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千里講稿均將收錄于《馬說》書系】
如何作死一個企業,你們太狠了,出這個題目。
大家都在琢磨怎么做好一個企業,你們琢磨怎么做死一個企業,非人道啊。
范偉說:“我不想知道怎么來的,我只想知道怎么沒的。”你們大概都是這心態。
其實,研究企業是怎么做死的,跟研究企業是怎么做好的,是一個意思。
在講課之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偉光正也不例外。那么,一個企業是不是也有壽終正寢、必死無疑的那一天呢?
也就是說,企業,是不是必須死。
好幾個說是,企業總有死的那一天。可我的想法是,企業不會死,可以不死。我說說我的理由。
一個企業的死,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產品無人問津、沒有市場了。至于為什么沒有市場,先不討論。
那么,一個企業如果想不死,就必須讓自己的產品永遠有市場。那么,只要做到你的產品永遠有市場,這樣,企業就可以不死。
產品可以永遠有市場嗎?我們思考一下,什么情況下產品沒有市場了?一種是產品過時了,一種是產品確實沒用了。
假如產品過時了,我們可以進行產品升級換代,力爭永葆青春,迎合消費者。這是可以做到的,很多企業的技術更新,就是做這件事。
假如一種產品確實沒用了,比如說BB機,你再怎么想改進,連改進的方向都沒有,那么,這個產品必須死。誰,也無能為力。
現在問題來了。假如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更新換代保持產品競爭力,企業當然可以不死。但是,如果產品確實沒用了,那么,這個企業是不是就必須死呢?
大家想一下,企業真的不必死,只要換一個適合自己生產能力又適應新市場的產品,就可以了,是這道理吧?
就是轉型,就是換產品,就是從頭再來。也不至于必須死,是吧?
這實際上就是我以前說的,有必死的產品,而不會有必死的企業。
產品可以被時代淘汰,但企業有可能永葆活力。道理是這個道理。
我們看,和產品相比,企業的壽命本來應該可以很長,甚至不死。
然而,市場上我們看,天天有死掉的企業,有困苦不堪的企業,有朝不保夕的品牌,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之所以和大家探討產品和企業的生死問題,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企業的生死和產品的生死,密不可分。
我們現在圍繞產品,和大家想辦法怎么把一個企業弄死。企業的死法,總結起來,只有兩種。大家想想是什么?
一種情況是產品不行了,新產品上不來,產品死了,于是企業死了。
另一種情況是,產品還行,并且還很行,但是企業突然死了。
產品還在,企業的死法也多種多樣。大家可以想想,改革開放不久,最早驚心動魄死掉的三株口服液,是怎么死的。
三株口服液這個企業,死在了公關技術生疏一件事上。
看來好多人不知道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當時是一個消費者去世,家屬稱是喝了三株口服液而死,三株集團信心百倍,開始打官司。
這個過程中,完全不顧社會輿論對自己的不利。最終,當官司贏了的時候,企業沒了。
我們再看巨人集團是怎么死的。史玉柱當年生產腦黃金的巨人集團之死,主要原因就是巨人大廈超出了企業財務能力,資金鏈斷裂。
我們再看三鹿集團是怎么死的。三鹿集團死得既活該,又冤枉。活該的是,你真不該讓原料里含有三聚氰胺。冤枉的是,含有三聚氰胺的奶制品企業,真的不只是三鹿一家。
所以說,三鹿之死,與其說是死于產品,不如更準確地說是死于運氣和公關。
我們再看看眼下的一些面膜企業是怎么死的。這些面膜廠家,也是好心好意做一款產品,下了點功夫想做大做強做久的。
沒想到趕上了互聯網大潮,一頭扎進去,過分依賴于網絡營銷,尤其最流行的微信營銷。
微信營銷本身無罪,不應該的是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專門做網絡傳銷的不良微商團伙。這幫人有一套成熟的傳銷模式,一級一級發展代理,用專業的忽悠團隊,編造話術迷惑小微商。
面膜微商幾級代理下來,成本居高,價格居高,利潤空間在最后一級消耗殆盡,不可能銷售出去,大部分積壓在手,自己用著倒方便了。
這種模式,不僅害了廣大最底層微商,上級各層微商腰包滿滿,更因為不可能有返單二次進貨,而使得廠家銷售停滯。
當面膜廠家銷售停滯的時候,有的火速開發新包裝,做另一個品牌,而更多的廠家因為反應不及,而死掉。
無論是公關死、缺錢死、倒霉死,還是被微商作死,往往與產品沒有直接關系。
這個現象,反映的是企業管理確實是一門綜合型的技術。
那么,要想企業保證安全,你必須具備全面的風險控制能力,這種風險管理,其實是一個較大規模企業的重要能力。
然而,產品之外的這些重要管理能力之管理效果,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的基礎上,那就是你的產品不死。
如果產品不行了,技術過時了,或者干脆就完全沒市場了,那么這些產品之外的管理能力將毫無意義。
也就是說,產品不死,企業有可能死。但產品死,企業必須死。
因此,確保企業不死的核心的、基礎的、前提性的東西,就是產品。
只有做好產品,其他的因素才能發揮效應,否則萬事皆空。
那么,產品是怎么死掉的呢?
