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又名小兒麻痹癥,是由特異性嗜神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先發熱,之后出現肢體痿軟,肌肉弛緩,萎縮,畸形等為特征。本病為嚴重危害嬰幼兒健康的常見病。其后遺癥,難以治愈,致殘率很高。近20年來,由于普遍應用脊髓灰質炎滅毒活疫苗,使本病的發病率大為降低。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此類后遺癥病人達300萬之多。現代西醫對本病癱瘓的恢復,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
脊髓灰質炎,在古代中醫無此病名,但根據臨床表現,初起類似“溫病”、“疫癘”,后期出現肢體癱瘓等后遺癥則屬于“痿證”范疇。最早記載見于《黃帝內經》,如《素問·痿論》曰:“五臟有熱,可使人病痿,蓋熾熱于內,形痿于外。”又云:“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蹙也。”對熱病致痿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均有所發揮。《諸病源候論》及《千金要方》有石膏湯主治小兒手足不遂;《小兒藥證直訣》有全蝎散治小兒手足偏廢等記載。明代《瘟疫明辨》云:“時疫初起腿脛痛酸者,太陽經脈之郁也。”“兼軟者,俗名軟腳瘟,往往一、二日死。”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云:“小兒自周歲至童年皆有之,突然患此證者少,多半由傷寒、瘟疫、痘疹、吐瀉等證后,元氣漸虧,面色青白,漸漸手足不動。”以上這些論述表明歷代醫家很早就對本病有一定的認識和治療措施。
近代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最早報道見于1954年。50年代中期,臨床資料迅速增多,在治療上,運用中藥、針灸或針藥并治多種方法。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醫藥以挖掘傳統方劑為主治療本病,針灸創用了穴位刺激結扎療法,對提高癱瘓肢體的肌力和糾正某種程度的畸形有較好效果。近10余年來,除運用上述方法外,還增加了氦氖激光穴位照射、電排針、芒針透刺等法,提高了治療效果。據報道,本病初起(急性期)治療效果較佳,用中藥內服、外敷治愈率在80%以上,總有效率達100%。如病初失治或治療不當,導致肢體麻痹或癱瘓則治療效果較差,遷延越久,療效越差。針灸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基本治愈率為30%~40%,有效率90%以上。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防止癱瘓或肌肉萎縮性殘廢的關鍵。
在實驗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發現針刺可提高血中5-HT、5-HIAA含量,促進了5-HT系統的代謝和加強生理功能調節,使局部組織血流通暢,促進組織代謝,提供了組織細胞需要的養料,加速廢物的排泄,從而有利于患肢肌群功能的恢復。
圖片來自網絡
本病主要由于外感時行疫毒之邪,內傷飲食不潔之物,病從口鼻而人,加之素體秉賦不足,筋骨虛弱,正氣不支,導致病情不斷深入演變,遷延難愈。肌肉失養,筋脈枯萎為本病主要病機,現分述如下:
肺胃陰虛:外感暑濕時疫之氣或過食生冷飲食、不浩之物,從口鼻入侵體內,肺胃受損。肺受火灼,則水源竭絕,脾胃受損則積久成濕,郁而化熱,濕熱蒸騰,上熏于肺,則肺熱葉焦更甚,金燥水虧,腎水枯竭,津液絕源,筋脈失養,弛緩不收而成痿證。
脾胃虛弱:營養不良,后天失調,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氣血虧虛,時令外邪趁虛而入,正不勝邪,導致病情深人演變。脾主肌肉,脾虛則肌肉萎弱不用,加之邪熱損傷脾胃,津液枯涸,筋脈失養而成本病。
氣滯血瘀:時令外邪趁虛人里,伏于經絡,氣血失于流暢,氣滯血瘀,經脈阻塞,肢體失養,痿廢不用。
肝腎虧損:日久遷延,累及肝腎,肝主藏血而主筋,潤關節,肝虛則血不養筋,關節失潤;腎主骨生髓,腎精虧損及精枯脈萎,難以治愈。
圖片來自網絡
本病臨床以癱瘓為主要癥狀,癱瘓部位可發生在身體任何一處,常以四肢為主,尤以單側下肢為多。此外,由于本病常伴有肢體疼痛,故還需與痹癥相鑒別。現參照現代各家辨證分型意見歸納為以下四型:
1.肺胃陰虛:患肢痿弱,肌力松弛,手足心熱,口渴,盜汗或自汗,午后顴紅,飲食減少,大便秘結。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
2.脾胃虛弱:患肢癱瘓發涼,肌肉萎縮,面色萎黃,形體瘦弱,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3.氣滯血瘀:患肢癱瘓,肌肉萎縮,皮膚瘀斑,關節強直或變形,面色蒼白,汗多而冷,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舌質暗紅或有紫斑,苔白,脈弦遲或澀。
4.肝腎虧損:長期癱瘓,患肢厥冷,肌肉萎縮或有畸形,形體衰弱,食欲不振,頭暈目眩。若陰虛則兼五心煩熱,盜汗,舌質紅絳,脈細數;若陽虛,則兼見畏寒,精神倦怠,尿頻或遺尿,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圖片來自網絡
(1)肺胃陰虛
治法:清養肺胃,宣通經絡。
處方:天冬、黨參各12克,生地、山藥、薏苡仁各15克,木瓜、絲瓜絡、伸筋草、牛膝各9克。
加減:口渴甚加玉竹、石斛。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選用加味三才湯等。
(2)脾胃虛弱
治法:健脾益胃,舒筋活絡。
處方:黨參、黃芪各12克,苡仁、白術、茯苓、木瓜、淫羊藿、當歸、淮山藥各10克,陳皮、甘草各6克。
加減:納少加神曲、山楂。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選用四君子湯加減等。
(3)氣滯血瘀
治法:補氣活血,溫經通絡。
處方:黃芪、黨參各15克,當歸、川芎、赤芍、地龍、牛膝各10克,桃仁、紅花各6克,桂枝3克。
加減:上肢癱瘓加桑枝;下肢癱瘓加桑寄生、淫羊藿、五加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等。
(4)肝腎虧損
治法:補養肝腎,強壯筋骨,舒筋活絡。
處方:山藥、熟地各15克,桑寄生、首烏各12克,杜仲、丹參、牛膝各9克。
加減:腎陰虛加龜版、山萸肉;腎陽虛加黑附子、狗脊、菟絲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
常用成方:七寶美髯丹、虎潛丸、金剛丸或痿痹通絡丹等。
療效:以上四型共治療306例,其中基本痊愈69例,顯效75例,進步143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9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