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是個多云的天氣,我們的計劃是先去游覽伊迪斯·卡維爾山和天使冰川,然后長途跋涉,路過羅伯遜省立公園,最后到達坎盧普斯住宿。因為今天的路程很遠,所以一早起來,在青年旅社做了早餐,吃完后便急急上路了。
昨晚在青年旅社的接待廳里,我們看了一些有關賈斯帕國家公園景點的介紹冊子,Elton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由于修建停車場和保護天使冰川,賈斯帕國家公園對進入伊迪斯·卡維爾山的車輛數進行嚴格的限流,每天分四個時間段進山,一天總共只讓進180輛車,要進山的旅客必須到賈斯帕游客服務中心領取通行證才能進去。
經他這么一講,Monica才想起,前段時間來過此地的師妹事先已經提醒過限行之事,怎么自己把這事忘得一干二凈了呢!昨天我們還路過賈斯帕游客服務中心的呀,心里別提有多懊惱了。可當時已是深夜,兩人商量一下,隔日一早從阿薩巴斯卡瀑布返回賈斯帕游客服務中去拿通行證的話,一則來回一趟要多跑60多公里,二則還不知道通行證還有沒有,空跑一趟豈不太冤?于是決定一早直接從阿薩巴斯卡瀑布過去碰碰運氣。
我們懷揣一顆忐忑的心到了上伊迪斯·卡維爾山Mount Edith Cavell的路口,這里果真放著一處崗亭,道路上已布置有隔離樁,賈斯帕國家公園的兩位年輕姑娘已在此值守。Elton發揮擅長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特長,竟然說動了那兩位可愛的姑娘,放了我們一碼,讓我們進了山。此刻我們心中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起來。天使冰川,我們來了!
山路確實狹窄險峻,發夾型的急彎不時出現,難怪要對進山的車輛限時放行,并對數量進行限制。要不是我們今天來得早,要想無證上山就難啰!途中懸崖邊有一處能停2、3輛車的位置,是一個不錯的觀景點。眼前的這座大山,可比賈斯帕的金字塔山還要雄偉英俊得多。
落基山地貌類型繁多,冰川、瀑布、峽谷、溫泉等千姿百態。落基山脈的大部分山峰的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這些高峰的山頂終年積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景色壯麗。在高度較低的山坡上,茂密的松、杉、柏巍然聳立。山間谷地寬廣,溪流清澈,山水交映。
伊迪斯·卡維爾山峰是以一位英國護士的名字來命名的。這位護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幫助200名比利時和法國的傷殘戰俘逃跑到中立國荷蘭,自己卻被德軍兇殘殺害。在她犧牲后,有成千上萬的英國人受其事跡的激勵而應征入伍,大大增強了盟軍的士氣。英國人為紀念她,便把這座雄偉的高山命名為伊迪絲·卡維爾山Mount Edith Cavell(加拿大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
不過在加拿大當地的印第安人心中,這座高山卻是以“白色幽靈”而聞名的。“白色幽靈”是一座更為出名的冰川,但由于全球變暖,如今已經消失了,實在令人惋惜。
落基山最初為巨大的地槽地區,到白堊紀初期還只是淺海,第三紀時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火山爆發,地殼發生了強烈的褶曲與壓縮,山脈再度隆起,形成了高大的花崗巖山系;第四紀時,冰川的作用又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斗、槽谷等冰川侵蝕的地貌特征,再加長期的地殼變動,逐漸形成落基山高大雄俊的現狀。
離伊迪斯·卡維爾山越來越近了,已能遠遠的看到天使冰川的一翼,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朝伊迪絲·卡維爾山峰爬升的盤山路又陡又窄,心驚膽戰之余,仍然不忘看看窗外的壯觀景色,這美景實在太誘人。
將車子開到山谷里的停車場,伊迪斯·卡維爾山赫然聳立在我們跟前。
這塊彩碑是這里的路標,也是進山步道的起點。碑上的銘文介紹,這里是伊迪絲·卡維爾山的北峰,雄奇之勢迷倒了無數的登山客、藝術家和攝影師。曾幾何時,冰川在山谷里蠕行,將巖壁碾成粉,將山巖犁成溝,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見的深谷。隨著冰川的消退,植物與動物開始遷入,為峽谷帶來了勃勃生機。
這塊彩碑兼有紀念碑的功能,它的右上角鑲著那位年青女護士伊迪絲·卡維爾攝于1890年的照片,旁邊配有對她的簡要介紹。因此這是一座象征著和平、博愛、無私的山峰,伊迪絲·卡維爾的精神在此獲得了永生。紀念碑后面橫亙著的白色冰川,就是聞名的天使冰川。
早到此地的都是些戶外運動的常客,一到后就整理好背囊,帶上登山杖,然后消失在隱秘的山徑里。我們也在此彎彎腰、壓壓腿,吸吸新鮮空氣,提振一下精神!
