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未來集團化公司賬務處理的趨勢。財務共享中心建立后,賬務處理會呈現出兩個趨勢:一是片段化,分工越來越細;二是人工智能化,分錄由系統生成替代手工錄入。因為有這兩個趨勢,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對人的要求體現為黏性化和非專業化。說白了,未來財務共享中心需要的是計件制考核的會計工人。
(一)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發展趨勢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inance SharedService Center)是近年來流行起來的會計核算管理方式。它將不同國家、地點的實體會計業務拿到一個共享服務中心來記賬和報告,可以保證會計記錄和報告的規范、結構統一,而且由于不需要在每個公司和辦事處都設會計,能節省系統和人工成本。
如果企業達到了一定規模、擁有眾多分支機構,且經營內容相對單一,總部又有集中財務管理、強化對分支機構管控的需求,即可考慮選擇財務共享服務。目前,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已得到集團型企業廣泛地認可,可以說這是未來企業集團賬務管理的趨勢。把總部和各分子公司的會計核算集中到一起來處理,可以實現:①會計核算效率高、成本省;②賬務處理偏實;③會計獨立性高,監控能力強;④會計數據口徑統一,讓績效考核更加公平。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立后,會計核算工作會實現集中處理,零散的會計核算業務會被整合為標準化模塊。會計核算是規則性極強的工作,目前由計算機系統自動生成會計分錄替代手工錄入憑證已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在運算邏輯上,會計核算完全可做到自動化,通過標準化的流程,把會計分錄的編制規則定義好,輸入系統中,系統就能依照會計工程師們設定的規則把賬務處理好,將不再需要人的判斷和操作。
會計共享服務中心的普及還需要一段時間,會計人對它的認識尚需一個過程。譬如,原始單據傳遞很多人就擔心是否會丟失。越往后,票據傳遞越不是障礙,現在的做法是通過快遞公司寄送,匯集到共享中心,或者通過影像系統采集,實現原始憑證電子儲存。未來普及電子發票后,將不再需要物理層面的票據,會計憑證附件可完全實現電子化。
(二)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對人的要求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賬務處理呈現出了兩個趨勢:
一是片段化。會計核算的分工越來越細,復雜的工作會被肢解,每個人的工作都將是流水線上的一環,每個人會成為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單據收集、單據審核、電子簽批審核、批量付款、批量生成會計分錄、憑證打印、憑證裝訂,都會是專人負責。片段化的工作易上手、易熟練、不易出錯,會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但片段化的工作對會計人員的經驗與技能積累是有限的,不利于會計人員全面發展,對會計人員規劃未來職業方向是不利的。
二是人工智能化。規律的記賬工作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完成。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對會計工程師的要求較高,他們需同時是會計專家與IT專家。在會計工程師制定好記賬規則并輸入系統后,后續工作需要招聘的是計件制 “會計工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對會計人員計酬甚至可以采用憑證計件模式。
因為有這兩個趨勢,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工作變得簡單、重復、機械,基本不需要太多的智力投入。對“會計工人”的要求體現為黏性化(要坐得住)和非專業化(無需太高學歷、無需財會類學歷)。
此外,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立還會深遠地影響到審計領域。為什么需要做會計報表審計呢?因為會計報表不一定反映真實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會計人工作不認真、能力水平不夠,抑或與業務合謀舞弊,都可能導致會計報表不實。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一方面隔離了會計人員與業務人員,另一方面實現了記賬自動化,只要會計工程師錄入IT系統的記賬規則不出錯,在核算端自動生成的會計分錄就不會出現訛誤。
如果會計報表依舊出了數據問題,這不會是因會計核算造成的,而是從業務前端傳遞過來的。如此一來,傳統基于賬務合規性的審計意義不大。未來的審計工作重心應轉移,由立足于會計端前移到業務端去,直接對業務合規性進行審計。譬如,華為內審工作95%的精力已經前移到業務環節。
如此一來,審計還有必要針對會計核算進行嗎?我認為不需要。
(三)會計核算工作會被計算機替代
當企業集團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后,會計核算工作會被有效整合,每個崗位的工作量會變得飽和。譬如,集團內每個子公司的固定資產采購發生頻次不高,會計核算偶爾為之,但將母公司與所有子公司的固定資產購置匯集起來,針對固定資產購置的會計核算就可能達到一定體量。
再就是,以往分子公司各自設立財務部的做法也將得到改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管理模式會被顛覆,一個集團只需要成立一個財務部,集中于總部即可。這樣的財務架構無疑是最經濟的,人員也可極大精簡。假若集團有30家子公司,以往每家子公司需配備一名出納,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立后,子公司的這30名出納都可以裁減。
