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健驥
如大爺、大媽、大叔、大嬸、大哥、大嫂、大姐等,這樣稱呼既顯得親切,還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
上述這些稱呼,都是對自家親屬的稱謂,除了“大叔”“大嬸”這兩個,因為自家是沒有“大叔”“大嬸”的。“叔”是對自己父親的弟弟的稱謂,“嬸”是對叔叔妻子的稱謂。對父親的兄長,叫“大爺”(“二大爺”“三大爺”等),對他們的妻子,叫“大媽”(“二大媽”“三大媽”等),所以自家只能有“二叔”“二嬸”“三叔”“三嬸”等。
那么“大叔”“大嬸”是怎么叫出來的?以大叔為例,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用于陌生人。比如向一位陌生人問路時,估計他比自己的父親年齡小,就稱呼他“大叔”。當然根據具體情況還可稱對方為“大爺”“大媽”“大哥”“大嫂”(估計對方已婚)“大姐”(估計對方未婚)等。在這里,要用表示排行第一的“大”,這是為了體現對對方的尊重。
另一種情況是用于鄰居(特別同院的鄰居)、父親的同事、朋友等熟人。比如鄰居比自己的父親年齡小,又不知道他在家中的排行,就叫“大叔”。對父親的同事、朋友也這樣用。
既然是熟人,應該知道名姓,對他們使用親屬稱謂時,通常會加上姓;若是對父親的女同事,則稱“大姑”。如果知道對方在家中的排行,一般要加上,如“王二大爺”“高大媽”等。
伴隨社會生活的演變,這種用親屬稱謂稱呼非親屬的現象已經有所淡化,也有所簡化。最先進入社會生活的是“叔叔”“阿姨”,約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流行了。在北方的親屬稱謂里,沒有用前綴“阿”的,所以我們可以推斷,“阿姨”是大量南方人遷入北京后帶過來的。
如今,年輕人對外人(陌生人、父輩的同事、朋友等)的稱謂似乎只限于“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這幾個,這樣一來,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且舉二端:
其一,對夫妻倆叫“叔叔”“阿姨”,從稱謂看,模糊了他們的夫妻關系。在街上聽人叫“張叔叔”“李阿姨”,不知內情的人,肯定鬧不清這二位是不是兩口子。再者,按理說,對“叔叔”的妻子應該叫“嬸兒”,稱他們“叔叔”“阿姨”就令人生奇:“叔叔”和“阿姨”怎么成了一家人?不過對這種約定俗成的事情,不能太較真兒,但一細琢磨,也挺有趣。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樣稱“張叔叔”“李阿姨”也有好處,那就是符合女子婚后不從夫姓的新習俗,有男女平等的意味。要是按老規矩叫“叔叔”“張嬸兒”,這“張嬸兒”在無形中就從了夫姓了。可能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1949年以前新派的家庭,有女子婚后把夫姓加在自己姓名之前的做法,這種做法現在在港澳臺、在海外華僑華人中還很普遍。這樣做的好處是女子婚后既保留了自己的姓名,又能看出其夫家的姓氏,很容易知道誰跟誰是一家子。
其二,是“叔叔”“阿姨”使用泛化引起的有趣現象。比如家里的小時工、保姆等對男女主人多稱“叔叔”“阿姨”;同時,“阿姨”也成了小時工、保姆等職業的代稱。這樣一泛化,就出現了家里的女主人和小時工、保姆之間互稱“阿姨”的有趣現象,如:
女主人說:“阿姨來啦?”
小時工說:“阿姨,我今天干什么活兒?”
這兩個“阿姨”到底指誰,要從上下文去推測了。
除了“叔叔”“阿姨”,職場里年輕同事之間互稱“哥”“姐”“弟”“妹”時興起來,也是用親屬稱謂稱呼非親屬這種現象在淡化、簡化后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