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視頻傳送門:「大小馬聊科技44(上)」
話題1、SpaceX 又破記錄,到底強在哪?
話題2、特斯拉股價大跌,馬斯克出啥問題?
話題3、世界奇葩博物館到底有啥用?
大小馬聊科技,用毒辣視角,聊科技熱點。
每周聊3個科技熱點,我是小蛋泥,我是大衛,我是電動 Emma。
我們先聊第一個話題, SpaceX 又破記錄,到底強在哪?我們之前聊過幾次 SpaceX,但是說實話,它播放量跟我們預期還是挺有差距的。不過大衛最近也是特別堅持,還要聊一集 SpaceX。
首先是馬斯克在 21 年的時候,他就說 22 年是要完成 50 次的發射,實際上全年已經截止到 31 號已經完成 61 次,而且無一例外都是成功了,當然除了有一次是 delay 了。
第二個我比較想要聊的點就是它有單顆火箭是連續 15 次回收發射成功,也是破了它之前的記錄的。還有一個點就是它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有三顆火箭是在 33 個小時之內連續發射的,也就相當于十個小時左右就發射一枚,是破了人類的發射記錄的。所以我覺得這個話題是挺值得聊的。
剛才大衛也說了破各種記錄,我們對比一下數字。比如大衛提到的 2022 全年發射的總共 61 次,相比于再往前一年, 2021 年他們是發了 32 次,數字差不多就翻了一倍。
我也對比了一下中國航天 2022 年總共的發射次數,新聞稿上也是超過了 60 次。所以我們對比一下整個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其實是跟 SpaceX 是差不多的。我覺得確實 SpaceX 還是很牛的。
另外它也發展了新業務,我們都知道它之前就有星鏈,在 22 年在 45 個國家都可以用了。最騷的呢,它不是在俄烏戰爭的時候支持了一把烏克蘭,把星鏈供烏克蘭用。據說俄羅斯是一直想要干擾它的信號的,但是怎么干擾都沒干擾成功。所以這個反而給了 SpaceX 一個新活。
給你講一個不是段子的段子,就是俄烏戰爭。你看 SpaceX 提供了這套民用的互聯網接入系統,就是四大寶,另外三大寶都是中國提供的,一個是大疆無人機,一個是超強充電寶,像電小二和正浩EcoFlow這種巨型充電寶。還有一個是移動的太陽能發電板。
就有一張照片,回頭我貼給大家。一個烏克蘭特種兵,這四個集齊了在那,就是一個 SpaceX 的天線,接上國產的電小二,再接上國產的太陽能板,那邊一個大疆無人機,你就想多搞笑。
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國家一目了然。 SpaceX 這次給烏克蘭供了星鏈就來新活了,因為美軍的衛星就覺得應該給 SpaceX 來做,他們這種防干擾能力那么強,所以他們也來了新活,就給他們一個叫做Starshield,星盾的新項目。
是的,上個月才發布的業務。我還專門搜了一下,我們現在不是在阿聯酋,我看 Starlink 在這邊也是開放可以用的。我還專門去 App Store 下了一個他們 APP,想試一試他們效果怎么樣。我看已經有超過 100 萬的用戶了。 Starlink 網絡推出不到兩年時間,這個數字還是很厲害的。
回到火箭本身,全年 61 次發射,一年 52 周,它真的是平均不到一周發射一次。作為單一的一個公司來說,也應該是地表最強了。因為像美國航空航天局也好,歐洲航空航天局也好,它之前的發射實際上不是同一個公司完成的。
比如美國有SLS,還有其他的外包公司,歐洲有阿麗亞娜火箭等等。 61 次是單個公司完成的,其中應該是 59 次,都是獵鷹 9 號, Falcon 9,其他兩個是 Falcon Heavy。作為單一的一個火箭,能一次不出錯,我覺得這種水平也是非常值得驚訝的。
你這么一算,我感覺自愧不如。不到一周發射一次,更新數量比我們大小馬還多啊。
