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
1.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為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癥的總稱,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屬于中醫“感冒”、外感熱病范疇?,F代藥理研究證明,桑葉、菊花、薄荷、連翹、金銀花對肺炎球菌、嗜血桿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抗菌作用,對流感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刹《揪幸种谱饔?。桑菊飲加減使用可抗感染、止咳、化痰,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行之有效。另有臨床研究認為:用桑菊飲加減方治療急性支氣管炎,可取得比急支糖漿更好的治療效果。
2.急性鼻竇炎
肺主皮毛,開竅于鼻。風熱邪毒襲表犯肺,或風寒侵襲,郁而化熱,風熱壅阻肺經,肺失清肅,邪毒循經上犯,結滯鼻竅,灼傷鼻竇肌膜而為肺經風熱型鼻淵。治療當疏風清熱,芳香開竅。使用桑菊飲和蒼耳子散治療風熱型鼻淵,療效顯著。
3.病毒性角膜炎
本病病因病機多為外感風熱毒邪,內因肝火熾盛,風火熱毒相搏,上攻于黑睛,治療當疏風清熱,瀉肝火,明目退翳,宜銀翹散、桑菊飲加減,肝膽實熱及濕熱蘊蒸兩型則以龍膽瀉肝湯加減為主。
4.小兒急性腎炎
急性腎炎患兒在發病前多有感染病史,可伴隨發熱、頭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早期治療當疏風清熱解毒。且小兒陰常不足,用藥不宜過用苦寒,選用辛涼輕劑桑菊飲治療,治療效果明顯。
后世演變
1.《中藥成方制劑》(第十五冊):夏桑菊
組成:夏枯草、野菊花、桑葉、淡竹葉、魚腥草。
功用:清肝明目,疏風散熱,解瘡毒。
主治:風熱感冒,目赤頭痛,頭暈耳鳴,咽喉腫痛。
用法:口服,一次10、20g,一日3次。
注意事項:風寒感冒者不適用,其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或緊。
2.《中藥制劑手冊》:桑菊感冒片
組成:桑葉、菊花、連翹、薄荷腦素油、苦杏仁、桔梗、甘草、蘆根。功用: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熱感冒初起,頭痛,咳嗽,口干,咽痛。
用法:口服,一次4、8片,一日2、3次。
注意事項: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3.《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桑菊散
組成: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葦根。
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用法:上為散,取一杯,日兩服。
注意事項: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風熱咳嗽案
患者,女,58歲,初診:患者外感發熱兩周?,F發熱已退、仍頭痛、咳嗽,納食、睡眠可,無口苦、無大便秘結等,舌薄膩而干,脈左關弦。診斷為風熱外感證。擬用清熱疏風,化痰止咳法。處方予以桑菊飲加減:桑葉12g,菊花12g,杏仁10g,桔梗6g,連翹12g,薄荷6g,蘆根20g,浙貝母10g,生甘草5g,瓜蔞皮12g,廣郁金12g,炒當歸10g。7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餐后溫服。
二診:患者咳嗽,頭痛皆已好轉。守方以善其后:桑葉12g,菊花12g,杏仁10g,桔梗6g,連翹12g,薄荷6g,蘆根20g,浙貝母10g,生甘草5g,瓜蔞皮12g,廣郁金12g,炒當歸10g。5劑。水煎服,日1劑,分兩次溫服。
按:桑菊飲長于宣肺止咳、疏風清熱,故常用于外感風熱、咳嗽初起之證。本方使用的基本機理是風溫襲肺,肺失清肅,氣逆而咳。受邪輕淺,所以身熱不甚,口微渴。因此,治當辛以散風,涼以清肺為法。本方用桑葉清透肺絡之熱,菊花清散上焦風熱,并作君藥。臣以辛涼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風熱,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肅肺以止咳。連翹清透膈上之熱,葦根清熱生津止渴,用作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是作使藥之用。諸藥配合,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但藥輕力薄,若邪盛病重者,可仿原方加減法選藥。
本案的辨證要點在于左關脈弦,主風熱,故用桑菊飲原方疏風清熱,加瓜蔞皮、浙貝母疏風止咳,既入肺經又入肝經,以“風氣通于肝,故桑葉善平肝風,春乃肝令而主風,木旺金衰之候,故擬其有余。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走肺絡而宣肺氣”也。“諸氣憤郁,皆屬于肺”,故用郁金解肺經之氣郁,當歸活血潤燥,能“主咳逆之氣”,故加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