹,至今在我國國內(nèi)已經(jīng)失傳。畫面中的這些獵豹是被人牽著行走,反映了唐代馴養(yǎng)虎豹這一事實。唐代把馴獸,頂碗作為當時雜技的主要項目,這些雜技大多數(shù)在宮廷演出,是供皇帝和達官貴人觀看的節(jié)目。
《宮女圖》:前墓室四周墻壁繪有《宮女圖》,再現(xiàn)了太子生前的生活場景。壁畫中人物的穿著打扮向我們滲透出唐代人大膽、開放、熱烈的思想。她們的發(fā)髻,有高髻、螺髻和雙髻。高髻,是長者的形象;螺髻,是結(jié)婚后不久少夫人的形象;雙髻,是青春少女的形象。
后室東壁壁畫較完整,為宮廷的伎樂、供奉等。東壁南邊西一組宮女。帶頭的一人手捧果盤,其余八人分兩隊四排,每排各二人,第二排有一人手執(zhí)箜篌,第三排有一人手持琴,第四排有一人懷抱琵琶。
后室頂部象征銀河系,東面畫金烏、西面畫蟾蜍,頂部畫滿天星斗。
(三) 俑類。包括陶俑(貼金鎧甲男騎俑、奏樂男騎俑、小冠男騎俑、虎頭風帽男立俑)和三彩俑(三彩釉陶馬、三彩釉陶男騎馬武士俑和三彩釉陶男騎馬俑)。東一龕計59件,西一龕119件,東二龕112件,西二龕195件,東三龕227件,西三龕193件。
(四)生活用具。東邊第四龕和西邊第四龕放置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具,被盜墓人拋在前甬道內(nèi),大部分器物已殘破。包括三彩釉陶器和陶器。
(五)金、銅,鐵器。金器8件,銅鎏金馬飾19件。鐵馬鐙5件。
四、歷史意義
懿德太子墓是我省首次發(fā)掘的“號墓為陵”的太子墓。大量的殉葬品和精美的壁畫為研究唐代有關(guān)文物以及皇室埋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懿德太子墓的這批壁畫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四十幅大型壁畫,琳瑯滿目,猶如一座唐代地下繪畫展覽室。這是陜西唐墓壁畫的一次重要發(fā)現(xiàn),它比起西安郊區(qū)和咸陽底張灣的唐墓壁畫都要精美。壁畫篇幅大,布局嚴謹,內(nèi)容上出現(xiàn)了新的題材。如馴豹等。在著色方面,比較熱練地運用石膏、石綠、石黃、銀朱、大紅、深紅,金箔,紫等顏色,著色比西安、咸陽等地的唐墓壁畫更多樣化,這四十幅壁畫中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墓道東西兩壁所畫闕樓和城墻。闕樓比較突出的特點是:(1)四個闕樓并列。(2)墩臺華麗,樓身平面布局面闊三間,一間帯回廊。(3)平座帶柱子,欄桿的接點貼金。(4)翼角翹起,出檐遠,斗拱比例大。這幅闕樓和城墻壁畫為研究唐代的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石槨內(nèi)外的石刻線畫很細致。具有唐代線刻畫剛勁、明快的符點,尤其是唐代宮女的線刻畫是不可名好多得的精品。
各類殉葬物亦有堪注意者。如懿德太子玉質(zhì)哀冊。古化陵墓均用竹策。至隋似仍舊。過去在論述唐代始用玉策時,據(jù)《舊五代史·禮治》中“唐初悉用祝版,唯陵廟用玉冊”一語來推斷。神龍二年的懿德太子哀冊的發(fā)現(xiàn)則肯定了這種推論的正確,并補充了“兩唐書”對哀、贈冊制度記載的闕佚。
再如貼金彩繪甲馬俑的發(fā)現(xiàn),亦值得重視。從實物角度考察,昭通東晉霍承嗣墓壁畫中已見甲馬,北朝的甲馬出土較多,南朝的鄧縣畫像磚亦有甲馬,在壁畫中也曾發(fā)現(xiàn)西魏等代的甲馬圖樣,傳世的宋畫中的甲馬馬亦多見,惟唐代的甲馬未見實物。因此,懿德太子墓的貼金彩繪甲馬俑彌補了這一缺憾。更重要的是,這甲馬俑乃皇帝的大駕鹵簿中組成部分之一。《新庸書·儀衛(wèi)志》在皇帝乘輿出行的儀衛(wèi)中,有“左右驍衛(wèi)郎將各一人,各領(lǐng)翊衛(wèi)二十八人,甲騎具裝,執(zhí)副仗稍,居散手衛(wèi)外”的記載,懿德太子墓的甲馬俑則可能象征左右驍衛(wèi)郎將率領(lǐng)下的翊衛(wèi)甲騎。以此推知,懿德墓內(nèi)各類俑大約均與皇帝儀衛(wèi)有關(guān)。
關(guān)于懿德太子墓的建造,文獻沒有記載,但是從同一時期的幾個大墓的修筑經(jīng)過,可以看出唐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如何殘酷地壓迫和剝削農(nóng)民。《舊唐書·李義府傳》載:“義府尋請改葬其祖父,營墓永康陵側(cè),三原令李孝節(jié)私課丁夫車牛為其載土筑墓,晝夜不息,于是高陵、櫟陽、富平、云陽、華原、同官,涇陽等七縣以孝節(jié)之故,懼不得已,悉課丁車赴役。高陵張敬業(yè)恭勤怯懦,不堪其勞,死于作所。王公已下,爭致贈遺,其羽儀導從擺輸輶輶器服,并窮極奢侈;又會葬車馬,祖莫供帳,自灞橋?qū)儆谌呤镩g相繼不絕。武德已來王公葬送之盛,未始有也。”懿德太子地位比李義府高, 其墳?zāi)箲?yīng)比李義府祖父墳?zāi)挂螅拗@樣的陵墓究競要揮霍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便可想而知了。
注解:
①步搖:中國漢民族傳統(tǒng)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制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鈿相混雜,簪于發(fā)上,材料主要有金、銀、玉、瑪瑙等。除了裝點頭部外,也是對佩戴者姿態(tài)的一種規(guī)范與約束。
②軺車[yáo chē] 一馬駕之輕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