這些被做死的產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其死因。
第一,產品功能、產品質量技不如人而死。比如,某個在微博很囂張的一個門派,曾做過一款手機,結果返修退貨不絕,不死行嗎?質量不行,神仙也救不了。
第二,款式、包裝技不如人而死。別人做服裝風聲云起,你做服裝一直賠,很可能是你的服裝設計能力太弱了。人家的包裝就吸引人,你的包裝不僅不起眼反而讓人厭惡,這不死行嗎?
第三,產品相關的服務技不如人而死。人家保修終身,你只管三個月,誰還買你的?人家送到家門口,你必須讓我千里迢迢去自提,憑啥給你打交道?
第四,產品給消費者的心理滿足能力技不如人而死。同樣的價錢和功能,用人家的產品就有范兒又有面兒,用你的不好意思拿出手。都是三千元的手機,我見你用三星的,我就不好意思掏出我的金立打電話。
第五,產品的前景塑造能力技不如人而死。這個產品經常更新換代,常常加入新東西,有時候是硬件更新,有時候是軟件升級,你就覺得蒸蒸日上。你的呢,死氣沉沉,讓我都懷疑你以后還干不干這一行了。用你的產品,自己都覺得晦氣。你不死,誰死?
這五個方面,都是圍繞產品和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感覺而言的。
我們看到,每個死法,我都用了個“技不如人”。什么意思?就是假如沒有其他產品的對比,你還真不至于死。這是市場競爭帶來的死法。
但是,在這五個死法里,第一個方面是基礎,是核心,是前提。
如果第一個做不好,其他的做得再好,你也會必死無疑。而后四個方面你做得好能夠增強競爭力,必須依賴于第一個方面做得好。
那么,第一個方面是什么?
其實就是產品最起碼的質量和功能,這是保證這個產品基本價值的東西。
有,則這個產品就有存在的價值,沒有,這個產品就毫無意義。
一瓶白酒,你之所以買這款酒,原因可能很多,比如包裝有面子,比如概念有時代感,比如是名人做的,等等。
但是,如果這款酒不好喝,是劣質酒,你會因為后面這些噱頭買第一次,絕對不會買第二次。
產品死,最終是死在質量不行、功能不行上。
那么,我們廠家在開發產品的時候,我們商家在選擇產品的時候,首要應該考慮的是什么?
就是產品的質量是否過硬、功能是否應時。
今天有人在群里發廣告,展示了兩款新概念酒,夠時尚吧?極具互聯網味道。但是,這樣的酒必須死。為什么?
因為它僅僅在概念和包裝上取勝一時,而沒有給你提供酒水方面的特殊性,而這種特殊性才是你真正購買這款酒的原因。
所謂特殊性,就是個性。酒水的個性,尤其白酒,你會打造嗎?還有打造的空間嗎?即便有打造酒水個性的空間,那么做這些新概念酒的人,是沖技術而去的嗎?
一幫營銷培訓師,就打算依賴產品外延部分來做酒,簡直是天方夜譚。
早在風靡一時的江小白剛出場的時候,我就說,江小白必死無疑。就是這個道理。
任何不面對產品本身下功夫的產品開發,都是忽悠。
這種做法不能用不懂產品,不懂營銷來概括,其本質就是發心不端、立意不良。
暫時吸引眼球,騙取第一批嘗試性購買的顧客,過把癮就死。
但問題在于,別說這些忽悠成性的銷售培訓師了,就是白酒高級技術人員,開發白酒的個性,也是一個大難題。為什么?
因為白酒這種東西,技術已經太成熟,成熟到難以創新的地步;
因為白酒這種東西,香型太固定,固定到新香型就是噱頭的地步;
因為白酒這種東西,口味太穩定,穩定到新口味就是劣質酒的地步。
但是,白酒依然有新的開發余地,這未必需要極大的資金或技術投入,而是眼光。
最近,洋河出產了一款“微分子”,不知大家有無關注?
微分子酒的新穎之處在于,利用微生物技術改進酒水特性,在部改變風味、口感的前提下,加入了分解酒精的微生物菌類,具體技術不明,但是功效是,喝酒后很快酒精被分解,因而叫醒酒快。
這種創新,倒是適應當前的飲酒大形勢,但是不是能夠得到大家認可,目前不好說,不過,這種創新是在酒業是好久好久沒有出現了。
白酒市場還有一種創新方向,我舍不得說了,因為花馬公社如果做白酒,很可能用這種創造個性的方法。
不管這些個性是不是噱頭,你要知道,其方向在于酒水本身的創新,這個路子是對的。
最好重復一句話,作為結束:
“任何不面對產品本身下功夫的產品開發,都是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