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啟萍,一位生活在貴安新區湖潮鄉馬路村的平凡老人,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就像鄰家奶奶一樣,不惹人注意。
可是,她又是那樣不平凡,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繡(花溪苗繡)傳承人。受家庭熏陶,王啟萍自幼跟母親學習苗族古老技藝挑花刺繡,她在苗繡這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上踽踽前行了近60年,從剛開始“被迫”學習,到后來的虔誠熱愛,在苗繡這門古老技藝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的當下,她又毅然用肩膀擔負起培養傳承人的重任,廣招徒弟,悉心傳人……
學藝 天道酬勤技在身
苗繡挑花,是苗族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刺繡技藝。在苗族沒有文字之前,這項古老技藝的整套制作手法,就靠手把手教,一代傳一代。但由于挑花工藝復雜,學習周期長,很多人僅僅都是勉強學會就作罷。
“挑花需要極強的耐心,要坐得住。現在的小孩子見的東西多了,沉不住氣。”回憶學習挑花經歷,王啟萍像講一個動人的故事,飽含深情。
王啟萍出生于山清水秀的苗族村寨——花溪區尖山村。在那個年代,村里的女孩子不會做針線不僅會被寨中人笑話,還會常常被長輩們責罵以后難嫁出去。
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年僅五六歲的王啟萍就跟著心靈手巧的媽媽學著擺弄針線。憑著天賦,以及媽媽手把手教,從最簡單的數紗開始,到拿起繡花針有模有樣地挑花,到十來歲左右時,她就已經會“豆豆花針”“小彎彎針”等一些復雜的針法,挑花技藝一天比一天成熟。
“不容易呀,那時為學挑花,除了干活,就是拿著針線繡這繡那。”王啟萍的少年時代,白天務農,晚上就認真學挑花,就像現在的小學生晚上做功課一樣。在那個缺少娛樂玩耍的時代,連附近村寨放電影都不敢去,晚上就在媽媽的敦促下,棱(搓)麻、織布或挑花刺繡。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幾年的磨練,王啟萍繡出來的衣服、背扇、小針線包之類,花色多樣,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經常受到稱贊。寨中有的長輩看到她這么能干,還想讓她當兒媳婦呢!
“可能是繡著繡著覺得有意思,后來我就經常繡。”技術見長了,對挑花的喜愛也深了。
王啟萍出嫁來到湖潮鄉馬路村后,針線依然不離手。相反,為了求得更高技藝,她還主動向馬路村同樣會挑花技藝的長輩請教學習,繡出來的圖案也愈加復雜、絢麗,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挑花制作能手。
后來,憑著手中民族挑花技藝,王啟萍被花溪區文工隊看中,招收到隊里專門為演員們制作演出民族服飾品。同時,王啟萍一邊在鬧市擺地攤,做些民族手工藝品,如包包、背帶、圍裙等,補貼家用,供三個孩子讀書,一邊繼續她的挑花人生。
同時,王啟萍還積極參與貴州民族手工藝的相關比賽,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技藝嫻熟的她,無論什么比賽,大小都獲獎。
說到此,老人家還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2005年5月,王啟萍通過電視看到貴陽市民族民間技藝比賽,就打電話報名參加。沒想到比賽當天,她連比賽地點都不知道在哪,就一路問著找去。等好不容易找到時,比賽已經快接近尾聲了,她就想往回趕。就在這時,一位工作人員恰巧看到她,就好心幫助她向主辦方申請比賽,獲得批準。于是,她想都沒想,就一屁股坐在地下,操起針線就開始繡,最后還獲得了優秀獎。
獎狀擺滿了沙發。
榮耀 走出大山驚世人
古代的苗族沒有文字,都是通過圖案來表達意象。苗族服飾中的挑花大都圖案固定,有大印、飛鳥、雪花、果實等圖案。這些在現代人看來稀疏平常、極其簡單的花紋其實大有講究,與想象的一點也不同。
苗繡挑花中所使用的布比現代十字繡都要密織,常常走四紗(線)或者六紗(線),即中間隔了兩根線或者三根線。這種難度在于每次走線下針過程還要數一數中間隔了幾根線,非技術嫻熟者,若想要繡出精美對稱的圖案,是很難的。
苗族挑花因造型看起來像極了現在人們常見的十字繡,因此苗族刺繡挑花又有著“古代十字繡”的說法。
