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指由于心臟的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臟,導致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臟循環障礙癥候群,此種障礙癥候群集表現為肺淤血、腔靜脈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其中絕大多數的心血管疾病都會進展為心力衰竭。
那么,哪些高危心臟疾病容易發展為心力衰竭呢?
1.冠心病
冠心病病人的心肌長期慢性缺血或者急性供血不足不僅會導致胸痛的癥狀,還會導致心臟收縮功能受到影響,輕者會出現呼吸困難、體力下降等心功能不全的癥狀,重者則會出現不能平臥、喘憋等嚴重的心衰表現。
2.房顫
房顫發作時心房跳動快且不規律,傳導到心室,導致心室的收縮不規則,二者工作不協調則顯著降低了心臟的泵血功能。
此外,房顫病人長期慢性心動過速導致心室率不規則或者心室率過快,還可引起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導致心功能惡化。
3.高血壓
多項研究發現,大約2/3的心衰患者合并高血壓或既往有過高血壓。高血壓可使心衰發生風險增加2~3倍。
長期高血壓時,動脈血管壓力過高,成為心臟泵血的巨大阻力,心臟長期高負荷工作容易出現疲勞,久而久之出現心肌肥厚、僵硬等改變,疲勞的心肌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肥厚心肌持續高強度工作、需氧增加,而高血壓易造成冠脈病變,導致冠脈供氧不足,二者的不平衡常導致心衰發作。
4.糖尿病
糖尿病這個“潛伏的殺手”,以高血糖為武器,攻擊全身各處的血管和神經,不論位置與大小,心臟作為全身的重要器官,自然也不能幸免。
此外糖尿病還與高脂血癥“拉幫結派”,血糖的升高引發血脂代謝紊亂,使心臟血管受到進一步損害。
高血糖和高血脂持續存在,久而久之,出現心絞痛、胸悶氣短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的癥狀,當患者意識到糖尿病的危害時,已為時已晚。
5.擴心病
擴張型心肌病以心室擴大、心肌收縮功能減退為特點。
隨著病情進展,心肌纖維化加重,心臟泵血功能越來越弱,不僅舒張期心室血容量增多,收縮期血容量也增加,整個心臟時刻處于血液充盈的狀態,心臟不斷擴大,甚至導致二尖瓣、三尖瓣的關閉不全等結構性病變,最終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上述心臟疾病是導致心臟衰竭常見的原因,患有上述疾病的朋友,一定要從源頭抓起,積極控制血壓、血糖,治療糖尿病、房顫和心肌病,防患于未然。
那心血管疾病如何避免進展為心衰?
1.預防感染
預防感染可降低心衰的發生幾率,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是心血管病患者發生心衰的最常見和最重要誘發因素。
平時減少與流感和感冒病毒的接觸,要講求衛生,勤洗手,避免感冒或流感的發生,以防引發肺部感染。
2.保持健康飲食方式和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保護心臟功能,讓心血管病患者遠離心衰。
1)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強運動鍛煉,適度的運動可加強和改善心臟功能;
2)飲食上需注重營養搭配均衡,適宜吃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清淡食物,且應做到三餐有節,注意飲食多樣化,保持體內酸堿平衡。
3)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勞累,對保護心臟功能也大有好處;
4)情緒激動是誘發心衰的一大因素,因此平時應保持愉悅的心情,遇事保持平和的心態,盡量避免情緒波動。
5)戒煙限酒,不可過度飲酒,注意飲食衛生。此外,吸煙是心腦血管疾病最危險的因素,且是可預防的因素,所以吸煙者一定要積極戒煙。
3.積極治療原發病
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是防止心功能惡化的關鍵。有心血管疾患的人群,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嚴格按照醫生為自己制定的治療方案和干預措施進行治療和康復,不能隨意換用藥物或擅自增減藥物用量,否則不僅收不到治療效果,甚至還會讓患者病情加重,導致心功能惡化,引發心衰。
4.調節水、鹽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液體的進出量和鹽的攝入量,根據浮腫情況隨時調整利尿藥的用量,盡量不要讓腳腫出來,不要出現疲乏無力感,一旦有這些癥狀或體征出現,就要及時化驗電解質,以便更好地調整用藥量和水鹽的補充量。
如何避免心衰加重?
1.一般患者應采取高枕位睡眠;較重者采取半臥位或坐位。
2.限制體力活動,心力衰竭較重的患者以臥床休息為主;心功能改善后,應適當下床活動,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
3.一定要戒煙、戒酒,保持心態平衡,同時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4.少量多餐,低鹽飲食,每日食鹽不宜超過5克。
5.按醫囑服藥;預防呼吸道感染;育齡婦女要做好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