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盛澤》作者:楊傳泳
盛澤鎮的發展定位于小城市,作為城市是離不開城雕的。城雕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是城市記錄的一部分。有人把城雕比作一座城市的眼睛和靈魂,這是有道理的。城雕反映了盛澤的歷史,凝固了盛澤的特殊記憶,我們從中品味出盛澤的風土人情,世態民風,從而在情感上與盛澤息息相關,產生了親和力。這樣,不僅彰顯盛澤獨特的絲綢文化的底蘊,而且提升了盛澤的品位,使人居環境更加和諧。
盛澤的城雕富有鮮明的特色,即弘揚絲綢文化。在華佳集團的蠶桑廣場上,屹立著一尊高大的嫘祖塑像。
這是壬辰年
盛澤東方廣場城雕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是最早的組合型城雕
凸顯以柔為美的特性:古代織女梳著螺髻,手挽絞絲舞綢帶;現代織女,手持織梭擋車忙;時尚織女,擁抱未來,秀美飄逸揮彩球。她們雖然沒有刻下姓名,然而人們心中卻有著共同的名字—綢都織女,雕像表現了她懷著“天上取樣人間織”的情愫。
現存于赴東集團新聯絲織分廠的浣紗女雕塑。
表現織女的健壯形象。這些織女雕塑標識了盛澤絲綢文化的內涵,從中解讀出盛澤的過去,無聲訴說著逝去的歲月,同時喚起人們對錦繡未來的憧憬,其刻畫人物之細膩令人難忘。
鎮北入口處大型綠地上曾建有“譽滿全球”雕塑作為鎮標。
在原中國東方絲綢市場管委會也有一座“吳江絲綢譽滿全球”雕塑。
這兩座雕塑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誰持彩練當空舞,天上彩虹盛澤綢。柔軟的絲綢在地球周圍飄動,表明盛澤絲綢“日出萬匹,衣被天下”,遠銷五湖四海,馳譽中外。
如今,在綢都大道與盛八線交匯處設有巨型的蠶繭雕塑。
潔白的繭旁飄動著五彩綢帶,歡迎八方賓客前來“絲韻水鄉,綢都盛澤”。更表明盛洋在古代是與蘇州、杭州、湖州三府比肩的綢都,出產的盛綢與蘇緞、杭紡、湖縐齊名;現代又享“中國絲綢名鎮”的美譽。由此讓人聯想到盛澤人的“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奉獻精神。這些簡潔的造型寓著這樣豐富的涵義,令人佩服設計者的別具匠心!
“財富匯聚”的大型不銹鋼雕塑。
坐落在東方絲綢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大樓前的廣場上,雕塑上方是一個銀灰色的圓球,下方周圍由八根月牙狀的鋼柱支撐,意味著客從八方來,財聚市場中,走上致富道。
公共場所興建的有紀念性的人物雕像,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目瀾洲公園旱船處樹有評彈大師劉天韻的銅像。
由盛澤鎮人民政府、上海市文聯于2002年立的。這尊座像,劉天韻眼神炯炯,身穿長衫,手執折扇,嘴角浮現笑容,再現書壇上“說唱貫珠振玉,表演動情傳神”的舞臺形象。
在程開甲小學校園里,立有程開甲的半身銅像。
他那剛毅的臉龐,寬闊的前額,展示了深邃的智慧、成功者的特質。程開甲畢業于盛澤原觀音弄小學,自上世紀50年代海歸祖國后,從大學教職崗位上悄然調入中國核武器研究所,先后主持進行地面、地下、空中核試驗30多次,他是中科院院士,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國家科技最高獎” 、“八一勛章” 。
江蘇盛澤醫院里設有美籍華人
這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吳江市人民政府、盛澤鎮政府設立的。唐仲英在海外艱苦創業,事業有成,被美國授予“杰出華人”稱號,傾心回饋社會,懷著對故鄉的拳拳之情,遠涉重洋,向家鄉款款而來,致力于教育、醫療和社區發展的慈善資助,造福桑梓,曾兩度榮登年度中國十大慈善家榜。這些名人雕像作品展示在公共空間,運用了大眾化的藝術語言及展示形態,回歸本土傳統文化,與家鄉市民親密接觸,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公眾認識它,欣賞它,家鄉人民為有著他們而引以自豪。
