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微信終究也還是騰訊的,張小龍也是。
2000年的張小龍被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描述成“悲情人物”,因為張小龍的
FoxMail
是免費的,而越來越有名氣的他并不知道如何去商業化這個產品,也就是掙不著錢。周鴻祎早在98年見到張小龍時就批評張小龍,你要加廣告啊,要盈利。而張小龍從不以為意,只要有情懷和用戶,其他的都無所謂。周鴻祎后來也很疑惑,這樣的人怎么就做出微信了呢?
那時候的
Foxmail
如日中天,騰訊也不過剛剛十萬用戶,Foxmail就已經200萬用戶了。就在人民日報這篇文章發布的一個月后,張小龍選擇了把Foxmail以1200萬的價格賣給了一個叫“博大國際互聯網”的公司,然后自己買了輛車去了西藏。再五年之后,博大走下坡路,
Foxmail
連同張小龍被打包賣給了騰訊。再之后就有了微信,和被神化的張小龍。
2010年時的馬化騰(Pony)正在如何移動化上迷茫,在廣研主管QQ郵箱的張小龍有天看到了一款叫Kik的App,他覺得這種新興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IM會對QQ產生威脅,于是給Pony寫了封郵件,而Pony很快回復了他,微信就這么開始了。
而當時張小龍不知道的是,作為Pony “革自己的命” 的一部分,還有另外兩個團隊也在做微信,而且名字都相同。在張小龍先做出來并發布后,同樣在做的無線事業部的人很懊惱,但也沒辦法只好改名字叫Q信了。
在微信1.0到2.0的過程,用戶其實沒有爆發式增長,2.0的語音功能也只是讓微信續了一條命而已。當時的早一個月推出的米聊也早微信一個月推出了語音功能,兩者用戶基數差不多,都差不多在500萬左右,不分伯仲。而市場上同類產品多得數不清。
讓微信甩開對手的就是在接下來的2.5-3.0版本。加入了搖一搖,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的微信爆發了。這些功能抓的都是陌生人社交的痛點。
而張小龍可能也沒想到的是這波爆發會這么的徹底,當時張小龍和Harvey、Justin(當時微信開發團隊的成員)一起吃飯,聊到國外有一款叫bump的產品,通過搖手機交換名片等信息,限于熟人,很小眾。幾個人后來想到為什么不能直接搖一下手機,干脆不要停留在熟人,陌生人也可以搖到呢,那不就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了么。于是搖一搖就這樣一拍即合出來了。
其實這個痛點在QQ剛誕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在QQ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馬化騰和其他幾個創始人都要扮成女孩子去和別人聊天,這也是陌生人社交。人們的好奇心是無限的,尤其是對異性陌生人的好奇心。
當QQ綁定了你所有熟人的社交關系而太過于龐大的時候,人們是需要一個全新的身份來重新洗牌自己的社交關系鏈的。微信恰巧在這個時候承載了這個功能。就像你在“撩妹”的時候,與其申請個新的QQ為何不試下微信呢?
這個版本的微信就像上了秋明山的86,一個億的用戶已經把像阿木一樣的對手甩的尾氣都看不到了。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的iOS版發布,朋友圈的入口打開了微信社交化平臺的進程。
當你在微信以新身份形象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這時候需要一個平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觀點,就像QQ空間一樣,但是又不需要空間的開放性。因此朋友圈的私密性,能更方便簡捷地維系自己建立起的社交關系,并對其產生依賴性(刷存在感和獲取好友最新動態)。
就像早期的空間一樣,朋友圈很好的增加了用戶的黏度。而隨后的版本把QQ的視頻聊天功能也搬到了微信上。
終于在而后的7月,微信推出了網頁版,觸角伸到了QQ最開始的地盤。這個月,張小龍在騰訊內部做了8個小時20分鐘的演講,178頁PPT,他聊哲學、聊產品、聊人性,沒有人能打斷他。
張小龍一戰封神。
次年1月,微信用戶突破了3個億。終于沒有人能威脅到微信了。
微信在14年升級為獨立的事業群,而張小龍要面對和當年面對
Foxmail
一樣的一件事——商業化。獨立事業群的成立也標志著以Pony和Martin為首的高層將商業化交給了張小龍。再也不想把自己的產品交出去的張小龍終于從Foxmail的烏托邦走了出來,大概他想的是:既然商業化不可逃避,那就由自己來完成吧。走上第一線的張小龍,終于還是踏上了馬化騰走過的那條路。
承載了騰訊轉型的理想的微信不可避免的要開放越來越多的接口,整合金融、電商、O2O、游戲入口、廣告、內容......,使得微信最終形成騰訊QQ之外的另一個完整生態。
當你再回過頭看看馬化騰帶領QQ走過的路,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
而張小龍不同的是,他盡量在減少這些商業化對自己產品造成的影響,甚至在內部有項目排隊等著接入時,張小龍也要要求先跑一個半月的數據再篩選決定。
對于產品,張小龍的烏托邦還是在的,而這個烏托邦能存在多久,就要看被神話的張小龍能否在龐大復雜的商業利益版圖里縱橫捭闔了。
而套路相同的微信,終究是要和QQ殊途同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