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我國史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當時國家仍以部落形式存在,夏王后(夏朝的帝王稱為“后”)為天下部落聯盟的共主。國家直接管轄的范圍限于本氏族內部。超出夏族本部落之外,其他部落首領在自己的領地上,享有較為獨立的管理權和統治權。對于夏后,他們則以臣服和納貢的方式,表示其相互關系。夏王朝是以夏后氏為中心的方國部落聯盟,這些方國部落都是在夏后氏的氏族封建制度下形成,而后與夏后保持一定關系并得到夏后的保護,類似現代比較松散的聯邦制。夏朝主要方國包括有仍氏、有虞氏、有鬲氏、斟灌-斟鄩氏、有緡氏、有莘氏等。
夏朝共經歷十四世、十七王,他們分別是: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發—桀,前后約四百七十一年。其間,內外征伐不在少數。為方便起見,現將夏朝歷史分三個階段敘述。
一、從啟到少康,共5王,是夏朝確立和鞏固的時期。
這一時期發生的,首先是“禹傳子家天下”。從大禹開始,放棄了歷來的禪讓制,中國社會進入世襲時代。到了夏啟時期,為了維護權威,對不服的方國予以征伐,發生了著名的甘之戰,為夏啟討伐不聽指揮的有扈氏部落。從此,夏朝的中心地位得以維護。夏啟之子太康繼位后,不理朝政,被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驅逐,后立太康之弟中康為王。后又有后羿寵臣寒浞自立為王。直至相遺腹子少康成人后,方奪回王位,恢復夏朝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第二階段:從杼到廑,共7王,是夏王朝的鼎盛時期。
少康之子杼繼承王位后,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制造兵甲,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今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一帶)。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與華夏族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納貢祝賀。槐逝后,其子芒繼位。芒逝后,其子泄繼位。這期間東夷族與華夏族逐漸同化。泄在位期間東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開始向西方發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后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不降年邁時,內禪于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后不久便病死。
第三階段:從孔甲到桀,共4王,是走向衰落并最后滅亡的時期。
廑病死后,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華夏族與東夷族的關系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繼位。皋逝,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系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皋與發,至履癸(謚號桀)內亂不止。
發逝后,其子桀繼位。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系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減少。桀因此常常討伐不順從的部落。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大約在前 17 世紀末前 16 世紀初,商部族首領湯,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后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于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湯追之,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于歷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后跑到了南巢之山,并死于該處。
通過鳴條之戰,夏室被推翻,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湯在亳稱王,建立商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
夏滅亡后,剩余勢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還有兩支分別向南方、北方遷移。桀帶著不少夏族民眾從歷山南遷至南巢,這便是南支。北支進入蒙古高原,與當地諸族融合,有人認為這便是后人所稱的匈奴。再后來周武王滅商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地,延續杔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
主要參考典籍:《尚書》、《竹書紀年》、《帝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