就是啊。
哈哈哈,不能這么比。我記得馬斯克跟 Khan Academy 的創始人有一個訪談, Khan Academy 創始人問他你明年的目標是什么?馬斯克當時說要回收火箭。Khan說:完了,我們明年的目標就是把網站更新。所以跟他比都沒法比。
我們上集不是還在說:每周更新一集還很累,人家不到一周發射一次火箭,我們還是要努力啊。
最高紀錄是 33 個小時之內并排發射三枚,真的是人類記錄。發導彈也沒有這么發的。
我覺得我們還是給大家稍微科普一下 SpaceX 的這些業務,我覺得大家可能知道的比較多的就是它的火箭回收業務,它的主力的火箭叫Falcon 9。我還專門查了一下 SpaceX ,它現在的業務總共分成八大塊,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一個就是 Falcon 9,剛才我們聊的就是它的火箭發射主力軍。
第二個業務就是它的 Falcon Heavy,相當于有三個火箭組到一起這種感覺的,重型火箭,推力也要更大。
第三個是它的 Dragon,叫龍飛船。
我們工作室還有一個 3D 打印的它的龍飛船。我記得有一次我把打印的龍飛船帶到了頭條的一個媒體溝通會上,我本來以為可以讓大家看到驚喜一下,結果我拿出來大家完全沒反應,不知道這玩意是啥。正好我們也在節目里跟大家一會仔細講一下。
Dragon 龍飛船也是帶著四個宇航員就上天的,我感覺這種東西,你要是特別硬核的特斯拉或者 SpaceX 的粉絲,你知道就比如跟著 Dragon 龍飛船一起上太空的玻璃片的小龍的玩具對吧?這個也是比較代表性的一個東西。
第四塊業務其實是它的 Starship,就是它的星艦。
其實這兩年 SpaceX 特別重點去研究去推廣的一個大的巨型的火箭系統,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現在是最大型的火箭。超過了土星 5 號。
之前馬斯克還專門做了一個發布會,到時候我們也把鏈接發到小丹尼知識星球,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第五項其實是叫 Human Space Flight,帶著人類上太空的一個太空旅行的業務。
第六項其實叫 Rideshare,相當于把它火箭的這些運載能力給大家共享了,有點宇宙版貨拉拉的感覺。
第七項就是 Emma 剛才說的叫 Starshield 星盾業務,這個業務上個月才推出的,也是因為在 Starlink 推出了之后,感覺效果還不錯, 相當于美國國家層面也是想要 SpaceX 搞星盾的支持,其實就是衛星的支持。
還有傳聞以后 Starshield 的就會跟 Starlink 的一些衛星一起去發上去,這樣你就不知道哪些發的是星盾的衛星,哪些是發的 Starlink 的衛星。這樣就對這個國家的無論是衛星探測,就是會更隱秘。這個其實是在國防方面特別值得關注的。
第八個就是 Starlink,我們之前也是專門講過,我們大小馬第一集其實就講的 Starlink 。
所以整個這八項業務給大家簡單的科普一下,其實 SpaceX 不僅僅是一個火箭上去然后回收就這么簡單。
我覺得它很厲害的一點一個不到 20 年的公司,其實你剛才說的這八大業務,它是從ToC,ToB 到 ToG 全部都 cover 掉的。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評論,它跟比亞迪是一掛的, ToG ToB ToC 業務都不落下。
但它的核心業務實際上是它的運載能力,無論是飛船還是衛星,都是基于運載能力來做的。所以它這 20 年的發展起碼有十七八年,都是在打磨 Falcon 9 火箭本身。而且我也特別推薦大家去 SpaceX 官網去看看它,那些圖片都是特別的精美,隨便一張都是能作為手機壁紙的那種感覺,特別漂亮。
我想問一下大衛,你覺得以后 SpaceX 它最值得關注的業務是哪些?