在公園里常有動物雕塑,增添了不少景觀。鏡湖公園東入口處,有兩條數十米長的黃色行龍
分別雄踞兩個土阜之上,它們滿身金甲,睜大黑睛,龍身飛動,噴須弄云,騰云欲飛。舒爪奪珍,栩栩如生,上演了生動的“雙龍嬉珠”的好戲。因為龍在中華民族是吉祥的象征,風調雨順的保證,民族和諧的標志,所以游人特別喜愛她。
紅梨湖畔的金牛園里曾鑄有一頭拓荒牛。
它躬起身子,以強勁之力往前沖。讀了《園記》,人們明白吳江工藝織造廠發展中離不開牛的精神,在“滾一身泥巴,建一個樂園”的活動中,弘揚了這種精神——“勤勞憨直,默然奉獻,不斷進取”的精神。在盛澤新城也添置了不少雕塑,例如市民廣場:
文化中心廣場:
等,尤其是潛龍渠公園的“龍泉隱帆”:
它直指天空,以激光噴泉為背景,周圍立有鐫刻古代盛詳吟唱桑、蠶、絲、織詩詞的文化石。望見它,令人聯想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深信更多的高檔盛澤絲綢走向世界。
盛澤城雕不少是藝術上回歸寫實化的,突出絲綢文化,采用石質或不銹鋼材制成,也有不銹鋼的,現代感強,給人以凌空飛架之感。
仲英廣場東側的雕塑:
在地球上方,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鵝,沖向遼闊的天穹,天際布著金光閃爍的群星,給人無窮的遐想。2006年慶祝東方絲綢市場建場20周年之際,在中心廣場建成大型銀灰色的不銹鋼雕塑:
中間鋼柱傲然聳立,從頂部到底座,有表示絲綢的紅色圓碟圍繞,上面綴有三顆金星閃耀,蘊含著絲綢市場志在“創高峰,爭第一”之意。
雕塑往往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盛澤中學是蘇州市首批科技教育綜合示范學校,祖沖之、李時珍、牛頓、愛因斯坦等10尊中外科學家的雕像。
正映射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盛澤一中書本與筆的雕塑。
它告誡學生學習要循序漸進,讓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得到長進。
盛澤二中的“無限”雕塑。
用數學符號—無限為型,激勵學子進步無止境地追求,不斷進取;它形狀又若一絞絲,意在讓絲綢文化在綢都的年輕一代中得到傳承并弘揚。
盛澤實驗初中的雕塑。
刻南麻中學的“騰飛” 雕塑。
展示青少年的時代風采。
南麻小學設有別致的“六藝”雕塑。
紫銅色的厚實國學經典上,鐫刻銘文,周圍配上圖案,顯示古代庠序里開設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科目,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推動了教育改進和平民教育運動。各所學校廣泛深入開展了“學陶”研究,壇丘小學的陶園:
和盛澤小學的目瀾校區,
城雕是一個城市形象的標志與象征,反映一個城市文化發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在漁業新村有一座“樂居”的雕塑(26),粉紅的荷花亭亭玉立在綠色的荷葉中,體現了該水上作業的特殊環境,又見證了漁民居住環境的變遷。該村地處東方絲綢市場,借勢而上,實現產業轉型,躍為吳江區首富村,從連家船,到陸上定居,直到住上別墅、高樓。
可惜,有的城雕遭受破壞,原南方證券前有一祈求牛市的石牛,牛角慘遭砍去,再也不會給人以美的欣賞了,倒是成為缺德恥辱的記錄。對于一些粗劣、受污損的城雕應該加以整治、清理。但愿盛澤鎮加強規劃管理,建起一批“藝術家說話,老百姓舉手”的城市雕塑,實現紀念性、主題性、觀賞性和裝飾性的完美結合,塑造城市之魂,在人們的記憶里不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