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報》2009年5月29日
惡性腫瘤這個病比較復雜。在同一部位的腫瘤可出于不同的原因,并表現出不同的癥狀。不同部位的腫瘤又可出于同一原因,并表現出類似的癥狀。這對我們認識和治療腫瘤的確帶來了不少困難。但這決不是說惡性腫瘤就不可認識,在治療中就沒有規律可循。中醫學認為,病有千變,醫有千方,但在千變萬化中總是有它共同的規律,即總的治療原則都離不開“扶正”和“祛邪”這兩個方面。治療其他病是這樣,治療惡性腫瘤也同樣如此。
中醫治療腫瘤,總的治療原則都離不開“扶正”和“祛邪”這兩個方面,那么,究竟該如何把握這兩者間的關系呢?自古以來,各家學說紛相競立,學術思想頗為活躍。
如張從正說:“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何西池則認為:“去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則正扶。”他們都是主張用“攻”的方法。
張景岳則認為“世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達者,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他主張用“培正以固本”、“扶正以祛邪”的“補”的辦法。
我們認為腫瘤的發生病因確實是由于外因邪毒(致癌因素)的侵入,蘊聚于臟腑、經絡等處;內因正氣不足、陰陽長期失調,氣血運行失常、郁結壅塞而形成余贅所致。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通常認為是由于致癌物質的侵潤,使人體免疫系統的抗病能力降低,肌體正常細胞驟然增生惡變,最后形成癌腫。
在研究腫瘤病因和治法問題上,要堅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去研究人體致癌的病因和治法,注意克服只注重內因,忽略“扶正”,或只注重內因,片面強調“扶正”,不注重外因,忽略“祛邪”等傾向。
我們曾治療過一個食管賁門癌病人,檢查時發現病人有進行性吞咽困難,飲食時梗阻及疼痛等比較嚴重,舌苔薄、質膩、痰多、脈弦滑。通過辨證分析,我們認為此病系氣滯血瘀、痰濕凝滯所致。考慮到病人的體質尚可,同時梗阻的時間還不是太長,于是我們采取以攻為主,攻中有補的方法。經過半年左右時間的治療,病人的癥狀全部消失;局部腫塊的矛盾也已經全部解決。這時,如何提高整體抗病能力、進一步鞏固療效就上升成為主要問題了。于是我們就改用以補為主,補中有攻的方法進行治療。結果病人連續服藥一年左右,療效比較鞏固,至今十多年來進食一直正常,健康狀況良好。
我們還治療過一個患結腸癌經手術后半年癌腫復發的病員,患者右下腹有一個堅硬的雞蛋那么大的腫塊,常出現腹部疼痛、大便溏薄,有時甚至腹瀉,患者形體消瘦,面色蒼白無華,嚴重貧血,舌苔薄白,質地淡而無華,脈相細而無力,兩“尺”處脈相更為虛弱,胃納很差。由于患者的癌腫已屬復發轉移不適宜進行第二次手術,因此選用中藥進行治療。
在這樣的情況下,究竟是“扶正”與“祛邪”誰先誰后,誰主誰輔?
根據辨證分析,患者為脾腎虧損,氣虛血衰,氣滯血瘀等,病情比較嚴重。通過對病情反復分析,認為主要矛盾是脾腎陽虛產生的畏寒肢冷、腹痛腹瀉、胃納不佳等癥狀,由于脾腎陽虛,對腸胃道失去了應有的推動能力,致腸胃的運華能力失常,吃的少,拉的多,水谷精微吸收很少,由此造成氣虛血衰,氣滯血瘀。于是我們就先用溫補脾腎、益氣助陽藥,同時適當加一些理氣活血祛除病邪的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人癥狀有所減輕,體力也覺得有顯著的增加,但腫塊未見縮小。在這種情況下,原來脾腎陽虛這一主要矛盾已起了變化,而氣滯血瘀、腹部腫塊卻成了急于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于是,我們根據患者體質有所好轉的情況,采取了以攻為主的方案,即用理氣消腫止痛的藥物祛除病邪,由防御轉入進攻。同時又適當地加一些益氣補腎藥物,以免攻伐太過而影響整體。經過一段連續的治療之后,腫塊慢慢地開始縮小。但在治療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病人往往時而感冒高燒、咳嗽胸痛,時而腹脹、腹瀉,腹痛很劇烈等等。因此在確定“扶正”與“祛邪”的主次先后的時候,又要根據具體時間、條件的變化而隨證應變。即在什么時候攻,用什么方法、選用什么藥物攻,攻到什么程度等等,這些問題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一個個予以解決。否則也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對具體的病人必須具體分析。有的病人需先攻后補,攻中輔以補,補中輔以攻;有的則需先補后攻,補中輔以攻,攻中輔以補。要辨證地看待“扶正”與“祛邪”的關系,不能片面地割裂。如果片面地強調用有毒的比較峻烈的藥物,想一下子消除腫瘤,往往攻伐太過而損傷正氣,影響人的抗病功能。反過來如果只片面強調用“扶正”,忽視“祛邪”,那就會姑息養奸,使腫瘤得到相應的增長。其實“扶正”與“祛邪”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消滅敵人,盡可能地保全自己,兩者不可偏廢。
既要“扶正”又要“祛邪”,但也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兩者都必須“等量齊觀”。一般地講,癌腫病人在正虛為主的時候,治法應以扶正為主要,輔以祛邪。反之,在正氣不很虛弱時,則應以祛邪為主,輔以扶正。常見中期癌腫病人,邪盛正虛,邪實為主,則應著重祛邪,而適當地加入扶正的藥物;晚期癌腫病人,因疾病遷延日久,正氣大虛,則應著重扶正,適當地加一些祛邪藥物,待整體情況好轉后再以攻為主,攻補兼施。總之,在攻癌時任何確定“扶正”與“祛邪”的問題上,應該根據腫瘤患者體質的強弱、病程的長短、腫瘤的大小以及早期還是晚期等等不同的具體情況而定,而不能把他們凝固化、公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