最值得關注的業務還是載重。說實話,它搶了傳統的國家級的國防的訂單,比如中國航天以前也是在全世界比如印度,還有亞洲其他國家發射通訊衛星,就會找中國航天做外包對吧。我們的火箭運載能力,包括我們的安全記錄還是可以的。
因為 SpaceX 發射成本太便宜了,所以國際上其實多少錢干多少事都是透明的,就會搶到很多國家的,包括中國航天,包括俄羅斯,包括歐洲阿麗亞娜火箭搶到他們的很多訂單,而訂單一旦被搶掉,客戶感覺這么低成本就發射出去,他就不會回頭的,這個是我覺得它特別有競爭力的一點。
其次承載了人類整體太空夢想的去火星的事兒,也是很值得關注的。因為去火星這件事情本身是馬斯克作為公司創始人的一個執念,所以無論它在經濟性還是各方面能不能算得回本都不重要,就是一定要去。
對于我們這些其他公司或普通人來說有個什么好處?這個公司為了去火星吃剩下的很多技術,再轉民用,其實還是很夠它用的。就像早年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了去月球的阿波羅計劃,后續 NASA 分裂出來的很多公司都是在吃阿波羅計劃的老本,而且無獨有偶,這回美國的阿提米絲(Artemis)計劃,SpaceX 也是它的承包商之一,所以可見它的技術實力。
第三點,我覺得類似通訊公司,就像中國移動或者美國AT&T,賺錢的模式就是這個星鏈。一旦它的組網成功之后,就像賣手機流量一樣,其實是一個 ToC 的業務,能不斷的給它的火箭補充一些現金流上的優勢。我剛才講的這三點就是我認為它未來最有前途的三點。至于是不是給國際空間站送人,其實都沒幾個錢的。
我補充一點,其實 SpaceX 更厲害了一點,它的發射成功率是巨高的。我查了一個數據,它火箭第一次亮相是 2010 年,其實是在 2015 年出過一次事故,再之后的有差不多 180 次的,都是連續發射成功的,這個還是史無前例的,成功率差不多97%-98%以上,非常厲害。這個是一點。
還有一點就是大衛剛才提到的 SpaceX 它是要目標上火星。其實我之前聽這個感覺可能相當于老板畫一個大餅對吧,探索太空直接上火星。甚至馬斯克還說以后要死在火星啊什么的?我感覺可能是餅的感覺。但后來我仔細看了 SpaceX 官網,它對于目標包括 destinations 規劃是特別明確的,包括怎么去用 Starship 星艦去上火星。
Starship 比較厲害一點就是它的兩級火箭是完全復用的,你飛到火星了之后,其實還規劃了要再飛回來,相當于返程的,而且是完全的兩級火箭返程的,很厲害。
我們之前在節目里有講到為什么它的星箭要用的是甲烷,主要因為甲烷在火星人類可以利用,火星的二氧化碳可以制備,地球上其實很難制備,所以我們用的是 RP-1 這種就是航空煤油。
所以它整個的想象,包括它的 roadmap,寫的是非常非常嚴謹的,怎么去怎么回來,在宇宙內怎么補充燃料,這些都想過了。
是的,它用的是甲烷液態天然氣對吧,直接在火星上可以再去制造這個燃料。
包括它這個 destination 其實是分成四步的,最近的其實是叫 Space Station,就是太空站空間站。再進一步就是 Earth Orbit 相當于地球的軌道。再下一步。第三步就是 Moon,就是上月球,而且網站上說是重返月球的這種感覺。第四步,就是 Mars 直接到火星是很厲害的。
其實我覺得你們剛才說的它的發射的成功率高,我反而是覺得如果看絕對成功率,其他它的友商,比如像Lockheed Martin,它的成功率也非常高,因為這種跟航天航空安全相關的,大家都很重視,成功率都高。
但是 SpaceX 厲害的地方在于兩點,第一個它發射那么頻密成功率還那么高。第二個就是它的價格。如果我當時當年寫關于 SpaceX 特斯拉書的時候,我就專門查他們最早的數據,你會看到它的難度在于它要把價格降下來,其實它就要把很多安全的冗余都變低。它跟比如像 Lockheed Martin 這種把冗余做得很高的,樣樣都是用頂配的是沒法比,所以這個也是它能夠成功。還有我覺得它很厲害的地方,它真的把握的特別好。
