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朋友私信我想學《易經》,卻不知從何入手。頭條號的第一篇文章,寫寫自己學易的一些經歷。但學習之前必須要把一些東西了解了,并且能有所領悟,才能在后面學有所得。因為易學文化太深,前面的基礎階段會甚至會讓有些人感到枯燥,所以看過此文之后大家再看看自己是否能堅持下去。當然大道三千,此為一道,基礎卻是我們都需要知道的。往后我會把這些年學八字、六爻的過程以及對易學的一點淺薄之見盡可能詳細地寫出來,也是讓自己再系統地復習一下。此文篇幅比較長,因為三言兩語實在難以介紹出其精髓并且讓初學者能看懂。
從接觸易學到現在也有二十來年了,這些年來,從最初的聽身邊的老人講故事到自己看書,背六十四卦,背卦辭,體會易理,再到拜師學象,數,術,再到現在又回過頭學易理。一路學過來,不敢說懂,但也慢慢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悟。
在分享之前,先回應一下前面的問答中好多人提到的關于迷信之說,之前寫過幾篇關于學易的經歷和體驗。有人說這都是后人編的故事,也有人說你這是不是迷信啊。記得北京大學于希賢教授講過一句話:'凡是能建立數理模型的知識,它一定是科學的。”
周易就是建立了一個宏觀的宇宙模型,用太極,陰陽,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八門、八神、九星等符號來表示世間的萬事萬物。
還記得有這么一句話:用幾條簡單的偏微分方程式來解釋自然界的物理現象,就叫科學,那為什么用天上星宿的排列組合來解釋自然規律,就會叫迷信呢?
《易經》被歷代先賢稱為: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包括《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其中《歸藏易》、《連山易》易經失傳,能找到的一些不全的篇幅也難以考證。所以在此后提到的《易經》通常指《周易》。
之前跟隨老師學習《易經》時,老師在開講時說:“潔凈精微,易之教也”。據說是孔子整理《易經》以后所作的結論。
“潔凈”里面有包含哲學,宗教的含義,是說學了《易經》之后他的思想和情緒是清潔而寧靜的。“精微”是說《易經》是科學的,要客觀而冷靜。
首先,研究《易經》,或者說有的人還想學占卜,要知道的第一個大原則,叫作“三易”:
第一,變易。變易告訴我們,世上的事,世間的人,宇宙萬物,沒有什么是不變的,即使你躺著不動,也有坐地日行八萬里之說。即使空間不變,環境不變,時間卻在變。變,在佛家也叫“無常”,其實講的是這個世上沒有什么是能永恒存在的,生、老、病、死。只是慢慢被后人披上了迷信的色彩。
在人事中變易也有變通、變化、圓通之意,我們在做事的時候當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就要變通,變才會有發展。
在自然界中,我們人要吃,要喝,要動,這也是變,變就會有發展,發展就會有得失,有好壞,或者占卜中也叫吉兇。當然得失,好壞,吉兇,也在變化,沒有什么永垂不朽。
第二,簡易。這個世上有一種“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就像好多理論出現好多年之后才被證實,古人的好多設想到現在才被實現。現在提出的好些理論還沒有被證實,是由于目前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
還有一種“有其事不知其理”的,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現象我們看得到,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是由于我們的智慧不夠,沒找到他的原理。
而《易經》的簡易講的就是時間種種,無論如何玄奧,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后,就變得平凡,而且簡單。打個比方:我們處在這個環境中,有和順的時候,也有矛盾的時候,解決矛盾就是變易,問題解決之后就好了,這就是簡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都在變,但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出萬象的東西不變,也叫“太極”,“神”、也叫“上帝”、“佛”,也叫“本體”,科學中也叫作“功能”,有一些用來做研究而立足的根本是不變的,這樣,一切的規律研究才會有意義。
如果僅是愛好,用以上三種原則去看易經就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了,在當下的社會,有助于我們理解生活,平衡心態,提高修養。
