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收入5.6萬元屬于高收入,和南非的卡車司機收入一樣多”,在統計數據出爐后,這樣的對比引來了網友對5.6萬這一數字的質疑。中國經濟近年來一直快速增長,每天都在誕生無數的財富英雄,就算不考慮部分人群龐大的灰色收入,5.6萬的年收入也大大不符合人們對高收入群體的認知——“50年的收入才能在北京買套房的人也算高收入人群?”許多人懷疑,統計局有意做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以避免貧富差距過大的指責。
統計局回應了網友對這一數據的關心,但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統計局指出,高收入組是指將城鎮調查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分成五等份,依次形成低收入組、中低收入組、中等收入組、中高收入組、高收入組,高收入組是指全國城鎮居民中收入最高的20%戶群體,約有1.5億人口,不是大家心目中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群體。統計局還指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把未就業者也平均進來了,而且可支配收入指標已經扣除了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障支出。統計局還舉了一個例子:以普通的三口之家為例,按照高收入組標準計算,全家可支配收入就是約17萬元,家庭中2人就業,那么就業者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8.5萬元。
8.5萬年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7000元左右的稅后月薪,乍一看合理了不少,雖然7000月薪作為高收入者的門檻其實都還嫌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數字指的是平均數,既然1.5億高收入者包含了那些億萬富翁、千萬富翁,他們的收入平均到1.5億人頭上,就只有這么少嗎?
事實表明,頂級富豪的收入不會因為平均到1.5億人頭上就變得無足輕重。據2013年發布的胡潤富豪榜單,排名前1000的中國大陸富豪,平均財富從2012年的54億人民幣增長到2013年的64億。換言之,僅就中國大陸最富有的前1000人,1年時間內的總財富就增長了1萬億人民幣。這些增長絕大部分都屬于股票增值之類的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毫無疑問屬于可支配收入增加的范疇。2013年末大陸城鎮常住人口73111萬人,五等分即約為14620萬人。光是把這1萬億平均到這14620萬“高收入”人的頭上,每個人就增加了約6800元人民幣——而按統計局的數字,2012年“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1456元,2013年這一數字為56389元,僅增加5000元不到。
除了這1000人財富增加,“高收入組”中的其他人難道收入就沒有增加甚至說減少了嗎?這顯然不可能。唯一的解釋就是,這高收入組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大大低估了,數據本身和增量都大大低估了。
我們還可以對比一下臺灣和香港的同類數據,便知道“5.6萬”這個數據的成色如何。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會發布《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其中有一項數據是“按戶數五等位分平均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香港政府統計處定期也會發表《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有一項數據是“按十等分組別除稅及福利轉移后住戶每月收入”。這兩組數據簡單換算后與“5.6萬”所屬的大陸“城鎮居民五等份分組人均可支配收入”這一數據基本是對應的。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在五等分后三地“最高和最低收入組之間的收入差距”:2012年臺灣最高收入組戶均可支配所得是184.6萬新臺幣,最低收入組戶均可支配所得是30.1萬,前者為后者的6.1倍;2011年香港收入最高的第九和第十等住戶除稅及福利轉移后的收入占據了全體住戶收入的51.8%,而收入最低的第一和第二等合計只占據了3.7%,前者是后者的14倍;而2013年中國大陸城鎮居民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9元,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換言之,這個幾乎同一口徑的數據,反映出香港的收入差距最大,臺灣次之,而大陸的收入差距最小——“5.6萬”這個數字靠不靠譜,相信網友心里也有了答案。如果還所疑惑,不妨參照一下對應年度的基尼系數:香港是0.475,臺灣是0.338,而大陸是0.473。是不是有組數據對應不上?
且慢!或許已經有眼尖的網友看出,0.473這個最新公布的基尼系數,是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而以上對比的大陸高低收入差距,指的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包含農村,怎么能如此對比呢?的確如此,但這并不是我們在玩弄數據,而是因為“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并沒有公布。
“基尼系數”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中,是一個有趣的存在。統計局很多年以前曾經定期公布過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但后來中斷了,只公布了農村居民純收入基尼系數。據說原因是“原先城鄉住戶調查分開進行、城鄉收入概念不一致”,要統一之后,才會公布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去年1月公布年度統計數據時,國家統計局稱按照新標準、新口徑、老資料把全國基尼系數補齊了,但直到今年公布收入數據時,仍然農村是“純收入”,城鎮是“可支配收入”,這使得全國基尼系數難以驗證。
上述全國基尼系數曾經不公布的理由,其實并非說不通,不過人們過于關心全國基尼系數,反而忽略了另一個應該公布的基尼系數——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事實上,可支配收入的數據一直都有,包括“五等份分組數據”一直都記錄在統計年鑒中,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算出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何這個數字一直以來不像農村基尼系數那樣定期公布呢?
