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
孩子的自信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會談到“自信心”的重要性。與自信心最接近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就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
作為父母,我們都愿意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孩子樂于學習新的技能,也可以更有勇氣面對挑戰。
國內也有相關研究發現,自信心是影響學業成績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姜月,2011)。我國教育部對于自尊自信的定義如下,寶爸寶媽可以根據以下表格進行自測。
幼兒的自身發展狀況(如基因)和性格都會影響幼兒的自信心,但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在《摩登家庭》里,Haley的男朋友曾說,“Haley always got this killer confidence - you know, the kind of confidence that you get from having such a warm, supportive family。
可見,家庭環境對于孩子自信心的養成是多么的重要。父母的鼓勵,贊揚對增強孩子的自信來說是非常有益的。父母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相比嚴厲的管教和責罵孩子,對孩子正確行為的稱贊,不僅可以起到正強化作用將孩子引向正確的方向,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不同年齡階段的稱贊方式也應當不同:
1)5歲之前對孩子的贊揚應該及時
這個時候寶寶容易忘記,所以一事一贊,事情發生后立即稱贊表揚就變得很重要。在這一階段的表揚除了口頭上的表揚,也應當加上肢體動作,如擁抱親吻孩子,為孩子鼓鼓掌等。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望得到認可,所以簡單的事,家長和老師也應當贊揚。
2)5歲之后對孩子的贊揚應當準確,真誠
五歲之后,孩子對自己有了一個較為現實的評估。因此泛濫的贊揚反而會適得其反。父母除了要適度的贊揚之外,還應當鼓勵孩子繼續進步。在表揚時,父母也應當注意自己的態度,太夸張的的表達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真誠,太冷淡的表達會讓孩子認為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重視。
經常看美劇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美劇中的媽媽一般都是和孩子交流想法,提建議并且總會以“Do you think”作為開頭,而中國的媽媽一般都是命令,中國父母對孩子常說的就是“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父母把孩子看成是他們的所有物將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發展。只有平等的對待孩子,讓他們充分的感受到被尊重,孩子才會對自己有信心。
許多家長都喜歡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其他孩子的優點進行比較,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長處和不足,這種比較行為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而這種挫敗感,對于孩子的自信心是極大的傷害。
父母應當尊重不同孩子之間的差異,并幫助孩子認識這種差異,如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應當縱向跟自己的過去比較,只要取得進步,就是值得表揚的。