峽谷里的步道四通八達,在不同的季節行走其間,仰看冰凌懸山崖,坐看巖兔竄石間,行賞柳枝拂野花,坐觀云朵湖中畫。
山區風云多變,主峰時隱時現。來此開展戶外活動,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太靠近崖壁,不知什么時候就會有風化的石頭落下。
山谷里的停車場正在擴建之中,以便適應接待更多的游客。
冰川的一部分掛在半山腰,如同天使的身軀,而山頂的一大片如同張開的雙翅,這就是天使冰川Angel Glacier。
沒走到天使冰川的下面我們就打道回府了。加拿大人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非常用心的,即使在這樣的深山峽谷里,仍然能看見不要隨意踩踏草地的標識。
因為走到冰川太費時費力,我們今天要趕的路還挺多的,何況我們還向那兩位姑娘承諾過只看景不遠足,快去快回,所以不能停留太久。
回頭的路上,我們都有點不舍,又一次在路邊停車拍照。高聳入云的山峰,終年覆蓋積雪,形成奇特的冰斗、冰凌,十分壯觀。還有那展翅的天使,都在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網友們說,在班夫國家公園和賈斯帕國家公園有四大冰川,它們分別是維多利亞冰川、庫洛夫特冰川、哥倫比亞阿薩巴斯卡冰川和天使冰川。前面三條冰川的景致,我們分別在露易絲湖和冰原大道都領略過了,今天又參觀了天使冰川,這樣四條冰川就全到過了,也算是圓滿了。
這是我們此次落基山脈之行拍攝到的四條冰川,它們分別是:天使冰川、阿薩巴斯卡冰川、維多利亞冰川和庫洛夫特冰川。多美啊!
離開天使冰川到達設崗的路口時,我們與那兩位值班的姑娘打了個招呼,然后沿來路回到93#公路,再繞過賈斯帕小鎮,然后向西轉上去羅伯遜山省立公園的16#高速。今天的行車任務比較重,預訂的旅館在坎盧普斯附近,只有辛苦Elton了。
這一路風光仍然壯麗,但是此時我們行走的線路與落基山脈已漸行漸遠了。
羅伯遜山省立公園東與賈斯帕國家公園緊鄰,此刻是進入了羅伯遜山省立公園Mount Robson Provincial Park的地界。立于標志牌頂端的白色動物,是善于攀巖的山羊。羅伯遜山Mount Robson是加拿大落基地區海拔最高的山峰,整座公園就是圍繞這座高山的山域地區。
這里有一個大湖,一眼望去煙波浩淼。在這里下車休息,用清粼粼的湖水洗過的葡萄,吃起來更覺甘甜爽口。
拿出地圖核對后,知道這個湖的名字叫駝鹿湖Moose Lake。駝鹿也就是我們昨天上午在瑪琳湖看到的頭頂大鏟狀角的鹿,想必這一帶定是駝鹿的樂土,否則不可能會有此名。
要是有條路能繞到湖對面的森林里,我倆就會毫不猶豫的開進去探個究竟了。
自從2010年第一次自駕游英國后,我倆就瘋狂地喜歡上了這種旅游方式,每次出國旅游都自己安排行程和交通,那種隨心所欲的快感,是一般跟團游怎么都體會不到的。經過這些年的鍛煉,出了十多趟國,跑了近二十個國家,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質。現在我們的時間更加自由,不僅增加了出行的頻次,而且加長了每次游覽的時間。只要身體條件許可,自駕游將依然是我們出國旅游的首選方式。
過了駝鹿湖,Monica就念叨著,怎么還不見羅伯遜山,生怕一不小心錯過了公園的入口。
拐過一個大下坡后,突然前面出現了一排木頭房子,Monica連忙告訴Elton,公園的核心區域到了。因為來此前Monica已經做了大量的功課,對這樣一個不容錯過的景觀,相關信息都已爛熟于心了