答案是,國家統計局對這個數字根本不自信。2011年國家統計局住戶辦主任王萍萍其實曾經透露過,2010年的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從2009年的0.335下降到0.330(這兩個數字相對而言可以解釋上述4.9倍的高低組別收入差距),這是僅有的能查到的城鎮基尼系數。然而很快,2011年的這個數據就不公布了。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012年初就解釋說,由于高收入階層的真實收入信息難以獲取,導致依據目前城鎮住戶調查計算出來的城鎮居民基尼系數偏低,所以這項數據沒有發布。
這就是說,不管是“0.3幾的城鎮居民基尼系數”,還是這個數據所反映的高低組別收入差距倍數,或者說是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時,國家統計局局長都對這些數據沒有信心。
那現在是兩年后,國家統計局長會對新數據的可靠性有信心嗎?不妨算一下從2011年到2013年高低兩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速度,高收入組的速度分別是14.3%、9.4%、9.6%,而低收入組則是15.6%、17.9%、10.4%。換言之,每一年差距都在縮小,城鎮居民基尼系數變得更低了——所以國家統計局更不敢公布城鎮居民基尼系數了。
總而言之,不管是看胡潤的財富榜,還是參照港臺的經驗,又或者是國家統計局自己的看法,都足以說明“高收入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6萬”這個數字根本就靠不住。
那么應該是多少呢?按2013年學者王小魯執筆的一份報告,2011年按家庭分布的城鎮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是0.496,遠遠高于他用同樣方法對國家統計局的2011年城鎮居民分組數據進行計算得到的基尼系數0.324。如果0.496的說法準確,那么高低組別的收入差距應該參照香港甚至更高,即14倍以上。如果低收入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能達到11434元,那粗略估算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高達16萬以上。
公允地說,在公布收入數據上,國家統計局已經做了一些努力,除去補齊歷年全國基尼系數之外,公布2011年收入增長情況時第一次發布了中位數,2012年國民經濟運行的總報告寫入了五等份收入數據,2013年總報告又加入了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國家統計局長馬建堂的一些表態甚至很讓人動容,馬建堂曾經表示,“收入的中位數、眾數,特別是中位數,一定要發布。如果順利的話,力爭明年甚至今年,就可能嘗試發布城鄉居民收入的中位數。”“我說這句話,也是讓我們統計系統背水一戰,我把它說出去,我們就要朝這個方向努力,請朋友們監督我們,推動我們。”
但不得不說的是,統計公報中的收入數據仍有些系統性的虛假,仍然難以糾正,這一方面有調查方法待改進、調查有實際困難的原因,另一方面肯定也免不了有數據敏感的原因。之所以開始公布全國基尼系數,大概也有具體的高低收入的倍數差距一目了然,而基尼系數看起來比較抽象的緣故。
收入和收入差距方面的數據,在經濟數據中是極為重要的。香港和臺灣當局就對公布相關數據非常重視,不僅定期公布,數據非常詳細,而且還配有解讀。臺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每年10月發布,長達一百多頁;香港政府每年公布詳細的收入數據,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時還會專門發布《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更是長達兩百多頁。兩地的文件都放在互聯網上供民眾下載觀看。
準確的收入數據之所以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這是許多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礎,而且各種學術機構、媒體都依賴準確的數據進行研究和報道。近年來,香港基尼系數連年增加,但仍然每年準時公布,不會因為數據不好看就裝沒有,政府為此連年做出檢討,近年的一大動作就是據此制定強力的扶貧政策。對于國內的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準確的收入數據,也是制定各種稅收和福利政策的前提——最簡單的,如果國家統計局真的少算了許多高收入者的收入,針對高收入者的稅收政策是否就應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