再往后要學占卜的朋友就要知道學易的三個法則了:也就是《易經》所包含的:理、象、數。
所謂理,宇宙萬物,我們的人生,思想,情緒,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也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規律,或者說是關聯,有道理,也就有了它的象,就是因理而存在的現象。哲學講:存在即合理,“存在”是象,“合理”是理。
世間任何一個現象,都有它的道理,同時每個象存在,就有它的數。比如:一個什么、陰陽、五行、兩極、一天,三人……
一個手機可以打電話,可以上網,有它的理。可以聽到聲音,可以看到視頻,這是它的象。充滿電能用多長時間,幾個小時,多少分鐘,這是它的數。
古人要生存,沒有現在這么方便,從最初的觀察自然現象到摸索出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慢慢地從象到理到數。
發現了有日、有月,有上、有下,有高、有低,有遠、有近,有男、有女,有天、有地……總結出了乾坤,陰陽來歸納這些現象規律,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所以到后面隨著發展進步,有了人事,變有了吉兇,有了生死,也總結了其中的規律。由于當時的發展水平所限,醫療條件也不發達,也沒有天氣預報,更別說現在的各種條件,但人類的天性趨吉避兇,所以根據天體運行對人類的影響慢慢摸索出一些規律,從而有了占卜。但也只是《易經》的一種應用。
《易經》也被稱為宇宙系統學,世間萬物,無所不包,都能從中找到其理,其象,其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你理解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每個人理解的都對,但都不全面。能帶給我們幫助,就是它的意義。
好多人想研究,淺者,在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都在用。深者,包羅萬象,無邊無際。所以有人說它簡單,不值一提,有人覺得晦澀難懂,無從下手。
現在我們當它是一門學科就可以了,就跟物理數學一樣。簡單者,我們懂得加減乘除,基本運算也可,復雜者,有科學家將其應用于科學領域,更好推動人類進步。那就是更進一步的分類了。
至于被許多人詬病的占卜,那是《易經》里更加精細的一個分支了。里面又包含很多門類,與我們科學研究一樣,越精深,越細,我們享受其帶給人類的好處就行了,至于研究,那是專業人士做的事。
這個世間不是所有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明白里面的具體細節的,就如我們不懂原子彈為什么能爆發出那么大的威力,飛機怎么造出來的,網絡為什么可以連接世界。術業有專攻,我們不必糾結。可信亦可不信。
等到后世幾百年,后人看我們現在的發展程度:為什么還用著一種跟巴掌一樣大,叫作“手機”的東西;為什么那時候汽車那么慢;為什么那時候的還會有交通堵塞;為什么連這種疾病都治不好……
可能也如我們現在看古人的科學落后一樣,只是依然是去糟留精,站在前人的肩上才走得更遠。天地運轉規律不變,至理不變《易經》就永遠不會過時。
至于迷信,一是好多人不會,也不懂。二是由于某些人為了掙錢,用的是坑蒙拐騙的手段,騙了太多人,導致眾人誤以為是迷信。
迷的是人心,不是學問。
知道了學習《易經》的三個原則和理象數之后就可以開始往后面看了,接下來就需要了解陰陽之道和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基礎知識了。此處已經篇幅過長,下一篇把這些基礎知識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發出。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看一下,因為不管八字、六爻還是奇門等等,都需要這些基礎知識。
其實占卜就是古人利用易學的理論,在當時的環境,政策背景,所處時空,根據人事需要,把邏輯學,地理學,數學,心理學以及經驗綜合到一起,來做出對某事的一個判斷。當前我們的工程預算,天氣預報,其實也是做預判,八卦圖也就是古人的晴雨表,后人一代一代完善其理論體系,形成的一門學科,到現在依然在發展,是一個一個時代與一代代人共同智慧的體現之一。
理論性的東西是很枯燥的,老師當初叫我們玩著學,不必說非要達到什么程度才好,心態放平和。孔子也說學易:玩索而有所得,當有一天慢慢在腦海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的時候,會變得越來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