大氣磅礴的羅伯遜山拔地而起,山峰直插云霄,山脊銳利似刃。
據說羅伯遜山終日云霧繚繞,要看見它的真容可不容易。今天我們運氣爆表,雄偉的加拿大落基山脈第一高峰,這么清晰的屹立在我們的面前。
這幾天馳騁于落基山脈之中,欣賞了這條北美脊梁的無數山峰,如今在我們將要離開落基山脈之際,能夠站在高高的羅伯遜山之前,我們無比歡樂,也無限感恩!
想不到Elton在此也主動叫Monica為他多拍些留影,因為羅伯遜山呈金字塔造型,穩重又輪廓分明,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
Monica自然不會在美景前虧待自己,橫拍豎拍,總嫌不夠。
山腳高大挺拔的杉樹林,就像大山張開的雙臂,擁抱著千千萬萬來此參觀的游客。
拍下這張喜慶的合影,慶祝我們的落基山脈游程即將圓滿結束。
游客服務中心里有一個小展館,主要介紹落基山脈的地質地貌和早年土著人的生活,令我們感興趣的是一次次攀登羅伯遜山峰的圖文介紹。海拔3954米的羅伯遜山,山勢險峻,終年風雪不斷。1906年加拿大高山俱樂部Alpine Club of Canada成立,隨后開始招募會員組隊攀登羅伯遜山,但數次努力均告無功而返。到了1909年,為了怕被外國的登山隊搶先登頂,高山俱樂部里的Reverend Kinney 決定冒險獨自去攀登。歷險途中,他遇到了對登山一竅不通的流浪漢Donald “Curly” Phillips,遂說服其同行。經歷了九死一生后,他倆在1909年8月13日獲得成功。但對于他倆所稱的這次登頂一直有很大的疑問,因為當時的季節、路線和裝備都不合適,普遍認為他們只是到達了接近峰頂山脊的冰蓋。即使如此這也是很了不起的壯舉,南坡下的肯尼湖Kinney Lake就是由此而命名的。
這是一片1781年開始生長的道格拉斯杉樹的徑向剖面,在對應的年輪上,標出了加拿大歷史上的大事記,從1812年的美、加戰爭,到1965年頒布楓葉圖案的新國旗。用一顆大樹的年輪來表述歷史的發展,形象生動,這個創意值得稱贊。1792年,隨英國航海家溫哥華的探險隊抵達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此樹種。1825年,蘇格蘭人大衛·道格拉斯David Douglas受英國皇家學會委托,進行實地考察并采集了大量種子樣本,為了紀念他,這種樹被命名為道格拉斯杉Douglas Fir。這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樹種之一,一些千年以上的老樹,可以長到高100米、胸徑10米以上,足可以和號稱“世界爺”的北美紅杉和巨杉相媲美。
穿過游客服務中心后有一個架空的大觀景臺,視野極佳,可將羅伯遜山的美景一網打盡。
拍了一張又一張,從來沒見過Elton這么流連,顯然他是被美景震撼到了。
Monica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恨不得將這滿天風景都攬入懷中。
正好有人也過來觀景,幫忙給我們拍了幾張合影,喜悅之情流露無遺。
最后再放一張我們在觀景平臺上為羅伯遜山拍的標準照。真乃是群林仰目,萬峰觀止,一派氣宇軒昂的山中帝王之相。
公園里還有山林徒步道,如果有機會能進去徒步,一定會有新的驚喜和發現,可是我們得趕路,只能做個匆匆的過客。
在16#高速公路與5#公路的交匯路口,我們的車子來了個270度的大轉彎,拐上了5#公路。從此開始,我們離開了加拿大的落基地區,朝南向溫哥華方向駛去。
