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運”,“12306”秒成灰的售票界面總令人跺足捶胸怒不可遏,能買到“無座票”的小伙伴都會在朋友圈里秀一把幸運……不過,漫漫長路,想要解決“無座”的問題,怎么辦?
無論你處于“xx后”,這個物件兒一定不陌生:火車站里人頭攢動的小賣部前,總少不了它的身影。它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小名兒——馬扎?!稘h語大詞典》對它的解釋是“一種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上面繃帆布或麻繩,可以合攏,便于攜帶”。
對照我們日常使用的“馬扎”,全中!但“馬扎”之名,從何而來?
顧名思義,“扎”,將“帆布”或“麻繩”捆扎在一起而成;“馬”,難道和動物有關?
“馬扎”之名,確實與“馬”有關。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從人們的坐臥習慣說起。古今中外,人們的坐臥習慣有二,即:席地而坐,垂足而坐。亞洲很多國家,諸如日本、韓國,家居生活席地而坐為主;歐洲國家,如英美等,工作生活都以垂足而坐為首選。中國,則經歷了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轉變;這種變化,在我們民族仍在使用的詞語中皆有體現。
學成文武藝,總希望在仕途朝堂上能有“一席之地”……
商場酒店開幕,邀請重要嘉賓“出席”……
想要去現場觀看演出,就必須要有“席位”……
此外,宴請賓客時還要“大排筵席”……
對于“席”的依賴,并不能減少對舒適度便捷性的追求。中原地區的人們看到游牧民族隨身攜帶一件“家具”:每當他們停下腳步,就會從馬背上拿下一件捆扎好的物件兒……打開就可以安坐?!榜R扎”,由此而來。顯然,“馬扎”不是漢民族的產物,為此它有個更為正式的名字“胡床”。
李白有首《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都對其中的“床”誤會很深:古代社會禮法森嚴,小男孩怎么可能闖入內宅來到小女孩閨房中還繞著她睡覺的“床”走來走去?——此處的“床”,正是胡床,也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馬扎。由此可見,李白另一首《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也絕不會是臥具了。
白居易《詠興》中有幾句“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獨酌還獨嘗?!狈褐郾滩ㄉ希斎徊豢赡軐⑴P具隨身攜帶了。
“胡床”的歷史有多悠久?這似乎可以追溯到東漢。
《后漢書》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京都貴戚皆競為之?!?/span>
簡便易攜帶,令胡床得到廣泛應用。《三國志·魏書》記載:有一次曹操率大軍渡河,先頭部隊已到達對岸,曹操正準備過河,馬超趕到了……“公猶坐胡床不起”,顯然只是個“馬扎”。
胡床雖然方便,但久而久之人們就會發現:這種沒有扶手靠背的椅子,實在不夠舒服。怎么辦?生性喜歡閑適的宋人,對其進行了變革:他們將圈椅的上半部分“嫁接”在胡床的下半部分,實現了二者的巧妙融合。既然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名字也勢必要有所不同;此后,馬扎有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交椅。
稱之為“交”,是因為其馬扎部分交叉而成;
稱之為“椅”,是因為終于有了“倚靠”。
“椅子”這個詞我們習以為常,但“椅”的本義只是樹木的一種而已。
交椅不過是一把普通的椅子,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卻逐漸成為權力的象征。
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最為關鍵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坐在“胡床”上指揮作戰。忽然,軍師劉伯溫臉色大變,將朱元璋推向別處。朱元璋剛剛離開,一枚炮彈就將他之前的坐具“胡床”炸的粉碎?!@自然是為了突出劉伯溫,但也暗暗地告訴我們:胡床,或者說交椅,是處在權力頂峰的人的坐具。
古代帝王還有一大愛好:打獵。行進過程中,為皇帝臨時休息而準備的坐具,正是我們熟悉的交椅。至于其他人,再辛苦也絕不可能人手一把。
漸漸地,交椅就與權力聯系在一起,成為權力的象征。
我們今天熟視無睹的馬扎,居然在民族融合的文化碰撞中,擁有了這樣顯赫的“身份”?;蛟S它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卻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兼收并蓄,令其被更多人甚至統治階級所接納;
本色不改,歷經千年仍保留著自己獨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