“繡了那么多年,現在還有一件讓我很頭疼的事:不懂我們苗繡的人還以為我繡的就是大家都會的'十字繡’。”王啟萍老人告訴記者,苗繡采用“正挑反用(或者反挑正看)”的工藝手法,即正面挑,反面用,這就要求刺繡的時候面朝背面,繡什么、怎么繡全憑自己的想象和技術,偶爾翻過來看看自己的成品圖大致樣子。
“我們繡時,不需提前畫圖案,繡花繡草,圖案都是在自己腦海中想象,針線該怎么走,全憑心和手。”王啟萍說,正因為如此,苗繡挑花入門門檻高,對于初學者來說很容易打擊自信心,比現代十字繡要難很多,而且因為要講究對稱美,大多數時候不小心走錯線、記錯圖,往往發現的時候已經于事無補,只能將錯就錯繼續繡下去,所以能得到一個無瑕疵的成品是很難能可貴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王啟萍老人由于從小打下扎實的基礎,后又針線活不輟,遂技藝日趨精湛。她的作品,無論是衣服還是背扇、圍裙等生活用品,花樣無一重復,并都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對稱精美,是難得的藝術精品。
這點,從王啟萍老人家中那一張張獎狀證書可見一二。
在記者的請求下,王啟萍將那些獎狀證書抬了出來,小心翼翼地攤在沙發上,將長達近三米的沙發鋪滿了,各種紅色證書摞起來有38厘米之高,多達30多個。
仔細閱讀,讓人驚嘆,最早的一個獎狀竟然可追溯到1999年貴州省首屆貴州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大賽。那年,王啟萍憑借一組手工藝品獲銅獎;其次比較重要的是憑借《背扇》榮獲2009年的“錦繡中華·中國織繡精品大展”創作金獎,以及2015年中國(貴州)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貴陽市婦女特色手工(刺繡)技能大賽一等獎……
“我也不識多少字,把它們留下來,就當我繡這個(挑花)的一個留念吧!”歲月的痕跡在老人身上顯露無遺,談及自己大半輩子打交道的挑花,老人笑得兩只眼睛都瞇成了縫。
在這些獎狀背后,承載的是穿針引線的無數個日日夜夜,是王啟萍老人技藝高超的苗族刺繡技藝,是她一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款款深情。
她說,因為苗繡,她的人生才這樣多姿多彩,這是她從來不敢奢想也從沒想到過的。因為高超的苗繡技藝,先后被選為貴陽市和貴州省苗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王啟萍,在2010年時,作為貴州民間藝人代表,參加上海世博會,向來自全世界的友人展示貴州大山深處的民族技藝。
此后,她精心繡制的作品,還多次代表貴州遠赴昆明、北京、上海展出,甚至漂洋過海到香港展覽。
老人展示她早年的作品——背帕。
堅守 道阻且長終無悔
為了展示給記者看自己是如何“正挑反用”,王啟萍老人戴起了老花鏡,拿起了八號繡花針,低頭一針一線地繡起來。在她滿是老繭的雙手下,只見粗糙的麻布上,絲線走過的地方,迅速結成十字交叉的圖樣,不一會兒,就形成一朵漂亮的“雪花”。
“我老了,眼睛不好使,繡不動了!”王啟萍坦言,繡了幾十年,如今因為視力減弱等原因,繡制苗族盛裝那樣大件衣服已是難了,如今親自繡制的就只有繡片這樣的小件。
“那些大件的,讓我的徒弟去繡,我指導就行了。”說到這兒,老人露出一絲得意的神情。
原來,為了將自己手中的挑花技藝傳承下去,除了廣收徒弟,辦培訓班開展傳承活動外,目前老人收了四個“入室徒弟”,兩個是自己的兒媳婦,其他兩個,一個是侄兒媳,一個是鄰居。
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如今徒弟們都已經“出師”,一般的的繡品都不在話下,只是較難的圖案和繡制衣服等還差些火候,需要她指點。
國家級苗繡挑花傳承人,一直以來,王啟萍老人在默默堅守挑花技藝的同時,擔心這項古老的技藝因為需要時間積淀、工藝復雜等因素而無人潛心學習,而積極尋找培育傳承人。
幸運的是,在她的感染下,徒弟們都愿意學,特別是侄媳婦王取英,已經跟隨王啟萍學藝長達七八年時間,技藝也日漸成熟。就在前不久“對話錦繡˙巧手就業”貴安新區婦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創新產品大賽湖潮鄉選拔大賽上,還以八十多分的現場比分獲得第一。
“只要喜愛,想學,不管是誰,我都會毫無保留地教她(他)。”王啟萍說,她現在的一個大愿望,就是希望自己今年11歲的小孫女在學習之余,也學好挑花,成為像她一樣真正喜愛挑花的人。
來源:貴安新區報 記者:任莉 編輯:唐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