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根血管,連通大腦,狹窄堵塞之后非常危險,很多人在“小中風”甚至偏癱失語之后,才知道它的存在。 它就是連接心臟和大腦的橋梁——頸動脈。 頸動脈狹窄是指因頸動脈粥樣硬化或其他疾病導致的頸動脈管道腔橫截面縮小,引起腦供血減少的一種狀態。它是引起老年人出現缺血性腦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重要原因,占全部缺血性腦中風的15-20%。若頸動脈被完全堵塞,則稱之為頸動脈阻塞,會大大提升中風的風險。 導致頸動脈狹窄的首要病因與冠心病的病因一樣,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慢性的、長期的血管炎癥病變。病變時,動脈壁逐漸出現脂質積聚、硬化得像纖維一樣的斑塊或兩者的復合病變。受損的動脈彈性減弱、變脆,動脈壁上的斑塊容易破裂、破裂處形成血栓,使已狹窄的動脈管腔內的血流顯著減少或突然閉塞。如果脫落的小栓子堵塞于小動脈,則可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中風的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從兒童時期開始并貫穿發展于整個成人時期。它與皺紋一樣,屬常見的身體變化。
頸動脈狹窄危害
頸動脈狹窄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又被稱為栓塞性腦中風),其發病機制類似于心臟病發作。當給大腦供血的部分血流中斷時,便會發生。如果缺血時間超過6個小時,會造成永久性損傷。以下情況可能會導致出現中風:
頸動極其狹窄;
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大腦供血動脈出現破裂;
大動脈中的斑塊脫落,堵塞了某個為大腦供血的分支動脈;
因血管堵塞導致血流減緩或斑塊脫落引發血凝形成血栓,血栓堵塞住某個為大腦供血的動脈。
頸動脈狹窄表現
頸動脈是大腦的主要供血動脈,很大一部分頸動脈狹窄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大都在體檢時偶然發現。當狹窄嚴重時可造成相應區域的供血不足,最常見的表現有一過性黑蒙、視物模糊、耳鳴、惡心嘔吐、肢體感覺障礙及肢體無力,若動脈管腔完全閉塞或者脫落的栓子完全阻塞腦血管,可以引起腦梗。
遠東前沿技術
黑龍江遠東心腦血管醫院神經內科引進權威技術:血管球囊擴張成形術(PTA)血管內支架植入成形術(SP)。已經成為治療頸動脈狹窄及椎基底動脈狹窄十分重要的手段,且以其創傷小、安全性高、適應癥廣、并發癥少等優越性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中顯示出勃勃生機。SP與藥物、CEA和PTA相比,療效極佳,且術后殘余狹窄少,并可防止血管彈性回縮、血管痙攣的發生和動脈夾層形成。
手術原理:腹股溝頸動脈穿刺 根據血管情況調節導絲頭 將導絲延頸動脈送入病變血管內部 再將保護裝置送入病變血管內前端進行保護然后造影確定血管內部的情況,利用球囊擴張。
遠東專家提醒:頸動脈狹窄非同小可,雖說輕者癥狀輕微,但嚴重者可突發腦卒中,致殘致死,后果十分嚴重,建議有疑似頸動脈狹窄癥狀的患者,及時檢查,及早治療,以盡早控制病癥。
專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