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京東集團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4年第三季度財報,交易總額達到了673億元,同比增長了111%;凈收入290億元,同比增長61%。
這份季報中最大的變化,就是京東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的快速增長。今年第三季度,京東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交易總額為26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48%,約為去年同期的3.5倍,在總交易額中的占比也從去年同期的24.1%躍升到本季度的39.8%。截至到9月30日,入駐京東開放平臺的商家已經超過了5萬家。
這也使得京東的電商業務更加平衡:既有自營業務,也有大量的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如果統一按照凈收入來計算利潤率的話,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的利潤率要比自營業務高得多。舉個剛剛上市不久的阿里巴巴集團的例子,其大部分業務均為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由于既不參與商品的采購和銷售環節,又省去了大量倉儲和物流的投資,阿里巴巴集團的利潤高得驚人。
相對阿里巴巴而言,京東做的是“笨生意”,不僅需要自建倉儲和物流,還要自己做配送。當然,笨也有笨的好處,那就是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從長遠來看對消費者的粘性也更大一些。因此,如果我們拿美國的例子來看的話,阿里巴巴更像ebay,而京東更像亞馬遜。
在過去這么多年,亞馬遜的凈利潤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仍然擁有極高的估值,其原因就是能夠給消費者提供非常好的用戶體驗。亞馬遜的商業模式也是自營業務基本上只是保平甚至虧損,然后通過引入第三方開放平臺的電商業務獲取利潤,此外還通過提供AWS云服務等業務賺取更高的利潤。
在老冀看來,目前京東的發展也已經進入了第三方開放平臺階段。今年第三季度,京東來自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的總交易額的占比已經達到了39.8%,而根據業界專家的估算,目前亞馬遜來自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的占比也在40%左右。從這個角度來看,京東跟亞馬遜已經不相上下。
第三方平臺業務給京東帶來了更加豐富的品類。今年第三季度,日用百貨及其他類的交易額為310億元,在總交易額中的占比從去年同期的35.1%躍升至本季度的46.0%。京東除了在手機、電腦數碼、家電等3C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優勢之外,如今在服裝、母嬰、食品、酒飲、個人護理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百貨品類也發展迅猛。隨著京東的品類擴張,京東也從一家完全由男性消費者和3C品類主導的電商,轉變為男女消費者平衡、插電類商品和不插電類商品平衡的一站式綜合購物平臺。這也有效地提升了京東對于消費者的粘性,從而為京東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我們再看看亞馬遜是怎么做的。從公司創立開始,亞馬遜依靠微利的自營業務來吸引用戶,并且形成護城河。而從2000年開始,亞馬遜開始引入第三方平臺,進一步豐富商品種類,并靠第三方開放平臺的傭金收入、結算費和年費獲得利潤,之后,亞馬遜再把獲得的利潤全部投入到新產品和新服務的研發創新中,也就是亞馬遜年報中所說的Technology and content(技術和內容),其中就包括亞馬遜在全球排名第一的 AWS云服務業務,并為亞馬遜帶來更多的利潤。
據老冀觀察,第三方平臺業務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的京東也正在走自己的下一步,也就是從電商走向技術,從商品走向服務。例如,隨著“亞洲一號”自動化物流中心的啟用,京東已經開始向第三方商家開放倉儲和物流服務,因此獲得服務性的收入。京東還推出了“京東云”,為中小企業提供云計算和云存儲服務。據老冀了解,京東還準備推出搭載京東內容和服務的硬件產品,以獲得類似于亞馬遜Kindle的商業閉環。
與亞馬遜有所不同的是,京東還可以在互聯網金融上獲得更多的利潤。目前,京東的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產品眾籌、第三方支付業務都已經在開展之中,未來這些業務都會給京東帶來很好的利潤。
因此,如果我們只看最近幾個季度京東的虧損,也就忽視了京東的增長潛力。況且,京東很大一部分的虧損來自于收購騰訊電商資產的攤銷以及股權激勵計劃,如果我們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京東第三季度的凈利潤達到了3.708億元,凈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0.8%上升到1.3%,這也更好地反映出了京東實際的經營成果。
在亞馬遜2012年的財報中,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這樣寫道:
總體而言,我們在會員服務、亞馬遜網絡服務、Kindle、數字媒體和客戶體驗方面的大量投資,給人們的印象是過于慷慨、對股東利益漠不關心,甚至是違背了作為營利性公司的原則。有位旁觀者寫道,“在我看來,亞馬遜是一家慈善機構,為用戶利益在許多領域進行投資。”但是我不這么認為。對我而言,遇到問題才改進其實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生活的世界正快速發展變化著,因此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從根本上來說,我認為長遠思考才能做到不可能的事情。積極主動地取悅客戶,贏得他們的信任,這能從客戶那里獲得更多的業務。即使在新的商業領域也是如此。用長遠的眼光來考慮,讓客戶和股東的利益保持一致。
因此,我們看京東的財報,恐怕還得風物長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