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頤 |
2012年03月19日14:3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
![]() |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長期發展創造形成的產物。廉潔文化作為一種包涵多重價值的復合型文化,是關于廉潔的知識、理念、制度及與之相對應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的總概括。廉潔文化是社會平穩健康運行的必要保證,缺少廉潔文化支撐的社會最終必將走向腐朽沒落。 腐敗文化產生的根源 封建陳腐觀念是滋生腐敗文化的歷史淵源。在封建歷史里,民眾習慣于漠視個人價值,信服權力和權威而非尊崇契約法制,無視公共利益,熱衷于人情網絡,于是人治大于法治,私利大于公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間的互動逐漸由私人領域轉向了公共空間,人們總是試圖通過人情關系來謀求特殊的權利或優越的地位。這種特權思想,反映在社會心理和行為上,就是對制度和規則平等性的僭越。 體制層面上的腐敗機會是滋生腐敗文化的根本原因。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時期,轉型期內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相對落后的制度設計存在著大量的制度漏洞,為腐敗發生提供了機會。一般來說制度漏洞主要包括三方面: 公權過多干預經濟活動,決策權過于集中,導致權力腐敗猖獗。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過程中,市場本身的規則和秩序尚未成熟,在這種情況下公權力介入市場參與資源配置,就會在經濟領域中出現種種無法控制的“灰色地帶”,擠占市場按自身規律進行資源配置和發展的空間,形成腐敗的多源地帶。 規則模糊和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公職人員擁有大量的自由裁決權,為腐敗提供了機會。在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中,公職人員是信息的優勢者,人民在監督中處于弱勢,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巨大的彈性空間。 權力腐敗的機會成本過低誘發腐敗。從人性的本質出發,掌握公共權力的人也是受自身利益驅動的人,都會有欲望和需要。當他們的目標和公眾的目標發生沖突時,由于難被發現或即便被發現后也不需要太高的成本,于是腐敗就成為了“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構建廉潔文化的路徑選擇 現實生活中個體的行為選擇一般遵循:認知→初始行為→適應環境→最終行為。生活環境是形成文化的根本道路,廉潔文化建設應該形成一個有利于廉潔行為的外在環境,使得公職人員感受到奉公守法清正廉潔是最明智的選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努力。 堅持制度設計和道德建設內在統一,營造廉潔文化的道德環境。弘揚廉潔文化,需要通過完善制度設計來塑造良好的廉潔道德環境。新加坡的法律規定:隨口吐一口痰罰款200新元,隨地扔一個煙頭罰款1000新元,公共廁所便后不沖水最低罰款1000新元。當人們將外在制度規則變成自身的自覺自律時,其行為就成為了一種穩定的心理結構的顯現。因此,在構建廉潔文化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廉潔行為加以道德制度引導,更需要建立一種有序的道德秩序環境,通過制度化的規則使人們的廉潔行為在自覺中固化。 注重行政程序的公開性,保障廉潔文化的運行環境。權力運作缺乏透明是導致腐敗的重要原因。因此,把權力運用標準固定化,決策程序公開化,可以從源頭上防止腐敗的發生。公共過程中程序的公開,具有結果無法替代的價值和意義,一方面它解決了結果合法性的問題,評判結果的公正來自于程序的公正;另一方面程序公開原則提供了對決策過程實施社會監督的可能,如果權力產生了腐敗,公眾的監督常常能夠糾正這種非正義。 建立有效的監督和補償機制,確保廉潔文化的治理環境。制止犯罪不在于法規的嚴厲性,而在于腐敗者受處罰的概率。在新加坡,只要有貪污的意圖,無論收受金額高低與否,就被定為賄賂。這種對待腐敗“零容忍”、“無妥協”式的制度設計明確了貪腐底線,為國家機構的高效率運行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建立補償機制方面,新加坡的做法也很有借鑒意義,新加坡政府將高額的公積金留待退休發放,如果公務員在職期間廉潔守法,就可以在退休后得到全部公積金,反之會沒收全部公積金。通過把個人利益分解為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期收到公務員對自己的行為始終做出理性選擇的效果。 構建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的公民社會,建設廉潔文化的社會環境。在當前的中國,一些人在面對腐敗現象時一方面表示不齒與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又對腐敗行為漠視、迎合。因此,廉潔文化建設必須以培育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的公民社會作為突破口。公民社會的形成與逐步成熟是廉潔文化建設深入開展最廣泛與最深厚的社會基礎,也是建設廉潔文化、養成廉潔意識的十分重要的一環。(作者單位:深圳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