另外,計算機系統會淘汰部分會計崗位。以費用報銷工作為例,業務量大且重復發生,非常符合人工智能做賬的要求。將費用報銷APP審批記錄與財務軟件對接,依據確定好的記賬規則就可以自動生成會計憑證了;將費用報銷APP審批記錄與網銀系統對接,則可以實現自動付款。如此一來,原有的費用會計崗將不再需要,出納崗的工作也將得到精簡。
技術的進步既讓人興奮,又讓人心酸。一方面,人工智能與財務共享服務讓會計人員擺脫了簡單重復的低價值勞動,實現了時間的解放;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會淘汰掉至少70%的會計人員,主要是會計核算人員,這意味著會計職場會升級。
人工智能第一次切入會計領域是20年前普及會計電算化。在手工賬時代,月末結賬時一次性把報表做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漏登一筆分錄,或者記錯了科目,又或點錯了小數位,都需要會計人員一點點排查出來,對賬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實現會計電算化后,再粗心的會計也不至于讓借貸方不平。做不平賬,已成了會計人遙遠的記憶。會計電算化讓月末結賬變得輕松,實現了財務部門的第一輪瘦身。初步估算,會計電算化至少讓企業精簡了三分之一的會計人員。
隨著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與人工智能全方位滲透進會計核算領域,這一減員效應還會加劇。如果經濟實體數量大體相當,可預見職場對會計人員的需求量會大幅減少。未來1900萬會計人員該何去何從呢?
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先生對會計人員提出了他的要求:①財務如果不懂業務,只能提供低價值的會計服務;②財務必須要有渴望進步、渴望成長的自我動力;③沒有項目經營管理經驗的財務人員就不可能成長為CFO;④稱職的CFO應隨時可以接任CEO。這四點要求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會計人員應融入業務。這需要會計人員轉身。
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無疑是最基本的要求,低價值的會計服務不僅沒了前途,甚至會不復存在。未來會計工作會呈現兩極化,一極是低端的體力勞動,非會計人員也可參與崗位競爭;另一極會變得高端,將是強者與智者的工作。
或許有人會覺得自己供職于中小微企業,這樣規模的企業與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概念相距遙遠,他們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沖擊。需要明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并非由大型企業集團專享,它也可以向外界提供有償服務。中小微企業可以將會計核算外包給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例如,殼牌石油(Shell)建立的“殼牌石油國際服務公司”每年約8%-9%的收入來自向外界提供服務。這意味著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不單會影響到大集團的會計從業人員,也會影響到中小微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它對會計核算領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四)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分離
財務與業務是什么關系呢?一方面,財務是對業務結果的記錄與反映,這屬于財務會計的范疇,隨著業務推進,亦需財務不斷改進、完善流程與內控。另一方面,財務可通過參與業務,促進業務改進,反過來讓財務結果有更好的呈現,這屬管理會計的范疇。可見,財務會計的作用多是被動的,管理會計的職能是主動的。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缺點也很明顯。最突出的一點是會計核算脫離了業務,可能淪為輔助崗位。會計核算人員不再與公司業務人員直接接觸,面對的是一堆冰冷的數字,而無需關注數據背后的業務原因。這就需要有專門服務企業經營管理的會計人員站出來補位。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分離,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必然趨勢。在共享服務中心模式下,與管理決策相關性低、重復度高、工作量大的會計核算工作被集中起來統一處理,使得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分離成為可能。從職能上看,財務會計工作主要是賬務處理,對它的要求是按照各項規章制度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管理會計主要涉及經營管理和提供決策支持。
如果會計人員不滿足于會計工人的定位,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是必需的。不過也別灰心,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設在中國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有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比較受歡迎。但要記住了,這只是一段窗口期,時間不會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