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潛家族先祖世系的分析考證桐城 吳業(yè)申
【摘要】本文從《四庫全書》和公開宗譜的信息中,查找分析宣城狀元宰相吳潛家族先祖的世系來源,考證古代部分家譜中存在的錯誤原因,給出“來蘇吳氏”是研究吳潛家族世系的正確途徑,得出較為可靠的世系記載結論。【關鍵字】狀元宰相 吳潛 吳佐 吳孟修 來蘇吳氏 涇縣石匱吳氏宗譜 世系宋朝的吳潛(1195—1262年),字毅夫,今宣城市人,集狀元、宰相名實于一身,一代名相,文韜武略出眾,不僅是民族英雄,還是水利專家、經(jīng)濟專家和著名詞人,由于他所生活的年代在宋朝晚期,當時中國南方進入了長期的戰(zhàn)亂,后來元朝時期宣城的吳潛府弟被毀,明朝時期這一片又是朱元璋、陳友諒對壘、拉鋸的主要戰(zhàn)場,清初又經(jīng)歷戰(zhàn)火,天平天國時期更是對宣城歷史文化毀滅性的沖擊,所以吳潛的家族資料絕大多數(shù)保存不完整。筆者是吳氏后人,為弘揚歷史文化,傳承優(yōu)良家風,長期關注吳潛的材料收集,針對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一些不完善或者不正確的資料、令讀者莫衷一是的信息,在此特別予以澄清,并以矛盾線索為脈絡,以公開資料為書證,從宗譜的角度,分析考證宣城這一支吳氏的上下傳承,指出部分歷史記載和網(wǎng)絡流傳的訛誤,供讀者參考指正。
為避免引發(fā)爭議,以下圖片均來源于公開資料。
一、來蘇吳氏《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中有一篇吳潛的《吾吳氏宗譜跋》,列于《履齋遺集》,全文如下:
“維吳氏系昉于周泰伯,故潛之祖府君佐,為姑蘇人,漢番君吳文王芮之裔胄也,當后唐中世,睹 國政不綱,念蘇為湖海之沖,且多盜,乃徙其族,自蘇之宣,卜筑于郡東南,距城六十里許母夫人皇甫氏墓所之白馬山,人號其鄉(xiāng)曰“來蘇”,言自蘇而來也。于時有曰少微者,徙歙之新安;曰毗陵者,徙廬江鎮(zhèn)之姥山;佐之后又有曰好問者,徙洪之瑞陽。姑蘇之族始散蔓于天下矣,但世系遼遠,難以詮次,《傳》曰: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況同所自出乎?敬跋之,而歸諸譜。”
此文在宣城的吳氏家譜記載中,多有引用,如宛陵吳氏譜“好問”記作“待問”,待問有遷往江西臨川有記載,而“洪”“瑞陽”是宋朝地名。有記載稱吳潛的高祖吳奭,字知問,其長兄吳丞,字好問,二兄吳定,字能問,三兄吳輿,字待問。這種不一致,不影響本文的分析考證。
文中,吳潛指出最重要的一點,本支吳氏稱“來蘇吳氏”;二是先祖吳佐徙郡城東南邊的白馬山,未提及宣城許多家譜所稱的始遷一世祖“孟修公”;三是厘清了來蘇吳氏與左臺吳氏、姥山吳氏、瑞陽吳氏,姑蘇時期屬同源,而非一支;四是吳潛作本《跋》之前,借閱了與家族可能有關的吳氏諸譜。
吳潛是宣城來蘇吳氏后人,沒有疑議。吳潛本人參與修譜,也是事實。
X(宣城市涇縣石匱吳氏譜展開圖)
筆者通過多方聯(lián)系,了解到,自稱宣城來蘇吳氏后人仍然有生活在這一片地域,并稱是吳姓始祖吳泰伯110世左右的后代,此支稱在此生活42代以上,但尋訪古譜的工作,一直無果。
幸運的是,我們找到宣城市范圍內(nèi)涇縣的一支吳氏宗譜,以地為名,稱“石匱吳氏”,他們家族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修譜,是來蘇吳氏的一個分支、吳潛家族后人。《石匱吳氏宗譜》的序言中記載,卷首《吳氏宗譜舊編·宋許國公復修源流世譜》是吳潛、吳璞父子親修家譜的手抄副本。經(jīng)對比,此譜對吳潛之前的世系記載比較完整,相比同宗的吳府吳氏、白馬山、宣城城南、水東鎮(zhèn)、茭筍塘吳氏各譜,因其獨特性,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吳潛《跋》文與其他作品被記入《四庫》,理應是后世的官方或權威收集,吳潛被害時,家資物品全部被沒收了,吳潛的晚年及其下一代生活的時代,處于戰(zhàn)亂時期,沒有印制的家譜出現(xiàn),明清時期的家譜,出現(xiàn)此《跋》,多數(shù)是抄錄,不可能是吳潛家人收藏的原稿。石匱《宋許國公復修源流世譜》前有吳潛所寫的序文,后有《四庫》收集的《跋》文,直接證實了吳潛公親自參與修譜的事實,同時文末記載歸還各家吳氏諸譜,就是調(diào)查了周邊各支吳氏,閱讀了諸譜,理清了關系。《石匱吳氏宗譜》沒有收集《跋》文,譜、跋分開,恰恰從側面說明吳潛修《宋許國公復修源流世譜》的真實性,也是本譜沒有在世面流傳的原因。
下文中,我們將對其進行對照分析,簡單討論,并找出世系線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