雪峰峻嶺不再相伴左右,綠水青山成了窗外的風景。開了不少路后,在一個叫做克利爾沃特Clearwater的地方,我們進入路邊的游客服務中心。在此立有一塊威爾士格雷公園Wells Gray Park的廣告板,據說是觀賞當地野生動物的好地方,但據此還有幾十公里的路程,我們可無心戀戰。
游客服務中心很有人氣,室內裝飾深具地方特色,馴鹿頭標本栩栩如生,團體和自駕的游客均來此歇腳。Clearwater譯成中文即為清水,因為有清澈的清水河Clearwater River與北湯姆森河North Thompson River在此交匯。
雖然克利爾沃特只有不到5000的人口,卻已是當地最大的社區。這里是百萬年前火山遺址,留下大大小小上百個瀑布及火山地貌。難怪人氣這么旺盛。
游客中心外立著一個很高大的駝鹿雕塑,特別惹人喜愛,可惜太高了攀不上去。
Elton可來勁了,攀住鹿角做起了體操動作,那架勢還像模像樣的呢!
這時來了一隊老外旅游團,為了增加游客們的興致,大塊頭的駕駛員特意去大巴行李艙取了一把折疊梯,于是團員們興高采烈地騎上駝鹿照相。
既然已經來了,那就再到周邊去轉轉吧!往里開一會兒就看見一個湖泊,邊上是一家小汽車旅館。主人別出心裁,在屋前擺了一把巨大的紅色帆布椅,清秀的湖景撩人心魄。Monica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場景,興高采烈地爬上椅子擺起了Pose。
用原木自制的湖畔花盆是不是很有創意啊?得為這家主人的藝術細胞點個贊。
就喜歡這種取源于自然,升華于自然的作品,拿句流行的話來說叫應景。
在加拿大,這樣的湖泊千千萬萬,只要你在湖畔一站,拍到的可都是美景。
站在深入湖面的木棧橋上,更覺得天寬地廣,心緒飛揚。
生活在湖畔牧場的牛群,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不過雖然已過夏天,但牛氓仍到處亂飛,不宜靠得太近。
北湯普遜河與我們行駛的高速公路相伴相隨,快到坎盧普斯的時候,河道變得開闊,而且來了一個大拐彎。岸旁有一個高坡,上有一個插著加拿大國旗的小亭子,河對岸是太平洋鐵路。這無疑是一個觀景的好地方,Elton二話沒說就把車子開了上去。
上去了之后才發現這竟然是一處宅院,一位大漢正在院子里喂狗。Elton放下車窗與之溝通,他說這是私人領地,不同意我們在此拍照,只好悻悻然退出。我們無意間的闖入令其惱火應屬情有可原,但那家伙如此不友好,也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好在Monica手快,已經在車里順手拍了兩張,但沒能在這個位置好好欣賞風景,實在是令人遺憾。
繼續前行,已找不到一個開闊的拍攝地,好不容易找了個停車地方,但拍出的照片少了許多的氣勢。
我們今晚的住宿地坎盧普斯Cumcloups的名稱來自于印第安語,意即河流交匯的地方。坎盧普斯市是北湯姆遜河North Thompson River與南湯姆遜河South Thompson River的交會點,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早年淘金熱潮時,這里曾是繁華一時的皮毛交易中心。
到了目的地后,天色也慢慢暗了下來。坎盧普斯的全景是怎樣的呢,我們明天再看,放一張官網的照片,先讓大家認識一下這個城市吧。今天行程518公里,又是長途跋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