它從創立公司之初,思維方式就跟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傳統的這種軍工不一樣,波音和 Lockheed Martin 他們有非常成熟的經驗,無論是在航空造導彈,甚至空間站他們也負責。就像剛才 Emma 說,他們是不斷的把一個產品做到非常的 redundant,就是冗余,把它的 robustness 各方面做得非常高。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火箭可以垂直的上去然后反向點火垂直下來這件事情從來沒有想過的,而是我怎么給它加隔熱,我怎么讓它飛回來。就像早年的航天飛機,還有后來的波音的這些飛船等等,都是沿用了這個思路。
而馬斯克這幫人,這里面還要講到它的第一性原則,就是怎么上去的,我能不能那么下來,這么一試還真可以,所以這個是讓他給抓住的機會。
實際上,其他的公司包括中國航天,如果不是馬斯克橫空出世,大家根本不會想到怎么上去,還能這么下來,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而且還有一點,之前我感覺太空探索、航空航天其實離普通人感覺會比較遙遠的對吧?火箭飛上去是國家大事,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最多比如看看航天展,看看航天相關的新聞,跟你實際的這些體驗,使用這些產品還是非常非常遙遠的。但是 SpaceX 它是做到了,就是像 Emma 說的比亞迪一樣對吧,又 ToB, 又ToG,又ToC 什么的。
比如剛才我們說的 Starlink,它可以給手機提供網絡。無論你去世界的犄角旮旯,什么航海,或者是去野營,就是這些地球的犄角旮旯的地方,甚至打仗的時候,雖然我們不鼓勵這些戰爭使用,但是它還是可以讓普通人或者是消費者能直接用到的,這個是很厲害。
還有一點就是它的其中一個業務,剛才我也說了叫 Human SpaceFlight,就是太空旅行,但是其實是通過火箭在地球上點對點的去飛行。
比如我看它宣傳片,其實是火箭從紐約起飛,飛到上海,到香港。
說到上海是差不多 39 分鐘就可以從紐約火箭飛到上海。雖然我們感覺中美關系,我感覺肯定不會讓他現在這么飛,但是他宣傳片。
辦簽證花了兩個星期,飛了 35 分鐘。
他主要是想,馬斯克主要是有私心的,這樣子他就自己在美國直接來上海工廠了。
有道理,大衛你說簽證不是我們國家問題,肯定是美國的問題對吧,進度太慢。
我們雙方都,就中美雙方不免簽,來回都得辦兩個周。
它不只是從紐約到上海,其實還列了一堆的城市之間的,相當于行程的花費時間。比如從 LA 到紐約用 25 分鐘,從東京到新加坡 28 分鐘。反正我覺得它也挺會宣傳的。非常會宣傳,它還沒飛,它就想把這個...
我在想這得多急的急事,20 - 30多分鐘,這多急的急事。
不過至少是讓大家有想象空間對吧。
還有一個 SpaceX 蠻神奇的一點,它終結了一個富豪以前的詛咒。在馬斯克之前,我們看到有挺多富豪都進軍航天航空領域的,像Microsoft,微軟的 Paul Allen,還有貝索斯,還有 Richard Branson,他們都想進去,但都沒搞出什么花火。當時我記得我寫書的時候還有一個笑話,什么是能讓你用最快的速度就成為千萬富翁的?答案就是先成為一個億萬富翁,搞航天航空,很快就能把錢虧成千萬富翁。
可能成百萬富翁,哈哈哈。
所以 SpaceX 其實是一個例外,真的之前就像你們說的,其實是一個舉國之力去做的事情,最多就是一個富人的業余愛好,但是他真的把這件事情做成了。
為了聊今天這個節目,我還很認真看了之前收藏的一篇論文,是一個牛津教授寫的,他這個論文特別有意思,到時候我也貼到評論區。他就橫向對比了 NASA 和SpaceX,就把從 1963 年一直到去年 NASA 和 SpaceX 執行的 203 個空間任務都做了橫向對比。
