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病歷就不得不說其在醫療糾紛中的重要作用, 在司法實踐中,能夠證明醫生治療經過的最重要證據便是病歷,病歷是醫療案件中最核心的證據材料,最近遇到幾起電子病歷的醫療案件,所以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下關于電子病歷的一些問題。
《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規定,電子病歷定義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使用信息系統生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圖形、數字、影像等數字化信息,并能實現存儲、管理、傳輸和重現的醫療記錄,是病歷的一種記錄形式,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醫療機構使用電子病歷系統進行病歷書寫,應當遵循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規范的原則,但在部分醫院確實很難完全做到這點,電子病歷系統應當對操作人員進行身份識別,并保存歷次操作印痕,標記操作時間和操作人員信息,并保證歷次操作印痕、標記操作時間和操作人員信息可查詢、可追溯。醫務人員采用身份標識登錄電子病歷系統完成書寫、審閱、修改等操作并予以確認后,系統應當顯示醫務人員姓名及完成時間。如果這些數據患者覺得病歷有問題可以拿到時,對于判斷病歷是否為修改過有很大的幫助。
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雖然讓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成為過去,但根據第58條規定,在兩種情況下是可以直接推定醫院存在過錯的:其一是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其二是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在司法實踐中,關鍵要看病歷的瑕疵之處是否與患者人身損害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性。” 無論如何醫生都不應當對病歷造假,隨著現代鑒定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可以說只要造假就會留下蛛絲馬跡,而一旦病歷被認定造假,根據證據規則,法庭可能直接推定醫院方面承擔完全責任。患者也知道醫生不是萬能的,但是如果在發生醫療糾紛后對于病歷遮遮掩掩,那無疑會激化醫患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