這位教授就發現,因為 SpaceX 和 NASA 戰略的不同,導致其實執行同類的任務, SpaceX 要比 NASA 要便宜十倍,執行速度要快兩倍。還有 SpaceX 的抗風險能力也要高很多,幾乎不存在成本超支。所以我專門在論文里面,我就想找到它到底是什么戰略的不同。
其實說白了,他們在解決超難問題的方式上面有兩種不同的戰略。教授把 SpaceX 的方法就歸結為 platform strategy,就是平臺化的策略。把 NASA 歸結為 bespoke strategy,就可以翻譯為定制化的策略。定制化策略特點是你最終的目標就是要舉國上下努力的項目。
比如阿波羅登月計劃就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這種計劃之前沒有太多鋪墊的,一上來就整一個很難完成的,基本沒有辦法完成的,在成功之前不會給外界透露太多信息,需要你一步到位。一次成功不計成本,不容有失。而且這種計劃之后,它的很多成果都是只針對這一次項目的,沒有做很針對的擴展性的打算。
這個的反面就是我們看到的 SpaceX,它也有遠大的目標,就叫殖民火星什么。但它的進程其實是積少成多的。
剛才我們也說到,剛開始做一個 Falcon 1,做一個引擎的火箭,OK,我成功了,我搞 Falcon 9 變成 9 個引擎, OK 再成功,再搞 Falcon Heavy 27 個引擎。它的商業模式也是這樣循序漸進的,所以這種平臺化策略,從一開始的布局從小開始,而且是可以擴展,可以延伸,可以復用。
所以這兩種不同的方式,我感覺如果通俗地來講, NASA 就更像Adele,像何同學這種,幾個月才發一次視頻,幾年才出一次唱片。
像電動 Emma 一樣,老不更新視頻了。
就是那種發的作品都是不搞套路的,一次性的成功了就史詩級的。但像 SpaceX 就更像是很多的視頻博主和互聯網產品靠迭代,靠復用走量,量變質變。
所以我們大小馬就靠走量,哈哈哈。
其實跟造車有點類似,你是憑全公司之力造一個概念車,很秀那種感覺。還你先做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其實是對不同軸距這些車其實都是可以零件復用的,是不同的方式。
其實航天航空整個領域,它一個大背景從二戰之后,這個世界進入了冷戰。而冷戰實際上是一種意識形態之爭。所以雙方整個蘇聯這一邊和美國這一邊,雙方都是下了血本的。我們不計成本。比如蘇聯把加加林送上太空這件事情,它也是不計成本的。
在當時的實際上,如果美蘇我們拉開來看,蘇聯在技術領域甚至是領先于美國的。但是美國在整體國力上還是比蘇聯要強很多。那個時候我記得應該是尼克松,尼克松跟蘇聯的領導人兩個人反正有點類似吹牛幣的樣子。我要怎么樣,你要怎么樣。尼克松回國講話是我要拿出多少錢,蘇聯在那邊說我要拿出多少,尼克松跟他那個幕僚團一算完之后說你根本就沒那么多錢,你怎么跟我玩,我跟你梭哈,我臺上的籌碼拿 1/ 3,我給你推了,你要推你推不了那么多籌碼。因為你沒那么多錢,所以最后給蘇聯,其實是給它給耗死了。
等蘇聯解體之后,蘇聯留下來大量的非常牛的東西,比如它當時有沒有發射的暴風雪航天飛機,這個航天飛機實際上是比美國的挑戰者和整個型號是要先進的。還有它的火箭當然受限于他們還是有很多政治制度上的問題,有些火箭因為幫派不同就沒有發射。但是蘇聯好東西是很多,但是美國活生生靠有錢給你拖死。
而且我感覺 SpaceX 做得很厲害一點,它相當于把這種人文、藝術這些元素都融入到科技的創新當中,其實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比如它的登月計劃,相當于登月的第一人其實是叫 Yusaku ,是一個日本的創業者。
坐在他肩膀上的。馬斯克把他背起來,叫前澤友作。
他搞了一個類似這種戰隊的感覺,就是叫dearMoon CREW,相當于日本這哥們,他把他的這些什么藝術圈的朋友都給他,相當于搞了一個戰隊一起去登月這種感覺,雖然還沒登,就是有這個計劃。
還有這哥們一直在 Twitter 上也是經常跟馬斯克搞一些聯動,就相當于馬斯克給他在 Twitter 上也導了好多粉。直接各個公司聯動起來了,相當于馬斯克收 Twitter 也不白收。
還有一點他會把整個登月的或者宣傳其實包裝得非常的有意思。還有之前我們聊過他會搞這些宇航服的設計,其實跟這些時尚的元素結合起來,我覺得這個也是相當于技術發展中的一個結合人文藝術的突破。我不要臉地吹我們大小馬,其實也是想把人文藝術放到這個。
今年目標就是實現你今天說的。就把人文因素加到科技創新里頭,其實是很大突破。因為我們最近身在阿聯酋。其實大家沒想到的一點就是,阿聯酋也是在城市宣傳里頭會特別突出這些太空探索,因為他們這幾年也是重點去搞這些航空。
我之前也在小丹尼知識星球里跟大家分享過,它會在街上有很多太空相關的建筑雕塑,其實跟我們之前理解的中東土豪國家撒幣完全不一樣對吧,但現在還是體現在比如展館雕塑,或者是固定的這些設施宣傳,相比于 SpaceX,它是在這種無論是互聯網上還是跟藝術圈的聯名,這種的結合還是不太一樣的。
我在美國走訪各種航空博物館,包括 10 月份去波音公司它的博物館,美國在方方面面對于青少年和小朋友的航空航天的教育是非常發達的。當然這也是因為人家好東西多,每個博物館放的都是實物,哪怕波音的公司里面放的航天船也都是實物。
所以它很多好東西放在那里,通過各種新的,比如用VR,用多媒體的展現給這些小朋友,他從小就是耳濡目染長大的。
所以我有時候感嘆美國為什么高鐵不發達,因為他從車輪直接就到翅膀了,沒有經歷大的這種鐵路時代。當然鐵路是它拿來運貨的。但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是從車輪直接就到了航空時代了。伴隨著航空時代,其實也是美國在戰后國力的崛起,老百姓每天耳濡目染的在看到這些東西。
所以航天航空實際上我覺得是美國人的生活和思想方式當中的一部分。他們自己比喻自己的時候也是說,因為歐洲人發現了美洲,而美洲人繼續保持著探索的精神,他們去探索了航天航空,是用這種精神,等于它其實是達伽馬和哥倫布的一個繼續的、往后的 carry on ,是這么來比喻自己的。
我覺得 SpaceX 還有一個就是在宣傳層面挺打動我的。以前所有的這些比較史詩級的航天航空項目,都是非常明確的歸屬于哪一個國家的。比如美國登月成功,它插個美國國旗,其實是疏遠了其他的人種,其他國家的人。
但是 SpaceX 雖然它的業務跟美軍,跟美國政府有很多關系,但在比如它把東西送到外太空的時候,他會放一塊牌 made by humans,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就是世界性的行為,一個全人類的行為。
我記得我們的一個粉絲還在下面留言,就說,又扯到我們大小馬了。粉絲在下面留言,他說火星時代了,我們不應該只是局限在這些家國的事情上面,應該有更廣闊的胸懷。它既然是作為一個火星移民的,作為最終目標的公司,它在宣傳層面也是到位的,而且也是非常統一的。
當然馬斯克本身本人承載了很多的商業使命,所以他其實也不太想把美國意識形態放在公司的前面,而是把產品作為一個 for all humankind 放在了前面。我覺得這是他很聰明的地方。
而且我感覺從馬斯克的角度,從 SpaceX 這家公司的角度來說,它其實并不想完全局限在美國的,相當于給美國打工這種感覺。我之前也看過一個訪談,有觀眾在現場問馬斯克,為什么 SpaceX 它只招美國籍的這些員工,不招這些全球的人才。其實馬斯克也很無奈,就是說這不是我能控制的,其實是美國政府它有所限制的,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其實 SpaceX 背后還是非常注重美國利益的,也是無法避免的。
但是我覺得還有一點 SpaceX 做得很厲害,它是對整個人類的,對太空夢的激勵,探索,包括對下一代的這些激勵,我覺得是做得特別特別好的,哪怕全世界的這些孩子。我覺得看到比如 Falcon Heavy,它有一個紀錄短片,其實拍得特別帶感,包括剛才 Emma 說的 made on earth by humans,也是出自短片 Falcon heavy 第一次發射的情景記錄里面,短片里頭經常出現小朋友在現場看火箭發射,震撼的表情、新奇的表情。
馬斯克笑得像個孩子那種表情。
我做了一個評論了。我感覺看了記錄短片的人,哪怕你再討厭馬斯克,你應該看了短片也是有所觸動的。
我小的時候看央視轉播航天飛機發射,當時我記得 95 96 年的時候是中國科學家參與了,應該是一個反物質的設備的設計,是跟美國航空航天局還有在帕薩迪納的JPL,就是噴射推進實驗室聯合的。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對帕薩迪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有一種迷之向往。
后來我劍橋一個研究生的哥們,當然他是美國人,他現在就在NASA,就在 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疫情前,他帶我去 JPL 去參觀,那個東西回收回來了,就放在他們那個大的草坪上。我當時看到這個東西,這是我小時候最向往想看到的這么一個東西,他就放在他們大草坪里面。所以我很能理解一個孩子他需要這么一個航天的夢想,一個國家也需要仰望星空,或者頭要找往上看,這是一個民族的希望。
我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多巴胺,那本書的相當于序就說了一個觀點,人類從我們能夠直立行走開始。其實凡是我們手能夠觸及到的東西,我們能摸到的東西都不會讓我們產生大量的多巴胺。通常你的頭要往上抬的時候,因為這是你觸不到的東西,它才會讓你激動起來。所以確實需要有一些很高遠的東西來刺激我們。
不過跟一個中國諺語有點反著了。不是說什么很飽滿的稻穗它都是低著頭的對吧,就空空的這些稻穗才是揚著頭的嘛。
它那個意思不是讓你鼻孔看人!不是說頭朝上像我以前鼻孔看人,不是那個意思。
最搞笑是網友評論說大衛還知道自己鼻孔看人呀。
因為我看我小時候的照片,跟我兒子的照片一對比,我發現我怎么老是鼻孔看人,小的時候就那個樣子。
你兒子就是很穩重的感覺對吧。
收回來收回 SpaceX,我對 SpaceX 今年的期待我看了,它也發布了 2023 年要全年實現超 100 次的發射,我覺得比再之前又 double 了一倍。去年是把前年的 double 了一倍,今年要把去年再 double 一倍,我也是滿懷期待的。等于 52 周平均一周要發射二次,密度真的是很高。
而且我覺得哪怕你無法去美國親力去看這些火箭發射,你也可以試著先上 SpaceX 網站上去看看,其實它很多這些業務,你是直接可以在網站上體驗一下的對吧?除了剛才我們說的 Starlink 手機網絡業務,我不知道目前在國內能不能用,但是在阿聯酋是可以下載體驗的。
還有它的 Rideshare 。直接填你自己的目的地,填你要拉多少噸的貨,多少千克的。
多少噸的貨,家里有礦啊?
哈哈哈,多少千克的貨上太空,就直接感覺可以下訂單的感覺。有點像特斯拉的網站的感覺了。
給女朋友求婚,寫一個我愛你,打到宇宙里,花了幾十萬,女朋友肯定說你怎么那么2,把這錢都花哪去了。
特斯拉好像有一段時間為了刺激銷量,還搞了一個活動,不知道你推薦多少個用戶,他就可以把你一家的照片發射到太空上。
聯動了,剛才小蛋泥說的 SpaceX 有八大業務,實際上在網站上最右邊還有它第九大業務叫 shop 。棒球帽。賣周邊了。
更多內容掃碼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